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卡先生研究敦煌本《老子》文獻及疑難問題的論文

王卡先生研究敦煌本《老子》文獻及疑難問題的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王卡先生不僅對敦煌本《老子》文獻進行了著録和整理,而且對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進行考釋,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錯訛進行糾正,其研究之深,見識之精,令人敬佩。[11]這是王卡先生一個十分重要的見解,他的論文《敦煌本何晏注老子道德論考釋》收入2003年在北京舉行的《敦煌寫本研究、遺書修復及數字化國際研討會——紀念王重民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的會議論文集(列印稿)。

王卡先生不僅對敦煌本《老子》文獻進行了著録和整理,而且對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進行考釋,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錯訛進行糾正,其研究之深,見識之精,令人敬佩。

關於敦煌本《太上玄元道德經》,《正統道藏》未收,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蓋斯特圖書館,後有題記:建衡二年庚寅五月五日敦煌郡索紞寫已。此卷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已質疑其可信性,但亦有學者堅持其 真本。王卡先生指出:

敦煌道經抄寫年代最早在六朝末(六世紀中葉),此卷題東吴建衡二年(270)。當時東吴郡在西晋治下,不可能用孫吴年號。據唐玄嶷《甄正論》云,天師道傳入江東在280年晋武帝平吴之後。此前江東流行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均不奉老君。三國時道教經書存世者極少。早期天師道經書亦不稱老君或道君 “太上玄元”,而稱“泰清玄元”。此卷顯然是近世無知之人僞造。[9]

通過王卡先生的考辨,《太上玄元道德經》 僞作可成定讞。

關於《老子道德經論》,此卷不見大淵《目録》,正統《道藏》也未收,原無題名,《老子道德經論》 王卡先生所加。此卷由BD14649卷子和BD14738卷子綴合而成。其中BD14649卷原由羅振玉收藏,現藏國家圖書館。該卷起第38章注文“以會通也”,止41章注文“道之小成也能”。羅振玉疑此卷即梁武帝《老子講義》,并注意到卷末有新割裂之迹,由此推斷被割下的部分應該尚存於世,衹是不知存於何處,故他發出“安得异日更 延津之合”的感嘆。[10]大淵忍爾《目録》收録了BD14649卷,依羅振玉觀點,擬名《梁武帝老子講義》。BD14738卷起第41章注“具修之則身安”,止45章注“心若死灰”。該卷亦藏於國家圖書館,羅振玉和大淵忍爾均未見,但 王卡先生所注意。先生發現此卷即羅振玉所收BD14649卷被割去之後半截,兩卷綴合,天衣無縫,遂成完卷。經王卡先生的慧識,羅振玉“延津之合”的願望終於達成,誠 幸事。先生進而指出,羅振玉判斷此卷 梁武帝《老子講疏》,證據不足,大淵沿襲羅氏之論,亦不可信。他説:

按梁武帝撰《老子講疏》,見於《隋志》及《新唐書》著録,其書亡佚已久。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序》稱:“《梁武帝蕭衍道德經》四卷,證以因果 義。”今考此殘卷中注文旨要,合於儒家經學而未見佛家教義,與杜氏所述梁武講義不符。疑此卷應 曹魏玄學宗師何晏《老子道德論》之殘篇。參見筆者待刊論文《敦煌本何晏注老子道德論考釋》。[11]

這是王卡先生一個十分重要的見解,他的論文《敦煌本何晏注老子道德論考釋》收入2003年在北京舉行的《敦煌寫本研究、遺書修復及數字化國際研討會——紀念王重民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的會議論文集(列印稿)。雖然《老子道德經論》是否 何晏所作還需進一步確證,[12]但該書非梁武帝《老子講疏》則無疑義。

與《老子道德經論》類似的精彩綴合還有一例,即《老子道德經義疏》。該卷由S.6044卷子和BD14677卷子綴合組成,不見於《正統道藏》, 海内外孤本,書名由王卡先生所加。S.6044殘卷藏於大英圖書館,大淵忍爾著録,擬名《道德經開題書》。BD14677卷子藏於國家圖書館,大淵忍爾未見,亦未著録。王卡先生發現兩件紙質筆迹相同,文字内容連續,原是同一抄本,S.6044卷 開題序例,稱道經36章,德經45章,係按《老子》葛洪本分章。BD14677卷 1—7章的經文和注疏。王卡先生將兩卷完美綴合,題名 《老子道德經義疏》,并加按語説:

此殘卷中分章開題之體例,與成玄英、唐玄宗、趙志堅等人注疏略同。疏文闡釋大道體用無礙,凡聖性相平等,皆可息心歸本,成就自在。其義理宗旨亦近似李榮、趙志堅等唐代道士。但抄本中不避“淵”“民”字諱,或係梁陳周隋間重玄學道士所作,或係武后時抄本。[13]

