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的服装,是以明代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参照了宋、元两代服装的样式,同时吸收了清代服装的某些特点,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概括、提炼、美化形成的。可以说,京剧服装融会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服装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形成了美观、夸张、概括力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第一,夸张的服装造型
京剧是一门夸张的艺术,京剧服装也是夸张的服装。它不受现实生活中一般逻辑和规范的限制,而是大胆运用了象征、变形等夸张手段,来设计各类人物的服装,为剧中角色服务,为舞台美学服务。像靠旗、水袖等服饰的运用,不但成为京剧最显著的特点,而且可以表现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优美的舞蹈动作。
第二,色彩的充分运用和图案的大胆设计
京剧服装继承了中华民族服饰艺术的色彩传统,在用色上非常大胆,色彩搭配也非常鲜明,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京剧服装主要由十种颜色组成,这十种颜色又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
上五色:红、绿、黄、白、黑;
下五色:粉、蓝、紫、香、湖。
上五色一般用于社会地位较高者,下五色一般用于社会地位稍低者。(www.xing528.com)
京剧服装中使用较多的图案是龙和凤,龙一般用于男性服装,凤一般用于女性服装。龙和凤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繁衍中产生的图腾,用在京剧服装上,表示尊贵、华丽。另外经常使用的图案还有:“寿”字,象征长寿;蝙蝠,因“蝠”字音同“福”,象征幸福;梅花,象征不怕寒冷,品质高洁;燕子,象征身轻如燕等。
第三,不受时代、地域和季节的限制
只要是京剧传统戏,不管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哪个地城的人物,其服装基本上是通用的。比如,《西施》中的吴王夫差、《上天台》中的东汉光武帝刘秀、《斩皇袍》中的宋太祖赵匡胤、《胭脂宝褶》中的明成祖朱棣,是前后相差千年、不同朝代的人物,但其服饰基本是相同的。同类人物穿相同的服装,已经形成了严格的规范。这是因为,京剧剧目成百上千,不可能每一个剧目、每一个人物都使用独特的服装。另外,早期京剧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演员的流动性很大,服装太多,运输有很多困难。
京剧的服装也不表示季节变化,从形式上分不出单衣和棉衣。总的原则是,除去脸部和手部,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般不暴露在外边。如果需要表现天气寒冷或炎热,一是由演员用动作表示,二是用小道具辅助表演,如扇子、火盆等。京剧服装的这一特点,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穿衣戴帽讲究不露肌肤的习俗。
第四,通而不乱的穿用原则
京剧服虽然能在不同朝代的戏中通用,却又通而不乱,有着严格的穿戴原则。如前面所讲的吴王夫差、东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朱棣,他们的服装虽然相同,但绝不是乱穿,而是穿能够证明其帝王身份的服装。以此类推,各类人物的服装都有穿用界限,都有严格的穿用规范,有时甚至用料和加工的方法都不一样。由此,京剧服装形成了这样的特点:从服装上,很难判定人物的朝代和年代,但可以判定人物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环境甚至性格。如果通晓了这一特点,就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剧情、了解人物,也就很容易看懂了。
京剧服装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蟒、帔、靠、褶、衣。在这五类服装中,又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性别、性格、职业、经济状况等有更详细的区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