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有观点认为生理成熟是造成亲子关系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斯腾伯格(Steinberg,1989)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指出,亲子冲突的产生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策略。青春期期间个体与父母冲突的增加,是为了确保青少年能更多地与同伴一起,并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个体进行交配。由于这种交配能提高自身后代的存活几率,所以被融合进了人类进化的历史而成为人类的一种本性。事实上,其他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在青春期期间也表现出较为紧张的父代与子代的关系。但由于亲子之间的争吵是以亲密的情感联系为前提的,因而它虽促使青少年向家庭之外寻求亲密的伙伴关系,但并未因此割断亲子间的情感联结;一旦子女离开父母的家庭独立生活,冲突就会下降。另有一种认知发展学的观点认为,心理能力的阶段性变化是引起青少年行为迅速发生改变的原因,个体在从青少年中期到晚期时的认知重组导致了亲子冲突的增加。希尔曼(Selman,1980)指出,认知发展表明了青少年对其与父母角色的认知的重构,他们逐渐以看待朋友的标准来衡量父母,如果父母不接受这种平等式的关系,冲突就会产生。他分析了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并把儿童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划分为下列五个水平(Selman,1980)。斯蒙塔纳(Smetana,1988:59)认为,认知成熟意味着在某些事情上,青少年将以往看作父母权威范围内的事情认定应该由自己做主,如果父母仍试图维持他们的权力,冲突就会加剧。
劳伦斯·斯腾伯格(Laurence Steinberg,1952—)博士,美国坦普大学教授心理学院的杰出教授,著名的卡耐尔特聘教授,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曾任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他主要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包括青少年大脑发育、风险决策、亲子关系、高中改革和少年司法等问题。他发表的关于青少年发展的论文约350篇,另编写或参编17部书。由于他为发展心理学和公共政策研究做出的终身贡献,美国心理学会曾授予他“布朗芬布伦纳奖”和“杰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青春期(第10版)》《机会年龄:青春期新科学中的教训》《你和你的青春期:10到20岁的重要指南》等。
罗伯特·希尔曼(Robert L.Selman,1957—),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2000—2004年曾任该校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主任。作为精神病学领域心理学专家,希尔曼的工作主要通过社会建构和道德推理研究青少年冲突解决和社会交往,具体包括青少年心理发展、青少年社会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以帮助他们降低健康风险,并促进其社会关系的改善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不同背景下儿童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与群体发展等。基于他对青少年服务和发展心理学的突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曾多次授予他各种奖项。
表9-2 亲子关系概念五水平模型(www.xing528.com)
从这个五水平模型来看,儿童对亲子关系的理解越来越偏向双向和互动的方向。当发展到第三水平时,儿童开始意识到亲子关系的维护依赖于亲子双方。青少年表示他们需要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反过来父母也需要从孩子的成长和幸福中体验到快乐。同时,青少年也逐渐把父母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仅仅看作一种可能,而不是唯一正解的可能。从这个方面来看,亲子冲突的出现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而是青少年正常发展的自然趋势而已。总之,与年幼的孩子相比,青春期的孩子逐渐认识到父母除家长这一角色外还有其个人的一面,父母不再被看作任何事情的权威。这是一个对父母“去理想化”的历程,青少年从而更加强调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和对同伴关系的依赖。
应当提醒的是,这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压力不仅来源于青少年自身生理、社会和认知等方面的变化,也受这一时期父母各种变化的影响。因为在子女的青春期阶段,处在中年期的父母也面临着很多外在压力,如工作压力、夫妻关系、经济来源、对孩子的教育等。这就有可能会导致父母对青少年的各种变化产生消极反应,从而引发更多的亲子冲突,进而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图9-4 青春期孩子对父母训斥表现出的逆反情绪
虽然有关的实证研究确实发现青春期比童年期发生更多的亲子冲突(Montemayor,1983),但后期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家庭都平稳度过了孩子的青春期(Steinberg,1990)。因此,虽然亲子冲突可能引发青少年的某些问题行为(方晓义、董奇,1998),但对于多数家庭而言,青春期的亲子冲突,是子女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与家庭生命周期中一个正常的短暂阶段,它会随着子女的进一步成熟和家长对孩子这一成熟过程的承认与接纳而自然消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