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是指用南曲演唱的戏,史称宋元南戏。北杂剧用北曲演唱,而南戏则出自南方民间小调,用南曲演唱。南戏首先是从温州一带发展起来的,甚至要早于北曲。
南戏的剧目大部分来自宋杂剧,之所以能够在南方广泛流传,除去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有保障等条件之外,还因为它与民间歌舞的关系相当密切。南戏的基础是民间文学艺术。元杂剧传到南方以后,南戏吸取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如曲牌的联套、结构的严谨、人物的刻画等,特别是利用南北曲之间艺术风格的差异,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戏剧矛盾的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南戏不同于杂剧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结构方面。南戏没有“楔子”,也不限四折,由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叫做“副末开场”,这个副末不是剧中的人物,很像现在的主持人。南戏在保留了副净、副末两种喜剧角色,确立了以生、旦为主角表演正剧和悲剧的体制外,又增加了丑、外、贴三个角色作为补充,使各类人物都能有相应的角色来扮演。
其次是演唱方式。南戏中的生、旦可同台演唱,其他人物也可参加联唱、轮唱或合唱。生、旦等正剧人物,多采用词体歌曲演唱,净、丑等喜剧人物,多采用民歌小调演唱,这种曲体风格上的调剂使用,使南戏在表现复杂的情节和人物感情方面,呈现多样化的色彩。
第三,南戏不限一韵、一个宫调,而是每场可用几个宫调;一套曲子中,也可以换韵,并加入了大量的民间曲调。同时创立了南北曲合套的音乐体制。南曲虽无宫调的限制,但在使用套曲时,其曲调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随便颠倒,其实这还是音乐规律对声腔的制约作用。
第四,南戏的角色不是以主唱与否来分工,而是按照人物的类型分工,与目前京剧人物的分工是相同的。南曲的角色也比杂剧简单,只有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各类人物的表演风格带有鲜明的民间生活特征。
南戏留传下来的剧本很少,目前全本留存于世的是《永乐大典》中所收的《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三种。其他较为有影响的如被称为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都经过了明代文人、艺人的改动加工,已不完全是原来的面目了。
元杂剧流传到南方以后,严格的体制被打破,出现了杂剧南曲化现象。同时,元代后期恢复了科举制度,文人们纷纷转向科举之路,致力于杂剧创作的人员大大减少。到了明初,民族矛盾得到缓解,杂剧作家的思想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明代统治者加强了对杂剧的控制和利用,规定杂剧中不能出现帝王后妃、圣贤宦臣等人物形象,而提倡神仙道化、孝子贤孙、义夫节妇的内容。所以,明初的杂剧从思想上失去了元杂剧那种暴露社会矛盾、反对民族侵略的精神。(www.xing528.com)
传奇原指唐代小说,宋、元时期一些说唱故事的本子或戏曲剧本有时也沿用这个名称。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戏曲研究专家们沿用了这个习称,把明、清时期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作品称为传奇。由此可见,传奇是侧重于戏曲剧本特征的戏曲名称,明传奇实际就是宋元南戏的改称,是明代戏曲的主要形式。
明代传奇在长期的舞台演出中,因地域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声腔。主要有四大声腔,即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弋阳腔,产生于江西弋阳一带,主要特点是只用打击乐伴奏,后台有人帮腔,曲文意思浅显,方言土语穿插其中;余姚腔、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昆山腔,又叫昆腔、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主要用管乐伴奏,演唱讲究吐字收声和板眼。这四种声腔都属南曲系统,相互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其中弋阳腔、昆山腔的影响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昆山腔在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的主持下,集南、北曲之大成,进行了一次次重大的改革,曲调更加婉转动听,伴奏乐器日趋丰富,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载歌载舞,风格独特,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昆腔由此流向全国各地,对许多地方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北昆、川昆、湘昆等。
明末清初,中国的戏曲舞台热闹非凡,各种声腔所代表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争奇斗艳,以昆腔、高腔(弋阳、京腔)、弦索腔(柳子)、梆子腔、皮黄腔五大声腔为主的几十种声腔,随着经济、交通的日益发展,也开始了互相交流、渗透。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语言通俗、风格粗犷,很受人民大众的欢迎,而昆腔因其曲高和寡,只有少数人欣赏,逐渐受到冷落。北京等地的一些封建士大夫和喜欢昆曲的文人,把昆曲称为“雅部”,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统称为“花部”或者“乱弹”。雅部含有褒义,花部、乱弹则含有贬义。后来,品评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常用“文武昆乱不挡”之词,就是“能文能武、亦昆(曲)亦乱(弹)”,都非常优秀的意思。
清代以前的戏曲音乐,继承元杂剧、南戏的曲牌体制,以唱曲牌为主。清代地方戏兴起后,以梆子腔、皮黄腔为主的地方戏曲,改变了唱曲牌的体制,创造出了板腔式的音乐体制。这些板式均源于同一腔调,由原板、快板、慢板等组成,以板式的变化为主要声腔形式,使中国戏曲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从此,板腔式音乐体制成为大多数戏曲曲种的声腔形式。
明代传奇的优秀作品有:苏复之的《金印记》、王济的《连环记》、徐霖的《绣襦记》、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等。其中《牡丹亭》是杰出的代表性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