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式与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个体的婴幼儿期大体处在其所划分的认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周岁)。在这个阶段,婴儿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形成动作图式(scheme)的认知结构。
图式在最初发展时指的是一种物体与行为组织模式。在形成图式前,当婴儿看到一本书时,会对这本书作出各种动作,例如把书放到嘴里、摔打书本、翻开书本等,以形成与书本相对应的行为组织模式。在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之后,婴儿将翻开阅读的动作与书本形成了组织模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图式。图式除了可以是对物体作出行为上的处理之外,还可以是对物体进行思维上的处理,即如何思考某物。这种思维形式的图式主要体现在认识新事物时对事物的归类与理解上。例如,儿童在动物园首先看到若干种鸟类之后,会将“有翅膀”“会飞翔”等属性赋予鸟类的概念,并将一些动物认知为鸟类。当看到羊的时候,会看到这种动物既没有翅膀也不能飞翔,进而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鸟类,随后便会形成类似于鸟类的哺乳动物概念的图式。
图式的发展与形成主要遵循着同化和顺应两个原则。同化(assimilation)指婴儿以当前的思维方式和原有的知识对事物进行思考和处理,而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改变已有的思维方式或原有的知识,以对新事物或新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前文中婴儿在最初见到羊的时候,会先按照鸟类的认知图式对羊进行加工,这一过程属于同化。随后意识到这种图式与眼前的经验相矛盾时,便会将原有“所有的动物都是鸟类”的图式进行修改,并建立新的图式,这一过程就属于顺应。
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是个体心理表征萌芽的标志,也是婴儿认知发展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客体永久性是指个体关于外界物体独立于自身知觉状态和运动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个体发展历程中第一次去自我中心化的表现(曾琦等,1997)。曾琦等人对于我国婴儿客体永久性研究发现,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发展,8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客体永久性。
(www.xing528.com)
图6-7 婴儿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建立是感知运动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2.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发达,并具有极大的潜能,在婴儿期的后期则开始出现有意识记忆的萌芽。1周岁内的婴儿已有短时记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重现。1周岁以后的婴儿随着语言的产生,获得了符号表征能力,再现、回忆和模仿能力也迅速发展。虽然这些发展还不能使记忆十分完善,但却是未来记忆发展的必备基础。
婴儿期也是个体思维能力的萌芽期。1周岁前的婴儿只有感知没有思维,在1周岁以后逐渐出现一些概括性和间断性的思维萌芽。婴儿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行动性思维范畴,思维活动的特点主要是直观行动性,即这种思维与婴儿的知觉和行动密切相关,婴儿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考。但在2.5~3周岁阶段的儿童,其思维虽仍依赖于直观动作,但已可明显看到词语对思维的调节作用,此时是儿童从直观行动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阶段。
3.婴儿的智力发展
由于婴儿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婴儿智力的定义和测量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目前对于婴儿的智力进行操作化定义和测量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向婴儿呈现刺激,观察其是否能够做出恰当正确反应的方法。贝雷婴儿发展量表(Bayla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是测量2~42月的婴儿常用的一个婴儿智力测查工具,这一量表分别测查了婴儿的认知、语言和动作能力,并且包括父母对于婴儿社会情绪和社会适应性行为发展的报告。从测查所得出的常模结果来看,婴儿的智力在这一时期就已经显现出了个体差异,但是婴儿智力的个体差异是何时产生的、由何种原因产生的、乃至个体差异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问题仍然还处于争论之中,学界尚没有对这些问题得出统一的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