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是工业时代之后才逐渐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个体在达到特定年龄后将不再从事任何正式的工作。这种彻底从工作领域退出的事件必然会一定程度地改变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当然,退休问题也不仅仅是个体事件,还涉及退休资格、强制性退休年龄等重要的社会政策因素,以下则主要介绍退休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
艾特利(Atchey,2000)提出,退休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进行一系列调试的过程,这个调适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但这五个阶段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时间序列,也不一定与特定的实足年龄或时间长短有关系:①蜜月时期,在退休后立刻开始。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人试图去做所有他以前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蜜月期部分地建立在退休前对退休的想象基础上,可能会有许多旅行,尤其是在那些自愿退休和富有的人中,蜜月时期更加普遍。②休息和放松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个体的活动水平在退休后下降,但退休三年后,个体的活动水平又回到退休前。③幻灭期,假如退休的预想没有按计划实施,或者计划被疾病或配偶去世中断,就会出现幻灭期,而且有的个体会出现抑郁症,不过经历幻灭期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很少的。④重新定向期,个体观察情况和探索新的投身道路,其目标是发展一套现实的选择,从而为退休提供结构和常规。⑤发展稳定而又令人满意的常规生活。
此外,在成年晚期选择继续工作或退休的利弊也引起广泛的争论。过去,很多人因收入不高而更倾向于到达强制年龄才退休,甚至希望延长工作年限。现在,如果退休的福利收益比较令人满意,个体会更愿意在达到退休年龄时爽快地退休,甚至选择提前退休。影响个体退休决定的两个传统因素是个体的健康状况,以及退休期间能否有足够的收入。当然,个体在选择退休时,原因往往是多重的。在作出退休决定的过程中,既有“拉”的力量,包括退休的吸引力和去做自己想做的工作的吸引力;也有“推”的因素,包括职场中迫使个体退休的问题和压力和个人健康状况等。有学者提出工作或退休与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联程度取决于个人对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偏好(Hertzog,1990)。也就是说,以何种方式作出退休决定,极大地影响着退休后的满意度。当退休决定是出于自愿或是在可控制的情况下作出的时候,会有较高程度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关键并不在于是否退休,而是在于是否自愿。(www.xing528.com)
总体而言,对于个体来说,退休是“好事”还是“坏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有一些因素会导致个体将退休视为负性事件,比如,退休后收入少,导致生活上产生财务压力;个体更喜欢和工作伙伴的人际关系,而和家人的关系冷淡或存在问题;个体缺少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感觉除了工作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做。这些都可能导致老年人不适应退休生活。相反,如果个体将退休更多地视为一种“解放”,让自己能脱离占据时间精力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爱好和玩乐,经营家庭和友情,那么退休生活反而就成为一个向往。当然,并不是所有老年人的客观条件都能让退休成为一个完全正性的事件,但尽量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还是可以让退休过程变得更加顺利和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