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在一天内经历可预见的、有规律的状态转换,内部具有有组织的调节机制。新生儿的状态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在出生后的一个月,新生儿能很快地从一个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新生儿7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一天中除去16~18个小时的睡眠状态只有2~3个小时处于觉醒或者安静状态。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最强(Berg&Berg,1987;Thoman,1990)。新生儿的睡眠周期一般在45分钟至2个小时之间,每种状态都有可能被打断,每种状态之间可以随时切换。
1.新生儿的觉醒状态
表5-1 新生儿的觉醒状态
资料来源:Wolff,1966(www.xing528.com)
2.新生儿的睡眠状态
随着新生儿的不断发育,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觉醒时间越来越长。觉醒时间的变长使得新生儿对外界变得更加警觉,能够更多地注意到外部环境。婴儿在出生前的两周到出生后的一至两个月中,至少有一半的睡眠时间处于快速眼动状态,这一状态在出生后逐渐减少。新生儿在身体机能发育正常的情况下会逐渐养成规律性的睡眠。
3.新生儿的啼哭状态
睡眠与啼哭两种状态在新生命的第一年中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新生儿的啼哭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频率最高(James-Robets&Plewis,1996)。之后随着婴儿的大脑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啼哭时间逐渐缩短。婴儿最初的啼哭是身体不适的非习得性无意识反应,父母通过新生儿的啼哭状态注意到他们的需求,积极地进行护理。大多数新生儿的啼哭是由于生理上的不适感造成的,例如,寒冷、尿湿、疼痛、光照强度等。抚养者对新生儿的啼哭状态及时反应易于形成敏感的、反应性高的教养方式,降低孩子啼哭的频率,有助于防止婴儿变得焦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