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统治者,是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1271年,当时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依据汉民族的古代文献《易经》,为自己的国家起名“大元”,表明他所统治的国家,已不只是蒙古一个民族,而是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继续。1272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并改名为“大都”,即现在的北京。
忽必烈建立元朝,注意保持和发展蒙古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重新创制发展了蒙古文字,以利于与汉语等文字的译写。当然,延续了上千年的汉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政治上,元代统治者把中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指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汉人(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南人(即南宋政权统治下的人民)四个等级,汉人和南人显然处于被歧视的地位。不仅如此,又根据身份、职业的不同,把人分为十级,读书人位列第九,据郑所南的《心史》记载:“……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文人的地位仅在乞丐之前,许多知识分子沦为奴隶甚至被杀戮。
与此同时,元代自1237至1314年,77年没有科举,这个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文人们的各种梦想,书中不仅没有黄金屋、颜如玉,而且是没有了任何出路。他们聚在一起,作诗、写词,诗词中充满了惆怅和怨恨。或到青楼女子那里寻找一时的快乐,并开始参加杂剧创作,他们希望通过手中的笔,发泄内心的郁闷和不平。文人社会地位的一落千丈,使他们有了与平民对话、沟通的机会,了解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和灾难,加之他们有文化,懂得戏曲的特点,所创作的剧目,水平自然很高,也很受欢迎,一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作品由此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元代畸形、恶劣的政治环境,造就了一大批杂剧家。(www.xing528.com)
元杂剧最早形成于河北、山西一带,这里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传统。中国戏曲最早的剧目《踏摇娘》和对元杂剧的歌唱形式有直接影响的《诸宫调》,就发源于此地。金、元时期,这里是金兵、元兵南侵的落脚、休整之地,集中了大量财力物力,在连年战争中,这一带成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元杂剧的作家群中,这一地区的人也最多;至今,这里还保留着许多金、元时代的戏台和戏曲文物。
元杂剧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所以,又叫北杂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