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欣赏:戏曲演员管理机构、历史演变及章程严格性

京剧欣赏:戏曲演员管理机构、历史演变及章程严格性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戏曲演员的管理机构始于唐代,称为教坊。到明代改称为教坊司,隶属礼部,是历代唯一的管理戏曲演员的官方机构。内廷应奉的人员逐渐减少,民间艺人进宫演出的机会逐渐增多,由此,升平署成为一个单纯的戏曲演出的管理机构,与具体的演出事务工作相分离,具体的演出事务由精忠庙的庙首来担任。梨园公会的管理章程非常严格,即便是会首犯了禁令,也要给予处分。

京剧欣赏:戏曲演员管理机构、历史演变及章程严格性

戏曲演员的管理机构始于唐代,称为教坊。到明代改称为教坊司,隶属礼部,是历代唯一的管理戏曲演员的官方机构。

清初,教坊司的称呼没变,但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明代教坊司的艺人以女性为主,到清代则由太监取而代之;明代教坊司的管理人员是汉人,到清代改用旗人;明代教坊司属于礼部管辖,清代则属于内务府。清雍正年代,教坊司撤销,机构合并到和声署内,性质亦有所变化;原教坊司的艺人是内廷承应,即为宫内皇室成员服务,并入和声署后,转为外廷承应,其服务对象不仅仅是皇室,而是扩大到社会,而内廷承应的任务则由另一个机构“南府”承担。

南府设立于乾隆五年(1740),当时为了皇太后50岁生日大庆演出,临时增加许多太监艺人,在南府排练,后即用“南府”代指宫内的戏曲演出团体。乾隆十六年(1751),从苏州选了很多十三四岁的男童进宫学艺,称为“外学”。以区别由太监组成的“内学”。当时南府以唱昆曲为主,外学的演出主要是为了庆祝节日、生日以及各种礼典,而不是为了娱乐。道光七年(1827)外学撤销,大部分艺人回南方原籍,少数留在了北京,南府改名为“升平署”。

升平署成立后,仍常从民间挑选艺人进宫演出,但已不是外学性质,宫内不再供养这些艺人,只是在需要时宣他们进去,演出结束后放他们出来。进宫演出称为应奉,应奉的艺人要经过挑选,正式列入名单,每月有少量的俸银,每年还给几石白米。每逢演出,再另外给赏钱。宫里不召时,可以在社会上演出。

慈禧太后大权在握时,宫内的戏曲演出之风重新兴起。慈禧与光绪都很喜欢京剧,光绪还能登台演唱。升平署内虽然有很多演出昆曲的太监,但已形不成气候,而京剧著名演员进宫演出,成为宫中娱乐的主要力量。内廷应奉的人员逐渐减少,民间艺人进宫演出的机会逐渐增多,由此,升平署成为一个单纯的戏曲演出的管理机构,与具体的演出事务工作相分离,具体的演出事务由精忠庙的庙首来担任。

精忠庙是梨园公会的代称。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挑选各类艺人在梨园习艺的时候,常常亲自去现场观看并指教,后人以梨园代指戏曲界,同时供奉李隆基的画像,视他为戏曲界的祖师爷,梨园公会即由此而来。梨园公会是戏曲演员自发成立的民间团体,由大家推选德高望重、艺术精深并热心为大家服务的人担任会首。因梨园公会的会址设在精忠庙内,所以又以精忠庙代指梨园公会,梨园公会的会长又叫精忠庙的庙首。

北京的精忠庙始建于明朝。修建精忠庙的时候,在祭祀岳飞的大殿旁边,建了一座天喜宫,里边供奉着喜神庙祖师爷的圣像,梨园公会就设在这座喜神庙里。梨园公会会长的当选,要经过管理精忠庙事务的堂郎中批准,梨园公会以及北京市的戏班、戏园,都归管理精忠庙事务的衙门统一领导。当初内务府设立戏曲管理机构时,为了和梨园公会一起办事方便,选择了精忠庙这个地方。而管理精忠庙事务的衙门,实际上是内务府所辖司监之一,是教坊司的后身,其主事人为旗人,称堂郎中,下有辅助人员十余人。

