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费孝通《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费孝通《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差序格局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重要概念,也是解读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基本视角。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存在不同,前者是差序格局,后者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差序化的社会关系格局,反映出中国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中的上下有分和亲疏有别的特征。

费孝通《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重要概念,也是解读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基本视角。这一观点源自其著作《乡土中国》,以之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虽然该书最早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却经久不衰,对当下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仍有很强的解释力。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中国化”“本土化”,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誉为社会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被后学称为“中国社会学派”的开山之作。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1981年度赫胥黎奖章,他成为第一位接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此外,其主要著作还有《乡土中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

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存在不同,前者是差序格局,后者是团体格局。在团体格局中,团体由若干相对独立的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费孝通将西方的社会比喻为人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但是中国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受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差序格局中心的“己”,并不真正具备个体的独立性,相反,它是镶嵌于层层社会关系的“己”,这些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或家族)关系。以“己”为中心,实际上是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个人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权力和地位,而需要依据自己的角色(如父亲、儿子、母亲、媳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包裹住自身的社会关系中,很多都是先赋性而不是自致性的,个体自出生即被包围其中而难以解脱。同时,这种关系具有很强的衍生性,甚至在正式组织关系和公众关系中,人们也愿意用拟亲缘式的关系来称呼他人(如“老大”“哥们”等)。同时,“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因此,人际关系中的远近亲疏,也是中国人社会行为中需要时时加以注意的问题。(www.xing528.com)

差序化的社会关系格局,反映出中国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中的上下有分和亲疏有别的特征。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区分,如尊卑、贵贱、上下、长幼、亲疏,同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建立的关系差别,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在这种关系体系中,发生行为互动的两个个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并不是对等的。这种分类原则是中国人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传统儒家提供的人伦之道,重点就是强调对个体相互间的角色定位,从而建立和维护基本的行为秩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也发现了许多变化,如利益关系开始深度地渗入,成为人们缔结关系的重要因素;西方式的团体格局也在不同的侧面不断地加强。但迄今为止,社会关系的差序性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人际交往中的亲疏远近仍是中国人需要拿捏分寸的重要方面(如送礼的轻重、拜访的礼节、问候的方式等都会随着交往的个体的不同而不同)。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本土行为中的这些差序化因素有着透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领会中国人行为中诸多微妙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