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死亡仪式及传统习俗

人类死亡仪式及传统习俗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论在哪个社会,随着家庭成员的死亡,随之而来的都是一整套的需要全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仪式。参加葬礼的人不必刻意注重服装,但是无论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中国本土社会,人们都不会选择色彩鲜艳的服装,而通常会选择黑色或深色的衣服;在中国,亡人的遗属则身着白色的孝服。就中国传统的习俗而言,土葬厚葬的形式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的。

人类死亡仪式及传统习俗

不论在哪个社会,随着家庭成员的死亡,随之而来的都是一整套的需要全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仪式。葬礼是这种仪式化程序的关键内容,对丧亲者处理哀伤、调整情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心理意义而言,丧葬仪式可以增加丧亲者对死者已矣的接受度和对生活的控制感,同时也是一种消极感情的宣泄以及与他人联系的加强(贾晓明,2010)。正如有研究指出的,丧葬仪式对丧亲者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包括社会性功能、抚慰性功能、教育性功能、调整身心的功能和转化经验的功能等,通过这些功能的相互运作,体现出了丧葬仪式肯定生命价值、化解失落伤痛的内在意义(方蕙玲,2001)。对一名社工工作者来说,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丧葬仪式的不同形式,以及理解这些仪式所具备的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丧葬仪式的内容随着文化、时代和群体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夜间守灵、穿丧服以及其他的仪式则是葬礼的补充。参加葬礼的人不必刻意注重服装,但是无论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中国本土社会,人们都不会选择色彩鲜艳的服装,而通常会选择黑色或深色的衣服;在中国,亡人的遗属则身着白色的孝服。死者的家人忙于各种细节的安排(如安排丧葬计划、联系亲属等),而亲属朋友则为其提供帮助(如帮助提供食物、安排场地等)。

就中国传统的习俗而言,土葬厚葬的形式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的。家中老人去世后,子孙应按严格的程序为其举办隆重的葬礼,让死者入土为安,并在葬礼上表现出深切的哀痛,否则会被视为“不孝”。而且由于传统文化中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死去的祖先的魂灵会庇护后代,因此在举行丧葬仪式的时候,会通过各种仪式环节充分表达对各种鬼神和死者魂灵的敬畏,希望他们能够保佑这个家族的兴旺发展。在整个仪式过程中,亲友的探望、帮助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巩固了乡邻间的关系;盛大的仪式则不仅是与死者的告别,也是家族实力和精神凝聚力的体现,维持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

传统丧葬仪式的内容十分复杂,人类学家林耀华在《义序的宗族研究》一书中,细致地描述了福建省义序乡这个典型的宗族村落的丧葬仪式过程,这里的丧葬仪式过程在汉族传统丧葬仪式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仪式的整个过程包括丧事仪节:从“过世”“报丧”“搬药师”“殓尸”“入殓”到“上孝”;各种礼仪环节:包括“上马祭”“早晚祭”“开吊”“七七”“七七之后”等;最后是各种葬事仪节:包括“停柩”“出葬”“送葬”“路祭”“回笼”等过程。从对整个仪式过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丧葬仪式对于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宗族的重要意义。(www.xing528.com)

传统的葬礼往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穷人一般无力筹措葬礼的全部费用。在我国的某些地方,为了举办一个体面的葬礼,一般要动员整个家庭的力量、甚至要举债来举行葬礼。一方面,这是通过葬礼来表达对亲人的祭奠,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迎合世俗的观念,厚葬亲人以免被亲友、邻居所嘲笑。所以民间曾有“死都死不起”的说法,就是指葬礼仪式的花费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经济上的负担是非常大的。这种不顾自身条件讲究厚葬的旧风俗,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移风易俗才能逐渐消失。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人们对于死亡的价值观念多数以唯物主义无神论为主导,传统的鬼神观念逐渐被冲淡。加之政府对殡葬改革的执行,土葬多数转变为火葬,各种丧葬仪式也变得更加简化和环保。在第三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上《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加快殡葬事业发展,为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的报告(1997)中指出:“用遗体告别代替发丧送葬,用献花圈代替焚香摆供,用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哀乐代替吹吹打打、鸣放鞭炮。这些在城市被普遍接受的丧葬形式,正在广大农村逐步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