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一直是中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关注且误解较多的话题。无论人们的态度支持与否,这一时期的异性交往仍存在着极大的普遍性。在我国,青春期的个体绝大多数是处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因此人们关注的也主要是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问题。李鹰(2006)于2004年12月对山东省济南、泰安和青岛三市共881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见表9-3)。
表9-3 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李鹰,2006
另外,沃建中等(2001)对11743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异性交往水平总体上随年级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并且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各年级女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男生,年级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女生与男生同异性同伴的交往水平分别于初三和高二以后保持稳定。吴晶等(2002)对679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当前的高中生并不害怕和回避异性交往,缺乏的是正确的异性交往知识和与异性学生适度交往的技巧。这些资料都反映了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普遍性。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研究大多将青少年异性交往定位于由青春期的性生理发育而引起的性心理、性道德问题范畴。而国外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多在恋爱心理和行为、性行为、避孕、预防性疾病等方面。这实际上反映出我国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该时期的异性交往存在的片面化认识,容易将该时期的异性交往、尤其是带有恋爱特征的异性交往视为道德上的洪水猛兽加以围追堵截。当然,国外的研究有其具体情境和文化传统,与我国国情相去甚远,没有必要照搬照抄。但是对这一问题的回避或过分敏感,都是没有必要的。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是青少年发展人际关系的必经之路。从心理学角度看,它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增进心理健康、增进友谊并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积累经验等。当然,青少年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仍存在着教育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王磊,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