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欣赏:俊扮化妆方法及特点

京剧欣赏:俊扮化妆方法及特点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俊扮是用肉色、红色、黑色对面部实施美化的一种化妆方法。俊扮的人物除老旦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吊眉。京剧特别讲究人物的精、气、神,每一个俊扮上场的人物,都要求有饱满的精神和俊美的脸形。旦行人物在勒头之后还要贴片子。

京剧欣赏:俊扮化妆方法及特点

俊扮是用肉色、红色、黑色对面部实施美化的一种化妆方法。目的是表现人物面貌的端庄、俊秀,不同的人物,在用色和具体描画上略有不同。一般来说,青年男女人物的底色较淡,红色较浓,突出白里透红的青春气息;中年男女人物的底色较浓,红色较淡,突出其端庄稳重的性格;老年男女人物则基本不用红色,给人以年老体衰的感觉。如果是儿童人物,可以两眉之间画上一个或者两个圆点儿,显得幼稚可爱。年轻的女性人物突出眼、唇两个部位:眼睛用黑色重描,尽量使眼形向太阳穴方向伸展,使人物有精神;双唇以大红色画出明显的轮廓,显得美丽动人。男性人物,还在两眉中间向上画一道红色,其形状分别为枪尖式、半圆式或竖条式。枪尖式一般用于武生或戴翎子的小生,如《挑滑车》中的高宠、《战马超》中的马超等;半圆式一般用于文小生,如《望江亭》中的白士中等;竖条式一般用于老生,如《上天台》中的刘秀、《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等。

俊扮的人物除老旦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吊眉。吊眉又叫做牵引化妆。京剧特别讲究人物的精、气、神,每一个俊扮上场的人物,都要求有饱满的精神和俊美的脸形。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逐渐摸索出吊眉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吊眉是在人物面部化妆结束后,先用发网把演员的头发都收入网内,然后用“勒头带”沿演员的前额、太阳穴及后脑勺的下部缠绕;在缠绕的过程中,把太阳穴处的肌肉用力向上拉紧,用勒头带固定住,使眼睛的尾部向上高高地吊起,再用相同长度的黑纱盖住勒头带。男性人物在黑纱之上戴各类帽、盔,女性人物在黑纱之上插花或者戴各种饰物;黑纱表示人物的头发。

旦行人物(老旦除外)在勒头之后还要贴片子。片子除了具有改变脸形的作用外,不同的贴法还可以表示不同的人物性格。由于京剧大部分都是表现古代传统故事,所以旦行人物的头形是依据古代人物的头形设计的,既体现了历史特征,又体现了戏曲特点。旦行人物的头部化妆有这样的程式:正旦所扮演的人物,以端庄为主,头部不宜多戴花,而花旦所扮演的人物,则是以活泼为主,可以用各种彩色花点缀于头部;另外,以红色绒花表示喜庆、结婚,以白色花表示悲惨和丧事;以戴一缕散发表示流浪以及疯癫的精神状态。

京剧旦行的头形可以分为三种:大头、古装头、旗头。

大头:是在古代妇女发髻的基础上创造、演变而来,头发梳在脑后,呈椭圆形,另有一米左右的散发垂在背后。早期京剧中所有的旦行角色都梳大头,各人物之间只在头部的饰物上加以区别。大头的化妆方法比较复杂,但显得单一。(www.xing528.com)

古装头: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借鉴了古代绘画作品中仕女的头部造型,创造了“古装头”的化妆方法,突破了京剧舞台上旦行梳大头的一统局面。古装头是将头发梳在头顶,形成各种姿态的发髻,如正髻、偏髻、美人髻等,脑后垂40厘米左右的散发。这一新的头型,使女性人物更加美观。古装头虽然形成较晚,但已有固定的程式,如有身份的人物多梳正髻,丫鬟、侍女等多梳偏髻。

旗头:京剧中有一些表现古代中原地区与北部少数民族战争的剧目,而且是以满族服装为其代表性服装,所以满族妇女的发式也被搬上了京剧舞台。旗头与生活中满族妇女的头饰很像,只是为了舞台效果变得更漂亮而已。

男性人物在戴各类帽、盔时,要根据人物行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佩戴方法:生行俊扮的角色是沿发际处佩戴,这是正常的人物脸形显示;净行中的大花脸角色是尽量往额头的上部佩戴,使人物的脸形扩大,这样一是便于脸谱的化妆,二是使人物显出豪气或霸气;净行中画白脸的角色则是尽量盖住额头,使脸形有横宽的感觉,因为这类人物一般是奸诈、气度狭小,这种脸形显示他阴暗的心理;丑行角色则是将帽、盔等戴得前低后高,人物的后脑勺明显露出,看起来有点儿可笑,显示这类人物幽默、滑稽的性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