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童年早期的游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童年早期的游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正是满足这两个方面条件的活动。游戏伴随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儿童成长的全过程,并被他们当成一项主要“工作”对待,游戏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起到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作用。莱斯利认为通常在幼儿18~24个月时就会开始出现,直至童年中期逐渐减少并消退,3~5岁是进行假装游戏的“高发季节”。帕顿认为,独自游戏是一种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游戏形式。

童年早期的游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食、睡眠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第二,对活动主体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正是满足这两个方面条件的活动。游戏伴随婴幼儿童年早期儿童成长的全过程,并被他们当成一项主要“工作”对待,游戏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起到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作用。游戏是儿童期的个体了解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主要途径,是个体成长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

1.游戏的认知水平

儿童中最早出现的第一级水平是练习性游戏,由重复的肌肉运动组成,如滚球、拍球。这类游戏往往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的形式发生。第二级水平是结构游戏,是指用物体或材料制作某些东西,如堆积木房子、捏橡皮泥。4~5岁的儿童将他们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此类游戏,到5~6岁时,这些游戏变得更加精细化(J.E.Johnson,1998)。第三级水平是假装游戏,最常见的有“办家家”游戏。莱斯利(Leslie,1987)认为通常在幼儿18~24个月时就会开始出现,直至童年中期逐渐减少并消退,3~5岁是进行假装游戏的“高发季节”。假装游戏结合了认知、情绪、语言、感知和运动行为,它能够促进大脑中各脑区连接的密度和以后抽象能力的发展。米切尔(Mitchell,2007)认为,假装游戏具有适应性价值,因为它促进儿童进行富于创造力的计划或通过让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匹配进行学习,抑或二者兼有;科普尔(Copple et al.,2009)指出,高水平的假装游戏对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均具有积极影响。有一些学者也对假装游戏的作用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假装游戏对学习和发展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Singer,2009)。基于这种认识,一些国家的学前课程围绕假装游戏展开,甚至会使用假装游戏教授数学和阅读。

2.游戏的社会性维度(www.xing528.com)

帕顿(Parten,1932)按照社会性从低到高定义了六种类型的早期游戏,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的交互性和合作性越来越强,最初是单独游戏,之后是一旁观看他人游戏,最后是与他人一起游戏。帕顿认为,独自游戏是一种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游戏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游戏形式必然会逐渐减少。然而某些特定的非社会性游戏,特别是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可能包含既能培养认知、心理和社会发展,又能具有独立性和成熟性的活动(Harrist,Zain,Bates,Dodge&Pettit,1997;K.H.Rubin et al.,1998)。这些喜欢独自游戏的儿童可能拥有更强的主观性或任务导向性,而不是人物导向性(Coplan,Prakash,O’Neil&Armer,2004)。国内学者也认为独自游戏并不是完全消极的,独自游戏能使每一个儿童以其特有的“节奏”和“方式”充分地与物体进行互动,从而探索对自身而言解决某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或方法。独自游戏有利于儿童追寻自身的兴趣而不被外界所中断,从而能提高其注意力的集中性和坚持完成某一任务的品质(吴航,2006)。

3.假想的同伴

有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儿童自言自语地在说些什么,好像在与某人对话,但又看不见;又或者儿童赋予了他们的玩具(如洋娃娃)一些鲜活的人格特征,然后对着玩具说话,跟他们玩游戏。其实,这就是假想同伴。在8岁以前,有65%的儿童一直拥有假想同伴,49%的孩子在关键时刻会有假想同伴(Taylor,Carlson,Maring,Greow&Charley,2004)。儿童选择假想同伴,绝大多数是玩具形式,女孩更多有假想同伴;男孩倾向于选择动物类型的假想同伴,而女孩倾向于人物类型(李秀珊、李红、雷怡、孙忻怡、李秀丽,2009)。假想同伴的存在需要儿童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也对其今后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假想同伴跟成年期的高创造力有关系,在童年期有过假想同伴的人在成年期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力(Kidd,Rogers&Rogers,2010)。假想同伴不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还有助于儿童的交际能力。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加开心,他们会拥有更好的语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Michelle,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