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演出场所的变迁和习俗的演变

京剧演出场所的变迁和习俗的演变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京剧演出的主要场所是庙会和集市。后来的“戏园子”虽然成为正式的演出场地,但仍然是茶座。1908年,中国第一座新式舞台上海的“新舞台”建成,彻底改变了戏园子里的演出形式。京剧演出时,按照顺序,第一个戏叫“开锣戏”,一般是没什么名气的演员演出。所以大多数的演员以能演压轴戏和大轴戏为目标。

京剧演出场所的变迁和习俗的演变

早期京剧演出的主要场所是庙会集市。演出时,演员面对庙殿,观众看戏是背对着神灵,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戏曲是由祭祀、娱神发展而来,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戏曲已由娱神功能向娱人方向转化。这种露天演出的形式,造成了中国戏曲唱腔高亮、动作化妆都很夸张、服饰色彩鲜明等特点。

早期京剧在城市演出也大都是露天舞台,北京的天桥就曾是露天舞台较为集中的地方。除此以外,都是在茶馆里演出,所以早期的京剧观众,其实是茶客。茶馆的条件非常简陋,基本没有舞台,演员们在茶园的一边演出,茶客们坐在另一边喝茶、看戏。直到清朝末年,才陆续修建了一些专门用于戏曲演出的场地,俗称“戏园子”,但戏园子大门的匾额上仍然写着“××茶园”。

到茶馆看戏一般不买票,因为主要目的不是看戏,而是喝茶、聊天、会朋友,茶馆老板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喝茶,才请戏班进茶园演出。客人中,愿意看戏的可以看戏,不愿意看戏的,可以随便说话、做自己的事情。茶馆的服务员提着一把大茶壶,穿梭于各茶桌之间,为客人服务,秩序相当混乱。茶馆与戏班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很多戏班为了能与茶馆长期合作,不能在报酬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这时的戏班演员的生活条件很差,演出水平也不尽人意。

后来的“戏园子”虽然成为正式的演出场地,但仍然是茶座。即一张张的方桌,每张方桌面对舞台的一边和左右两边都有凳子,三面可以坐人,每边坐两个,一张方桌可以坐六个人。这种安排其实还是为了喝茶、谈话方便。戏园子里的戏台,与现在的舞台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舞台,与观众席相对,观众只能从一面看戏,而戏园子的舞台,观众可以从三面看戏,如果戏园子有二层楼,则楼是四面的,也就是说,戏台在中间,四周都可以看戏,当然,舞台对面的二楼,是看戏的最佳位置,一般是留给官方人员,称之为“官座”。

来戏园子看戏的人,还是免不了要喝茶,因此,此时的戏园子仍是只收茶钱不卖戏票,而且是在演出开始后,由专人到每个座位前去收,这样戏园子的秩序仍然很乱。但这时的戏园子,是靠戏班唱戏招揽客人,所以,戏园子与戏班的地位相对平等一些,经济收入由双方进行分成,一般是戏班得七成,戏园子得三成。戏园子的老板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戏,当然要请好的戏班来演戏,戏班之间形成竞争,演出水平随之提高。

戏园子演戏事先不发广告,观众到戏园子看了舞台上摆着的“砌末”(道具)以后,才知道演什么戏。但那时演出的自由度很大,可以临时更改剧目,好在观众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而且有很多观众到戏园子来看戏,只是为了消遣,有戏就行,并不在乎是什么戏。

还有一种演出形式叫“堂会”,大都是在私人家里举办。这种演出方式是中国“宴乐”形式的延续,中国宫廷内部和贵族家庭,往往有在宴会上奏乐的习惯,主人和客人一起吃喝、谈话,同时可以欣赏音乐。堂会的观众都是被邀请而来的宾客,这时的演出不能像广场上那样随意,这种封闭的、小型的厅堂演出形式,造成部分曲种向着细腻、雕琢的方向发展,如昆曲一唱三叹的特点,就是由于这种演出场所的制约和这类观众的要求促成的,昆曲由盛到衰,与演出场所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1908年,中国第一座新式舞台上海的“新舞台”建成,彻底改变了戏园子里的演出形式。此后,各地的新式舞台相继建成,京剧的剧场面貌和演出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北京第一座新式的戏院,建于1914年,名叫“第一舞台”,从此以后,茶园都慢慢改称戏院。第一舞台的设计基本是模仿西方剧场的样子,舞台面积增加了;由原来的三面敞开式改为镜框式,只能从一面看戏;座位也由原来的茶座改为观众座,一律面对舞台。这时进戏院的人,不再是茶客,而是真正的观众了。一般的观众也不再喝茶。官方的、特殊的观众,则设有专座或包厢,需要喝茶时,由自己所带的服务人员准备,戏院不再供应茶水。

京剧演出时,按照顺序,第一个戏叫“开锣戏”,一般是没什么名气的演员演出。观众最重视的是最后一个戏,叫“大轴戏”,倒数第二个戏,也比较重视,叫“压轴戏”,这两出戏一般是由名角来演。有的观众专等压轴戏开始的时候,才进戏院,以显示对某位名角的重视和自己的身份。

既然有“开锣戏”“压轴戏”“大轴戏”的区别,自然所有的演员都不愿意唱开锣戏。但是,在哪个位置唱戏,并不完全是由演员自己来决定,而是在长期的演出中由观众认可的。所以大多数的演员以能演压轴戏和大轴戏为目标。(www.xing528.com)

压轴戏和大轴戏放在最后来演,有时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戏单排列得不太合适,或者前边的演出节奏慢了,压轴戏或大轴戏上演时,天就黑了,剧场又不准点灯,轮到大轴戏开演时,观众根本看不清舞台上的表演,但这绝不影响观众对某戏或某演员的热爱,他们就在黑暗中听戏。当然,也有一部分观众大白天也闭着眼睛听戏,好像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其中了,这是京剧演出的一大特色,也是京剧观众的一大特色。直到现在,仍有一部分老人把看戏说成是听戏。

京剧海报的写法也有讲究:海报上剧名的书写顺序与演出时的顺序正相反,即写在第一顺序的剧目,一定是大轴戏;写在最后一个顺序的剧目,则恰恰是开锣戏,以此类推。演员的名字写在所演剧目的下边,如果几个演员的水平不一样,其名字的书写顺序与剧目的书写顺序相同;如果两个演员的水平差不多,又同时在一出戏里出现,名字的排列和写法就复杂化了。现在汉字的书写规范是从左向右横写横排,过去汉字的书写规范是从右向左竖写竖排,那么名气稍微小一点儿的演员的名字应该写成

“×

×

×”

这种写法的意思是站着;名气稍大一点儿的演员的名字应该写成

“×

× ×”

这种写法的意思是坐着,坐着比站着的身份要高一些。如果“站着”的演员想坐下,而“坐着”的演员又不想站起来,就会产生矛盾,当然这不是经常发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戏曲界,名次的排列相当重要,有时甚至影响到内部的团结。

京剧发展到了这个时期,进剧场看戏就一定要买票,票价是由演员的身份而定,而不是以戏来定,同样的一个戏,有名气的演员来演,票价就贵些,没名气的演员来演,票价就便宜些。有时,票价之间的差别幅度很大。这种情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