該卷未經綴合之前,衹是藏於中、英兩國國家圖書館中的文物,經過王卡先生的精心研判,將兩卷綴合後,考定其 重玄學的著作,指出其不僅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而且 重玄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新材料,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老子道德經顧歡注》,大淵忍爾《目録》有著録,王卡先生做了進一步的考釋。關於顧歡的老學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録有《老子義綱》及《老子義疏》各一卷,當是兩書。《新唐書·藝文志》載有“顧歡《道德經義疏》四卷,《義疏治綱》一卷”,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序》亦云顧歡作《老子注》四卷,則顧氏《老子義疏》當作四卷。顧歡的老學著作已散佚,《正統道藏》中有《道德真經注疏》八卷,題:“吴郡征氏顧歡述。”據王卡先生考證,此書非顧歡原作,其注用河上公章句,疏引顧歡之説四十餘條,而取成玄英者獨多,疏中還引唐玄宗注,又引宋陳象古《道德真經解》之内容,則此書乃宋人掇輯而成。[14]此書雖非顧歡所著,但其疏中標引“顧曰”的段落,應是顧歡原著的内容,另《道藏》所收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也引録了顧歡注文三十餘條。王卡先生又指出,敦煌S.4430號唐抄本,上有《老子》經文及注文132行,首行起自《老子》第70章“吾言甚易知”句,末行止於第80章“人之器而不用”之句之注文。其注文有九條可與《道藏》本中原題顧歡所著的《道德真經注疏》及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所引述的顧歡注佚文相對應。6條基本相同,2條半同半异,1條不同,大致可以認 此敦煌殘本是顧歡所撰,極有可能是《新唐志》所著録的顧歡《老子義疏治綱》之殘抄本。[15]

《宋文明道德義淵》,由BD6097殘卷和S.1438號殘卷組成。據王卡先生的著録,BD6097存經文4紙112行,保留了原書前兩章,即《玄德無名》第一、《上德無 》第二的部分文字。S.1438存經文134行,保存原書《自然道性》第四、《積德福田》第五、《功德因果》第六等章的部分内容。[16]關於《道德義淵》的作者宋文明,嚴靈峰以 是唐人,乃誤。據唐代尹文操《老氏聖紀》:“宋文同字文明,吴郡人也。梁簡文時,文明以道家諸經莫不敷釋,撰《靈寶經義疏》,題曰謂之《通門》。又作大義,名曰《義淵》。”[17]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序》有“法師宋文明作《義泉》五卷”,《義泉》即《道德義淵》,唐人避諱改“淵” “泉”。唐道士張君相《三十家老子注》、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等都有此書的著録,而唐法琳《辯正論》亦稱引宋文明《老子義》。唐王懸河《三洞珠囊》卷七亦引述了宋法師《道德義淵》的部分内容。《道德義淵》現已佚,但在大淵忍爾所編《敦煌道經圖録篇》中録有BD6097和S.1438號殘卷,臨時題名 《道教義》。王卡先生根據王懸河《三洞珠囊》卷七引宋法師《道德義淵》上下卷佚文,擬定此卷 宋文明《道德義淵》,并云:(www.xing528.com)

按大淵目假定以上兩件經名 《道教義》。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第二章,考證應 宋文明所撰《道德義淵》卷上。其行文體例及所述重玄義理,均與宋文明撰《靈寶經義疏》極 近似。此書對《玄門大論》《道教義樞》、成玄英《老子義疏》等隋唐道經論疏有重要影響,是研究隋唐重玄學説的珍貴資料。[18]

王卡先生不僅論定BD6097和S.1438兩卷即 宋文明《道德義淵》的内容,而且提示出其在重玄學思想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後又親自標點整理,收入《老子集成》, 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關於《老子道德經節解》的考釋,是王卡先生敦煌《老子》研究的又一個重要成果。《老子節解》,《隋志·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陸德明《經典釋文》、《道藏》中《三洞奉道科誡營始》《雲笈七簽》均有提及,應該是一部早期的道教老學著作。關於此書的成書時間,王卡先生認 “約出於漢末魏晋間”[19],具體時間可能是“晋代約西元3—4世紀”[20],這是很有見地的。據他的考證,在葛洪《抱樸子内篇·遐覽》所録道經中,即有《節解經》一書,疑即《老子節解》。《老子節解》早已散佚,《正統道藏》中原題顧歡《道德真經注疏》引述了《節解》佚文百餘條。而王卡先生發現敦煌文書中存有《老子節解》殘片,其編號 S.6228V,共存經及注文19行,從《老子》第33章末句“死而不亡者壽” 之注文起,至第35章經文“視之不足”止,經注文連書,字體大小不分,注文古拙簡練,每條以“胃(謂)”字開始。首行注文見合顧歡《道德真經注疏》所引《節解》佚文,由此可確證此件 《老子節解》之殘片。[21]這是王卡先生的一個重要發現,而他的論文《敦煌本〈老子節解〉殘頁考釋》[22]則提出了不少富有啓發性的觀點。

