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或危机,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艾里克森,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艾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将来的学习工作态度和习惯都可溯源于这一阶段的勤奋感。表8-4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注:不同版本对年龄阶段划分有不同标准,此表仅供参考。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或危机,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他把学龄期划定为7~12周岁左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克服自卑感而获得勤奋感”。在这个时期,儿童一方面在集聚精力,勤奋学习,动作能力和认知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对周围事物的性质、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他们要知道东西是由什么做成的,它们是怎样运作的,它们在做什么。儿童开始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如果成年人鼓励儿童积极动脑努力去制作、构筑某些实际的东西,允许他们完成他们的计划,对他们所做的结果提出表扬,从而培养起儿童完成任务的奋发精神,这就会加强儿童的勤奋感。”(波普诺,1999:152)另一方面,在追求成功的努力中又渗有害怕失败的情绪。“一些孩子会因为将玩具拆坏而受到父母的斥责,或是没有严格遵守学校中的行为规范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些父母把孩子努力制作或做的事情看作‘捣乱’或‘搞得乌七八糟’。”(波普诺,1999:152)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冲突。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人格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还以创造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术语而闻名。1950年,在他将近五十岁时,他的第一部著作《儿童期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才出版。

艾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此时,儿童的社会范围已经扩大,他们预见到最后必须脱离家庭,因此同伴群体和学校成了影响儿童最有力的社会因素,成为了儿童的依赖重心。艾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将来的学习工作态度和习惯都可溯源于这一阶段的勤奋感。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学校活动和体育活动为该阶段的儿童学习知识技能和运动技能提供了场所,与同伴的交往则为儿童提供了发展社会技能的场所。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自卑。但是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都漠然处之,当然也存在负面隐患。(www.xing528.com)

表8-4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

注:不同版本对年龄阶段划分有不同标准,此表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