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白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在京剧中有独特的作用。它和歌唱之间既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又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念白虽然不属于歌唱,但因为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所以把它归类于京剧的音乐。
京剧念白是一种散文体的语言,由于它具有音乐性,听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美感。也正因为这一特点,表演的难度就更大一些,在京剧界有“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说法,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可以知道京剧念白的难度确实很大。唱腔有曲谱可依,轻重缓急有曲谱制约,而念白则全凭演员对词句的理解和感受,加上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声腔功夫,才能念出鲜明的节奏和符合人物情感的语调来。
京剧的念白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如下几种形式:
韵白:京剧韵白是包含了韵律和语音方面双重特征的一种念白形式。韵白是根据徽剧、汉剧、昆曲等剧种的语言声调,又参照北京语音的特点,使之更加韵律化、更富有音乐性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舞台语言。韵白给人的感觉是严肃、沉稳、庄重、矜持。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衫、老旦、铜锤花脸、部分架子花脸、方巾丑、袍带丑等行当(特别是正剧、悲剧中的这些行当)基本上都使用韵白。京剧韵白的声调基本上是按照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但也有少量的入声字,一是因为京剧毕竟是从徽、汉两剧中脱胎而出,受南方方言的影响很大;二是因为入声字的声音短促,掺杂在其他四声字中间,可以调剂北方语音的平板单调,增加语言的顿挫和节奏感。韵白由于其韵律性、音乐性和节奏感强,使得语调可以表现多变的情绪,增强了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京白:是京剧在北京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舞台语言,虽然属于北京语言,但与生活中的北京话不完全相同,与话剧的念白也不相同。京白是一种韵律化、节奏化、朗诵化、夸张化了的北京口音的舞台念白。京音的出现和京白的形成,标志着京剧的成熟。京剧中念京白的大都是花旦和丑行人物(但花旦和丑角不一定都念京白)。京白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活泼、亲切、自然,因此,一些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小人物,几乎都说京白。
方言白:京剧中有的角色为了突出其性格特点或是地方色彩,说地方性语言,称为方言白。
方言白大致有这样几种:苏白(苏州话)、扬白(扬州话)、绍白(绍兴话)以及山东白、山西白、天津白、河南白等。京剧中的方言白不能使用过多,否则就会破坏京剧完整的艺术风格。(www.xing528.com)
除此以外,京剧中还有几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
自报家门:在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时代,戏曲演出之前,有专门的人向观众介绍剧情和剧中人物,在京剧中,是由戏中的人物自己向观众做介绍,这显然是受了说唱艺术的影响。自报家门属于念白范畴,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一种特殊的、古典戏曲表现方法的遗留。
念引子:是一种韵文结构的京剧念白。引子的历史较为悠久,如诸宫调演唱时的第一支曲子就叫引子;到了明、清传奇时代,凡是重要角色在重点场次中所用的第一支曲子也叫引子。引子也是一种自我介绍的方式,在京剧中,成为角色首次登场时半唱半念一些韵文结构词句(一般是长短句结合)的形式,用来自叙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抒发志趣、抱负等,属于自报家门的另一种形式。
引子之后,一般是再念定场诗。
定场诗:又名坐场诗。身份较高的角色,在念完引子坐下之后,再念四句诗,叫做定场诗。定场诗一般为五言、七言,也属于自报家门的性质。
另外,一般身份不是很高的角色,上场后不念引子,而是直接念四句诗,叫做上场诗。以此类推,在演出中所念的就叫中场诗,在角色将要下场时念的就叫做下场诗,都属于自报家门或者自叙心情的一种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