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的独居中老年人。人们用空巢(empty nest)这种自然界中小鸟长大,巢中只留下老鸟的状态来比喻人类家庭的类似情况。学术界对如何定义空巢老人尚有争议,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应该将无子女的老人纳入空巢老人的范畴。不过,一般而言空巢老人是指最后一个孩子也离开家庭,只剩下一对夫妻独自生活的老年父母(卢慕雪、郭成,2013)。
我国当前的空巢现象既和人口老龄化有关,也属于现代社会家庭结构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的一个表现。除此之外,在我国,空巢现象还经常源于年轻劳动人口的流动,也就是儿女因工作原因远在外地,使老人不得已独守空巢。这也导致农村的空巢现象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农民还主要以务农为主业的时候,城市因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空巢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则较少空巢老人。但随着近些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比例上升得比城市还快。城市有着相对更健全的养老保障制度和更现代化的养老观念,而很多农村家庭还停留在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下,空巢造成的冲击也就更为严重。
空巢现象对老年人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养老资源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养老方面,空巢老人具有相对较少的照料人力与物质资源,在生活困难时得不到儿女的及时照顾。但也有不少研究者发现,空巢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疾患风险与存活率方面的指标要优于多代同居的老人,这可能是由于独居促使老年人更积极地料理日常生活,而避免与子女同住易形成的依赖性和惰性,更有助于保持生活能力和躯体机能(沈可、王桂新,2013)。在心理健康方面,空巢的影响总体而言是负面的,特别是对于习惯传统家庭模式的老人而言。空巢老人常常会产生独孤寂寞感,有时会觉得自己被子女抛弃,由此表现出抑郁、悲伤、焦虑、沮丧、自我否定的情绪。有些空巢老人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如果空巢的同时还有经济困难、社会支持少等情况,空巢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而这在我国农村社会是非常典型的现象。反过来说,一些正向因素也能够与空巢的负面影响相抵消,如果经济能独立支持生活、社会活动丰富,所谓的“空巢”对部分老年人来说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享受更自由、更具私密性的生活,而这种情况在一些福利保障优越的发达国家较为常见。因此,对空巢现象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www.xing528.com)
在面对空巢老人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了解空巢老人的实际困难,提供应有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要帮助老年人自我适应,正视“空巢”这一客观现象,让空巢老人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结交新朋友、培养兴趣爱好、重新构建有规律的生活。另一方面,子女在空巢老人的心理调适上仍然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我国历来有着“孝亲”的文化传统,《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也规定了子女要“常回家看看”。社会工作者需要利用这些法律、制度和文化上的资源帮助空巢老人和子女更好地联系和沟通。对于农村的空巢问题,则可能还需要依靠政府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建立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