梨园公会的职权范围:各演出团体在成立之初,要到梨园公会注册并得到批准,否则不能在北京演出;凡政府遇有大的庆祝活动需要戏曲界服务,都是通过梨园公会与各戏班打交道;戏曲界内部发生矛盾,由梨园公会出面协调解决;戏曲界自己的活动也由梨园公会统筹安排;总之,凡遇有重大的事情,庙首都要去进见堂郎中。梨园公会的管理章程非常严格,即便是会首犯了禁令,也要给予处分。

升平署与梨园公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由于“外学”撤销,直接服务于皇室的艺人大大减少,每当遇到庆典活动,就由升平署通过梨园公会在各个戏曲演出团体中挑选演员进宫服务。升平署的官员对于戏曲都是内行,旧时各家戏院里,总有一个最好的包厢不卖票,专门留给升平署的官员来看戏,所以他们对于演艺界的演员及其特点都非常熟悉,有时也直接点名要某个演员进宫唱戏。(www.xing528.com)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精忠庙庙首是程长庚,他任庙首的时间也最长。其后是刘赶三(1816—1894)。刘是天津人,原为药材商人,因酷爱京剧下海,工丑行。刘嗓音清亮,表演传神,很受观众欢迎,是同光十三绝之一。同治六年即1867年,当时的梨园旧制规定祭神之日不准演出,而刘赶三竟私自应了一次堂会戏,被庙首程长庚知道后,罚银五百两。后来刘赶三也担任了庙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程长庚在晚年又向堂郎中保荐了徐小香(1832—1912,一说1902)和杨月楼任庙首。徐小香是江苏人,父亲是北京某部郎官,从小随父亲居住北京,因酷爱京剧而下海,工小生。徐的嗓音宽厚响亮,身材魁梧,扮相英俊,与程长庚合作演出《三国志》连台戏,徐饰演周瑜,被称为“活公瑾”,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1844—1890)祖籍安徽,父亲杨双喜是武旦演员。杨月楼嗓音宽厚,扮相英俊,会演的戏很多,老生戏、武生戏都很好,特别是猴戏最受欢迎,被称为“杨猴子”,程长庚故去后,曾任“三庆班”班主。同光十三绝之一。其子杨小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杨派武生的创始人。

刘赶三、徐小香、杨月楼三人之后,王九龄继任庙首。王九龄(1817—1885)是安徽人,工文武老生。他嗓音清脆圆润,字音准确,继张二奎之后,在“四喜班”挂头牌老生。后来俞菊生、谭鑫培也都相继担任过庙首。

从担任庙首的人员构成来看,都是清一色的生行演员,像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虽然是大名鼎鼎的演员和班主,始终未做上精忠庙的庙首,其原因不得而知。后来破了此例的是余玉琴、田际云。

余玉琴(1868—1939),安徽人,父亲是徽班演员。他从小随父亲移居上海学习旦行,19岁时到北京,22岁即被选入升平署,为内廷供奉。他武功娴熟,又善于表演,因此深得光绪皇帝的宠爱,他以旦行身份充当庙首,是得自内廷的赏识。

田际云(1863—1925),河北人,初学梆子,后改京剧旦行,18岁时即誉满北京。他思想开明,急公好义,在梨园界威信很高,任庙首是众望所归,但老规矩是生行演员任庙首,所以他反串了一出老生戏《文昭关》,才算是既不违背老规矩,又顺应众望做了最后一届庙首。田际云做庙首后,致力于戏曲改革,创办了第一个女子科班“崇雅社”,对于提高演员的社会地位、改革戏班的陈规陋习,做了大量的工作。

清王朝被推翻以后,田际云呈请当时的北京政府,于民国元年(1911)成立“正乐育化会”,以代替原来的梨园公会,推谭鑫培为会长,田自任副会长。精忠庙的历史就此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