關於《老子節解》的作者,已難確考,陸德明《經典釋文·叙録》在《老子節解》條下注云:“不詳作者,或云老子所作,一云河上公作。”可見作者在唐代已失傳。王卡先生指出,據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序》著録有《節解》上下,并云:“老君與尹喜解。”可知《老子節解》是托稱老君授與關令尹喜的經書。據唐王懸河所編《三洞珠囊》引述《老子節解序》云:“老子以無極靈道元年七月甲子,授關令尹喜《五千文節解圖》,受以長生也。”可知《老子節解》是漢末魏晋之際道士托名老君或尹喜所作。[23]吴承仕《經典釋文序録疏證》曾言:“成玄英《疏》、張君相《集解》所引《節解》,不下百六七十事,殆即此書。大抵以守一、行氣、還精、補腦 説,誠米賊之遺法;其語近誕,而其來則甚古。”吴承仕指出《老子節解》乃“米賊之遺法”,這是有得之見,由此也説明王卡先生對該書作者的推斷是有説服力的。

《老子節解》今已不存,但有部分佚文保留下來,《道藏》所收題 顧歡述《道德真經注疏》、强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諸書都有所引,嚴靈峰據上述諸書編成《輯葛玄老子節解》,[24]收入《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中。蒙文通所編《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輯存》,[25]首列《老子節解》。日本藤原高男《輯佚老子古注篇》亦輯有《老子節解》,日本楠山春樹所著《老子傳説研究》,又從《太上混元真録》和釋法琳《辯正論》中找出《老子節解》佚文數條。王卡先生《敦煌本〈老子節解〉殘頁考釋》也有《老子節解輯佚》,對《節解》遺文有所補正。他發現了《雲笈七簽》卷五十六《元氣論》和卷九十九《靈響詞五首·序》各引有一條《老子節解》遺文。《靈響詞五首·序》所引“尹真人《節解經》”云:

内觀者睹神光,不可謂之不明;返聽者聞神聲,不可謂之無音;握固者精神備體,不可謂之無形。凡在道中之民,當須視不見之形,聽不聞之聲,搏不得之名,三者皆得,謂之道民矣。

顯然,這是對《老子》第14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解釋。[26]此條材料可證葛洪《抱樸子内篇》所録《節解經》,應該就是《老子節解》。《雲笈七簽》所引《老子節解》另一條材料見於該書卷五十六《元氣論》,引文較長,略引一段如下:

《老子節解》云:唾者溢 醴泉,聚流華池府,[27]散 津液,降 甘露,漱而咽之,溉藏潤身,通宣百脉,化養萬神,支節毛髮,堅固長春,此所謂内金漿也。可以養神明,補元氣矣。若乃清玉 醴,煉金 漿,化其本體,柔而不剛,色瑩冰雪,氣奪馨香,飲之一杯,壽與天長,此所謂外金漿也。……從容導引,按摩消息,令人起坐輕健,意思暢逸。又常伺候大小二事,無使强關抑忍,又勿使失度,或澀或寒或滑,多皆傷氣害生, 禍甚速。此所謂知進退存亡,聖人之道也。

上述兩條遺文的發現,加之敦煌殘片S.6228V的考定,使得《老子節解》的輯佚工作向前推進了一步。

此外,通過對敦煌殘片《老子節解》的考釋,王卡先生指出其重要的文獻價值在於“揭示了《老子節解》原本的面貌”[28]。具體表現在:第一,殘片中《道德經》的經文近似河上本,而非《五千文》本,此與《想爾注》的敦煌抄本不同。第二,每句注文都以“胃(謂)”字開始。第三,殘片第33章末的注文有“關令稽首”四字,34章末有“臣稽首”三字。這與陶弘景説“係師注《老子内解》,皆稱臣生稽首”,大致相符。但此處的“臣生”不是指係師張魯,而是關令尹喜。可見《老子節解》確如杜光庭所著録的那樣,是假托尹喜以“内修之旨”注解經文。第四,敦煌殘片上“庚元屬無形府”之類令人奇怪的注文,實際上是《老子節解》内修養生術的體現。[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