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杂剧特点:曲词受诗词影响,用韵北方口音,行当细分详细

元杂剧特点:曲词受诗词影响,用韵北方口音,行当细分详细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杂剧以曲为主要的演唱形式,曲词的创作受诗、词的影响很大,因此每一折要求一韵到底。元杂剧的用韵,是以北方口语语音为基础。元杂剧中,成系统的行当有三类,即“旦行”“末行”“净行”。元杂剧有三个大的行当,即旦、末、净;而京剧则有四个大的行当,即生、旦、净、丑。元杂剧虽然比京剧少一个行当,但每一个大行当之下的人物分工过细,角色显得零乱。

元杂剧特点:曲词受诗词影响,用韵北方口音,行当细分详细

首先是剧本的文学性、戏剧性较之宋杂剧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李潜夫的《灰阑记》,尚仲贤的《柳毅传书》,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由于这些剧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所以很快被艺人们接受并演出,成为大众所喜爱的剧目,并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七百年来,这些剧目相继改编成各种戏曲形式,延续不断地演出。直到今天的京剧舞台上,它们仍然是观众喜爱的保留剧目。

其次是剧本的结构比较严谨,形成了一个楔子和四折组成一剧的统一格式。楔子,是剧本中四折以外的独立段子,一般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交待故事的主要情节。元杂剧的剧本基本都是四折,每一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曲子联成一套,并且要一韵到底。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术语。宫与调具有不同的含义。近代西方音乐是用五线谱作为音乐的记录形式,传入中国以后被广泛应用。中国近代也有从国外传来的另一种音乐记录形式,叫简谱,即“1、2、3、4、5、6、7”。在简谱之前,中国音乐有多种记谱方式,如产生于隋唐时期的燕乐半字谱、古琴谱以及在燕乐半字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尺谱等。其中工尺谱流传最广,一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老艺人仍在使用。但由于年代久远,记谱方式不尽一致,给译谱造成了一些困难,五线谱和简谱的传入,渐渐取代了工尺谱。

与音乐记谱方式相伴而产生的就是七声十二调的宫调理论。这种宫调理论是用宫、商、角、变徴、徴、羽、变宫九个字作为七声音阶的记录形式。凡是以宫为主音的乐曲称为宫,以其他诸音为主音的乐曲则称为调,二者合称为宫调,因此,宫调既具有调高的意义,又具有调式的意义。近代戏曲研究家吴梅先生在《顾曲尘谈》中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简单地说,宫调是指以音乐的七个音阶来限定乐器音色的高低。杂剧中每一折的音乐由同一个宫调即相同的调式演唱,是符合音乐规律的,否则,就是“出宫”,无法配合演出,也是曲律所不允许的。

韵,是指一个字发声的韵母部分,中国古代的诗、词、曲都用同一韵部的字,作为每一句的尾字,叫做同韵,不但便于记忆,而且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听觉的美感,有利于深刻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

元杂剧以曲为主要的演唱形式,曲词的创作受诗、词的影响很大,因此每一折要求一韵到底。元杂剧的用韵,是以北方口语语音为基础。由于是一韵到底,很适于表达慷慨激昂的感情。

第三是在角色分工上更加细密,借以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物。宋杂剧中的末泥、引戏、副末、副净、装孤五种角色中,以副末、副净的幽默、滑稽表演为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到元杂剧时,由于杂剧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逐渐正剧化,幽默、滑稽的表演就降为一种辅助的表演手段,而“末泥”和“引戏”两个角色的正剧化表演则上升为主要表演手段。“末泥”演变为“正末”,成为最重要的男性人物;“引戏”演变为“正旦”,成为最重要的女性人物。元杂剧以正末和正旦作为剧本的主要人物,一般是由主要人物唱套曲,其他人物只说不唱。以正旦为主要演唱人物的剧本,称为正旦本;以正末为主要演唱人物的剧本,称为正末本。

不同的人物角色按类别有大致的分工,这种经过分工的人物类别称为“行当”,简称“行”。元杂剧中,成系统的行当有三类,即“旦行”“末行”“净行”。“旦行”中除正旦以外,还有帖旦、外旦、大旦、小旦、老旦、色旦、搽旦;“末行”中除正末以外,还有副末、冲末、二末、小末、外末;“净行”中除副净以外,还有二净、丑等;另外,还有孤、细酸、孛老、卜儿、来儿、邦老、曳剌(yè là)等。

旦,是女性角色的总称,在京剧中亦称为旦;末,是正常男性角色的总称,在京剧中演变为“生”;净,是指性格、品质、相貌与正常人不同的男性角色,在京剧中亦称为净。其余的人物,如孤,指官员;细酸,指秀才书生;孛老,指老头;卜儿,指老妇;邦老,指盗贼;来儿,指儿童;曳剌,指走卒。

