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包括个人对自己特质和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张春兴,1989)。它决定了我们怎样感受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为(Harter,1996)。米勒(Miller)将自我概念操作性地分为认知成分和评价成分,认为认知成分是个体对自我的看法,称之为自我知觉;而评价成分就是个体对自我的感觉,称之为自尊。童年早期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社会化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转折点,也是个性形成的必要条件。
1.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自我概念在5~7岁快速发展,这时期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具体的,主要集中在名字、外貌、拥有物和典型行为等一些看得见的特征上面。如让一个3~6岁的儿童描述自己时,他可能这样说:“我叫艾米,我今年5岁,我有玩具,我会画画……”自我概念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Case,1985,1992;Fischer,1980):第一阶段的儿童受到认知中心化的限制,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多个方面的情况,对自己的描述是独立的、单一的。到5~6岁的时候,儿童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将自己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然而儿童对自己的描述仍旧是正面的。第三阶段出现在童年中期,儿童开始将自我的具体特征整合到一个综合的、多维的概念中,使得自我描述变得更加平衡,如我会画画、但不会唱歌。有研究发现(Harter,198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概念变得更为抽象,从早期对行为的具体描述,发展到儿童中期对心理结构的特征性描述(如,受欢迎的、聪明的、美丽的)。
2.自尊(www.xing528.com)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是儿童对自己总的价值判断。2~3岁的儿童开始了对自己心理特征的初步评价,此时自我概念比较具体,建立在身体特征、表现、活动能力及拥有的物品上,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自尊感”的出现。3周岁以后,儿童开始把自己的行为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在成人的影响下,学会了简单的自我评价。到了童年早期,儿童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逐渐增强,自我意识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生活中逐步学会了按成人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凡是成年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他们也认为是正确的行为。但这种评价往往只是对别人,很少对自己能够做出对与错的评价。
童年早期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要是:①表面性和局部性。评价的是自我外部表现的某个具体的行为,而不是内心品质,因此此时儿童只会对某个具体的行为作出评价,而不会对自己的整体表现作出评价。②依从性和被动性。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自我评价往往只是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评价,把成年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还不是出于自发的需要,而是翻版成人的需求。③模糊性和笼统性。儿童的自我评价比较含糊和概括,如“我不骂人,所以我是个好孩子”等。④情绪性和不稳定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带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往往随着自己的情绪不同而对自己产生不同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