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弦演奏技巧:三指连奏,速度极快!

三弦演奏技巧:三指连奏,速度极快!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半轮者,仅用大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演奏时中指先弹出,食指随其后,最后大指挑出,得极快三声,标记为。凡弦乐器之属,无论拨弹、弓弦,多有吟揉,因其美化音色之用。谱例8:《苏武思乡》(硬中弦)张留长演奏谱大揉多伴之音高的持续下行,即手指在来回往复中持续向低音方向运动。

三弦演奏技巧:三指连奏,速度极快!

装备器材保障,是消防部队灭火和应急救援需用物资的筹措、储备、管理与供应的统称,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部队在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战斗中,物资器材消耗量都比较大,补充要求也较急,不同的灾害事故对器材装备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战勤保障物资储备。物资储备方式采取战勤物资储备与社会联动储备相结合、战勤保障大队集中储备与作战中队分散储备相结合的方式;以专业储备为主,社会联动储备为辅;以集中储备为主,基层中队备份为辅,实行库存保障与计划采购相结合的原则,库存储备为主,计划采购为补充,以满足灾害现场应急保障为原则,定量储备。

消防装备物资储备标准以《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等规范、抢险救援实战所需、实有作战人员总数为依据,确定储备品种、数量标准。消防装备建设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一致,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状况、地域等不同,势必导致灭火救援的对象和次数不同,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配备消防器材装备,不能仅限于配置规定的器材装备数量。抢险救援数量多、任务重,除配齐常规装备外还应加大特勤装备的配备,以适应灭火救援的需要;对于人员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根据国家标准配齐消防装备即可。

在谱例4《葡萄架》结尾部分中,连续的错扣使节奏加花变成了节奏,平添生趣、活泼之感。

而在反调《打雁》中,错扣用于长搓之前,使长时值的徵音切分效果更加明显,由于徵音在低徵音之后很快出现,使其同时又有和音之效。

谱例5:《打雁》(反调)结尾部分(软中弦)

史松亭传谱、黄天锡演奏

(三)轮

轮者,以指陆续触弦,分为全轮、半轮,仅用于子弦。

半轮者,仅用大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演奏时中指先弹出,食指随其后,最后大指挑出,得极快三声,标记为

全轮者,五指皆用,演奏时小指先出,无名指、中指、食指次第弹出,最后大指挑出,得极快五声,如标记,与琵琶之轮指相同,但一般不标记,由演奏者自行作加花使用。

在短时值音中,多用半轮,以一求三,取装饰效果(见谱例6)。这种用法非常常见,而且并不固定,常用于节奏中的第二个音,或者将节奏改为使第二个音符时值更短,很少用于强位音符。

谱例6:《思春》结尾部分(硬中弦)

朱福庆演奏、侯中山记谱

在长时值音中,轮指一般只用于音头装饰,不似他求线状持续音,故全轮或半轮的音头之后多用长搓。如谱例1中第18、30小节的长搓前均可以用全轮做音头,其较之于单独的长搓,显得更为丰富多彩。

(四)滑

滑指视为指板类乐器区别于有品乐器之特技,亦是最能体现传统音乐,尤其是地方乐种特色的技法。其技法为在发音之后用同一手指不离指板,改变按音位置,从而改变音高。

以滑的方向来看,滑指可分为上滑、下滑、回滑三种;以滑的方位来看,可分为前滑、后滑;以滑的幅度而言,可分为大滑、小滑,以虚实二轮,可分为虚滑、实滑。标记与其他弦乐器相同。

在大调曲子中,滑音的应用有其特殊规律。一般而言,硬中弦时,do、sol多用前置的上滑音。

以la或si滑向do时,此一般在中弦第一把位(或子弦中把位),la滑向do时用二指,si滑向do则用三指,如do需要回滑时,多用三指,回到si再滑向do。需要注意的是,此时la音较准,而si则不求音准,只求音的流动趋势。

以mi滑向sol时,此一般亦在中弦第一把位,多用三指,滑向sol,后多会转回第一把位。两个短时值的sol并置时,第二个sol多以fa或#fa作为前滑音。

第一把位子弦mi音,亦常由三指按sol音滑来。

第一把位中弦la音,亦常由一指按do音滑来。

如板头曲《高山流水》第一句即为此。第一个音mi三指按弦,弹后虚滑至sol,马上转回第一把位;第二拍sol由mi实滑而至,依然三指按弦;第二拍后1/2拍的两个sol可揉弦(稍大幅度),亦可最后一个sol作为回滑——上至#fa再回到sol音;第二小节前三音为一指按弦,第一把位la音,弹后滑至do音位置,此亦为回滑,只不过与上一回滑方向相反,是为正回滑(笔者所撰,民间无此词汇);第二小节第二拍sol音连续两个,依然用三指,第二个sol音采用回滑,上至fa再回到sol音,是为逆回滑,而后的mi、re两音俱用三指,并有顿挫之感;第三小节第一拍do音连续两个,第一个为子弦空弦音,第二个在中弦用一指由la(也可能在bsi)至do,以为前滑。

韵味至此而生。

谱例7:《高山流水》开始部分(硬中弦)

(五)揉

揉弦,即为吟,取其声音之变化也;谓之揉弦者,取其动作也。凡弦乐器之属,无论拨弹、弓弦,多有吟揉,因其美化音色之用。指板类弦乐器之吟揉,以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移动——微小变化,大则曰滑——而变化音高、音色。