元杂剧有三个大的行当,即旦、末、净;而京剧则有四个大的行当,即生、旦、净、丑。元杂剧虽然比京剧少一个行当,但每一个大行当之下的人物分工过细,角色显得零乱。而京剧的行当分工则概括性强、简单明了。

第四是在音乐方面确立了“曲牌联套”的结构体制,实现了戏曲从民间歌舞音乐向戏曲音乐转变的飞跃,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出现的戏曲声腔,史称“北曲”。北曲作为元杂剧的音乐形式,是在各种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唐宋大曲:唐宋大曲是一种大型的歌舞乐曲。它的结构形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作“散序”,类似于序曲,不唱不舞,只用乐器演奏;第二部分叫作“中序”,又叫“歌头”,是在音乐伴奏下的歌唱;第三部分叫作“舞遍”,由多人组成的舞蹈队在音乐、歌声中起舞,然后结束。大曲是单一曲调反复变化演奏,很像近代音乐中的变奏曲

转踏:转踏是另一种形式的歌舞,又称“缠达”。转踏的结构形式是两首不同的曲子循环演奏,很像近代音乐中的回旋曲

大曲和转踏都属于单曲体。

唱赚:唱赚是一种叙事性的说唱音乐,由若干曲子连在一起,合成一套,成为一种多曲体的结构,很像近代音乐中的组曲形式。

唱赚中的曲子虽然很多,但都在一个宫调的范围之内,是单一宫调的多曲体。(www.xing528.com)

诸宫调:诸宫调在宋、金时代形成,因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指乐曲不仅有曲调的变化,也有宫调的变化。

诸宫调是一种运用歌曲咏唱长篇故事、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音乐形式。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不同套的曲牌使用不同的宫调。这样,各套之间就出现了多宫调的运用,造成各宫调之间不同音色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在说唱音乐中,诸宫调的结构最复杂,曲调组合也最完备。

宫调理论是在古代七音、十二律的科学基础上产生的。

古代的七音由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九个字为记录形式,相当于近代音乐中的do、re、mi、fa、sol、la、si七个音名,用简谱表示的话,就是1、2、3、4、5、6、7。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大音阶。

十二律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相当于近代音乐中的十二个音名,即C、#C、D、#D、E、F、#F、G、#G、A、#A、B;每一个音名,都标志着一种固定的音高。形容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洪亮,可以说“如黄钟大吕一般”,即是源于此。

十二律中的每一律,都可以作为一个“宫”音,因此,十二律可以排列成十二个不同音高的大音阶。同时,七音中的每一个音,又都可以作为音阶的主音,因此,又能排列出七个不同的调式音阶。

宫和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宫”,是专指以宫音作为主音的大调;“调”则泛指其余六个音作为主音的各种调式。如,用徵音作主音,就是徵调式,主音为sol;以商音为主音,就是徵调式,主音为re;还有羽调式,主音为la;角调式,主音为mi;等等。

根据七音十二律,从理论上讲,可以产生八十四个调子,但实际运用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因为其中有互相重复的,有不常用的,在北曲中,就只用十二个宫调。

北曲把各种曲牌按其调式、调性分类列入相应的宫调,每一折戏,只用相同宫调的曲牌,这对音乐结构的完整统一、曲调风格的和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就给演奏和演唱带来极大的困难。北曲严守宫调的做法,是传统音乐艺术的一大进步,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结构的严谨和技术上的成熟。

曲牌,是来自民间的,用于戏曲、曲艺等演唱艺术的音乐形式,每个曲牌都有名称,表示这支曲牌的音乐形式及填写格式,熟悉曲牌的人,一看曲牌的名字,就知道怎样填词、歌唱。

虽然一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但元杂剧有四折戏,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这种调性、调式的变化,构成了音乐情绪的变化,不同的宫调,可以体现不同的情绪色彩。所以,宫调的运用,不仅在音乐技术上有规范作用,还有表现情绪的作用。

诸宫调的特点是:体制宏大,曲调丰富,演出不分场次、不分角色,也没有什么动作,基本上是一个人坐着从头唱到尾,类似现在的评弹。元杂剧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的形式,其实就是受诸宫调的影响而形成的。

宋词:宋词是又一种音乐形式,也有各种不同的“词牌”;各词牌又有自己的名称、格式,不同的格式,限制每一词牌的句数、字数及平仄。这种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形式,在唐代就有了,到宋代发展得更为完善。宋代有许多词体歌曲,是从其他音乐形式中吸收进来的,如著名的词曲《水调歌头》,便是来自《新水调》大曲中的一段“歌头”,即中间部分,所以叫《水调歌头》。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以上所述外,人物的化妆及服饰、演员的组成及演出规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脸谱的出现,把远古时代的文身、面具与戏曲化妆结合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以及北方民族之间的战争,使得北方广大地区的人民饱受苦难,纷纷逃离家乡,去南方躲避战乱,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规模人口南移。随着人口的南移,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各种艺术演出和娱乐活动都受到很大影响,元杂剧也不例外;而南戏,则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南方兴盛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