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动作能力发展及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

新生儿动作能力发展及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性反射动作是胎儿期和新生儿期最主要的动作形式,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同的学者对同一种反射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术语。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碰到嘴唇,新生儿立即作出吃奶的动作。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物体或气流刺激睫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作出眨眼动作。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屈起对侧的手臂和腿,作出击剑的姿势。

新生儿动作能力发展及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

1.生命全程的动作发展观

动作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体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单个动作成分按照活动规则连接、组织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动作序列和模式,对个体的适应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传统观点认为,动作是个体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已经达到完善。一旦生长停止,动作行为也同时不会再继续提高,因此动作发展的高峰期是在青少年期或者成年早期。

随着动作研究的进展,人们日益从生命全程的动作发展观来看待人类个体的动作发展,将动作发展视为多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认为动作行为的质变来源于个体身体系统状况、环境性质以及任务要求三者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这主要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动作发展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即从胎儿期开始、连续而有阶段性发展的过程。胎儿期(妊娠2~3个月)是婴儿动作发展的最初起点,出生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外部环境影响的开始;个体到青春期的发展高峰后,其动作能力并没有停滞,仍持续发展,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二是动作的发展是由许多不同因素互相结合产生影响的结果,个体在一生中遇到的个体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都对其动作发展过程产生影响(董奇、陶沙,2004:25)。

尽管如此,动作的发展变化,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才是最为显著的。从新生儿期个体极少自主的、随意的控制,到几个月后能坐、会爬、可以站立、能够准确地够取物体,1周岁后学会行走,2周岁后可以跑、跳、攀爬、自己拿勺吃饭等。如此显著的外在变化,便使得早期动作的发展,相对于较为内隐、难以直接观察的思维、记忆等内部心理过程而言,成为最明显最容易被人们注意到的儿童发展特征。

2.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规律

我国学者朱智贤(1993)把人类个体动作发展序列的规律概括为整分原则、首尾原则和大小原则。整分原则是指个体最初对刺激作出的动作反应是整体性的、然后逐渐分化,即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局部的、精确的、专门化的动作。首尾原则是指个体最初发展的动作是上部的动作,然后才向下逐渐发展,即与头部有关的动作最早发展,其次是躯干和上肢部分的动作,最后才是下肢的动作。个体的动作总是由上至下,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顺序发展和成熟。大小原则是指个体的大肌肉动作首先发展起来并发挥重要作用,以后投入手部的小肌肉动作才日益得到完善。最先发展起来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双臂和腿部的协调活动等,灵活的手部小动作则较晚才发展起来,手部动作和感知觉之间的协调配合活动发展得更晚,比如视动协调、使用筷子等。

陈帼眉(1989)进一步提出了个体动作发展的另外两条规律。一是从中央部位的动作到边缘部位的动作,即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等位于躯体中线上的动作,然后是离中线稍远的双臂和腿部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离中线最远的、位于肢体末梢的手部精细动作。二是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即个体动作发展是从无意识的反射动作向有意识的、高度控制的技能动作发展,从刻板模式化的动作向越来越灵活的方向发展。

3.新生儿的先天反射性动作

先天反射性动作是个体赖以对外界进行适应并实现后继发展的最早能力。从胎儿期起,个体就已经具备一系列反射性动作以适应胎内的生活;出生后,新生儿主要通过一些先天性反射活动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先天的反射是早期婴儿特有的,它们可以反映婴儿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逐步发展,这些先天的神经反射会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渐消失,被更成熟的神经活动来代替。这些先天反射的存在与消失不仅能反映出神经系统是否正常,还与今后的运动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天性反射动作是胎儿期和新生儿期最主要的动作形式,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同的学者对同一种反射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术语。主要的先天反射有下列十一种(董奇、陶沙,2004:28-33):

(1)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碰到嘴唇,新生儿立即作出吃奶的动作。这是一种食物性无条件反射,即吃奶的本能。吸吮反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他活动会被抑制。

(2)抓握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如果试图拿走,他会抓得更紧,新生儿强大的握力可以使他的整个身体在被抓物上悬挂片刻,早产儿也能抓紧物体直至身体被提起。一般这种反射在小儿出生后3~4个月左右消失,如果继续存在则会妨碍手指的精细动作发育。(www.xing528.com)

(3)觅食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并未直接碰到新生儿的嘴唇,只是碰到了脸颊,他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做吃奶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4)拥抱反射。在婴儿熟睡时,突然将盖在身上的被子掀开,婴儿就会受惊而将双手猛地往上一举;或在婴儿熟睡时往其脸上吹口气,也会有同样反应,这种反应就叫作拥抱反射。一般做这种反射时,婴儿的双手会同时上举,假如只举一手而不举另一手,则表明不举手的对侧大脑半球发育不太正常。如根本无反应,则为大脑发育异常或有颅内出血。拥抱反射应于新生儿2~4个月时消失。

(5)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睫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作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本能,可以保护眼睛。

(6)巴布金反射。当挤压宝宝手掌时,宝宝出现头部前屈,旋转,张嘴等现象。

(7)击剑反射。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屈起对侧的手臂和腿,作出击剑的姿势。

(8)迈步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肋,把他的脚放在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动作,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9)游泳反射。让新生儿俯卧在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作出游泳姿势。如果让他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作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10)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边缘时,他本能地作出像小猫那样的蜷缩动作。

(11)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使五个脚趾变成扇形。

以上列举的新生儿本能活动,前五种对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后一些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他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曾经是有意义的。在婴儿长到几个月后,这些无条件反射就会相继消失,并逐渐形成许多条件反射。应当注意的是,婴儿在哭、闹或者注意不集中的状态下,也可能对刺激不作出反应或者作出不适合的反应。此外,给予的刺激是否恰当也会影响婴儿的反射。因此,对反射的检查必须由专业人士在适当的场合和时间进行。

图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