大调曲子之揉因其变化幅度似乎可分为大揉、小揉。而大揉或可属“滑” 之范畴,但与“滑”又有较大区别,介于揉、滑之间。

小揉较为常用,一般不用标出。而标记者,则要求必揉,且较之不标记者幅度略大。揉可以同时加搓,亦可不加。如前所列谱例1之第18小节,宫音之揉弦较之常规略大,加之全轮轮的音头,长搓使之成线,一拍半的长音几无单调可言,更显色彩丰富。

另有一种情况,在板头曲中,如有连续较短时值清角的出现,必会加揉,其揉幅度略大,意在以揉弦造成音的不稳定感强调偏音的不稳定性。以板头曲《苏武思乡》为例。

谱例8:《苏武思乡》(硬中弦)

张留长演奏谱(www.xing528.com)

大揉多伴之音高的持续下行,即手指在来回往复中持续向低音方向运动。多用于表示悲叹、凄苦之意的曲子中。板头曲《叹颜回》中,一指于子弦上,从徵音开始,大揉下行四拍时值后到达商音位置,而后实滑至角,连续三次,欲哭还诉,真切地表现出面对颜回哀叹之情。板头曲《打雁》中亦用此法。

(六)其他

其余技巧者,多与其他乐种相同。

尤其是左手的带、擞、打、同音异弦等,多求音色之变,与右手弹、挑、抹、勾、扫、拂的发音形成虚实、明暗、强弱的对比,以此造成的多层次的音色变化和起伏跌宕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大调曲子乐观、和谐情趣及端庄典雅的气质。

如板头曲《高山流水》中的一段:

谱例9:《高山流水》(硬中弦)

曹东扶演奏谱

第二小节带与半轮的交替的音响效果就是音色的虚与实、音数的寡与多的交替;第二行第一、二小节扫与轮的交替构成了音量的强与弱、刚健与清秀的交替,一虚一实、一强一弱、一寡一多,个中韵味,只能在心中慢慢体会。

再如大调曲子最普及的板头曲《鼓子头》(选自大调曲子《凤凰岭上凤凰飞》,音乐设计:杨华一,1972年6月):

谱例10:《鼓子头》(硬中弦)

杨华一设计

这是《鼓子头》的前两句,短短的七个小节,用了五个滑音,三个应弦,四个同音异弦的do音。通过滑音、应弦和同音异弦的音色变换,使原本平淡的曲子立刻变得富有动感、生动有趣。而在实际演奏中,还有在谱面上所无法标记出来的小的、具有微妙区别的吟揉绰注、小腔小弯:第三小节中弦上的g就需要小幅度的揉弦;第四小节的b、d两个音,按照惯例应该由b滑d,d是虚音,但实际演奏中,往往不能滑到d,只是有由b向d滑的意思就可以了;第六小节第二拍的前两个音e、g也是这样的。

再如板头曲《高山流水》中的几句:

谱例11:《高山流水》(硬中弦)

曹东扶演奏,肖剑声记谱

与谱例9相同,通过滑音、同音异弦与分、滑等手法的使用造成了音色的明暗共置对比,避免了同音在同一条弦上的重复所造成的滞涩、呆板,曲子在典雅、庄重的情绪下增添了几分活泼的动感。前两小节的骨干音就是一个g,分别用同音异弦、分、应弦、三指轮去修饰,尽去其呆板,独增添活力;第四小节d音在中弦和老弦上交替出现,而且在老弦上的d音,按惯例应当由三指从b的音位上滑过去,这样就出现了明暗交替、动静互补的效果;第六小节与第四小节的技法基本相同;最后一小节第二拍的d以c为倚音,但实际演奏中却是从#c或者从稍高一点的b开始滑过去,后面的以d为倚音的b应当是从d开始搓,边搓边滑,直到b音为止,整个一拍就像“回音”一样,也就是这种“曲径通幽”似的进行体现了理想风格的含蓄文雅,也应和了中国音乐的线性特点。

在各技巧的组合中,有一种错扣与大滑相结合者,别具特色,笔者命名为“下楼梯”。

其用法较为灵活,并不局限,但多用于灵巧、活泼之情绪。具体演奏方法为左手食指、中指分别按于中弦、子弦,使之成为增四度或减五度关系,持续向低音区滑行,同时右手用连续错扣,速度不宜太快,具体演奏效果如下:

谱例12:“下楼梯”实际演奏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左手之滑随意而为,食指、中指同时移动,保持匀速即可,并非上谱例所标注一定为半音关系的进行。

内乡县乍岖乡大调曲子玩友(三弦为其自制)李海萌2008年6月摄于其家中

【注释】

[1]本文为《华乐大典·三弦类》(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年)所撰写的“大调曲子中的三弦” 条目。

[2]张长弓:《河南的三大曲艺》,载于《张长弓曲论集》,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98页。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河南曲子板头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51页。

[4]王耀华:《三弦艺术论》(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第201页。

[5]宋光生:《中国古代乐府音谱考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第183-196页。

[6]朱敬修:《南阳大调曲子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7]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

[8]此写法不统一,另一写法为“撮”,据部分艺人解释因为其技法静态手指外形似“撮” 的动作——指尖相对而触;也有艺人认为是“搓”,取其技法动态手指动作——指肚相向而滚动,似有物其中。本书从“搓”,笔者在跟随张流长老师学习时,其说“搓”,认为似二指捻一小药丸,又似钢珠在其间游走。需要注意的是,一人并不在意具体用哪个字来表示这个技巧,只要读音相同即可。

[9]南阳市集成办公室:《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南阳市卷》(油印本),1986年3月,第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