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解析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解析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1斯金纳箱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在斯金纳看来,操作性行为在人类的生活中更具代表性,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对环境的主动操作,因此研究人类行为的有效途径是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机制,而不是像华生那样关注应答性行为。正因为如此,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也被称为“操作—强化理论”。此外,斯金纳运用操作—强化理论对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也进行了解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解析

伯尔赫斯·斯金纳(Burrhus F.Skinner,1904—1990)是20世纪美国最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1927年毕业于汉密尔顿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后为创作需要,加深对行为的理解而开始学习心理学。1928年入哈佛大学心理学系,3年后获得博士学位。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进行了区分。他发明的斯金纳箱是实验心理学中经典的研究工具。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发表论文112篇,著作18部,其中代表性作品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和《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等以及小说《沃尔登第二》(1948)。

斯金纳虽然先在哲学上接受了行为主义思想,但并未因此而走上理论构建的道路。恰恰相反,他对行为的研究深受华生和巴甫洛夫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实证主义色彩。他把心理学看作一门完全致力于行为研究的自然科学,只研究能够观察到的行为,而对于机体内部可能发生的活动则不作任何关注与推测,他的理论也因此被称为“没有有机体”的行为主义。斯金纳还进一步强调,行为科学的研究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而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在先行的、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S,自变量)和有机体随后的反应(R,因变量)之间建立函数关系,即R=f(S)。这一公式完全排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中介变量的可能性,但他却承认一些因素会影响R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比如过去形成的条件(A),但他只将这些因素视作“第三变量”,而不是什么内驱力或中介变量,在他看来它们仅仅是一组操作而已,如饥饿,完全可以从上次进食时间(自变量)和找到食物后的进食速度和进食量(因变量)中观察到,这样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就可以表示为:R=f(S,A)。

斯金纳为了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和“第三变量”三者间的函数关系,不仅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程序,还专门创造了一种实验装置——斯金纳箱。如图2-1所示,斯金纳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箱体、箱底部的金属网以及由踏板(或杠杆)、与踏板(或杠杆)相连的食物仓所构成的机械系统,箱内的动物只要一按压踏板(或杠杆)就会有一颗食丸从食物仓掉落到食盘内。在箱外还置有记录器,用来记录小动物按压踏板(或杠杆)的次数及频率。在实验中,实验者通过操纵自变量,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反应,将其记录下来并构建两者的函数关系,从而发现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这套方法也被称为行为的实验分析体系。

图2-1 斯金纳箱(www.xing528.com)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指由某一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先行刺激所引发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被动的对刺激物的回答,受刺激物的控制,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狗听到铃声或看到灯光流口水的反应就属于应答性行为。而操作性行为则不同,是有机体在没有任何明显的可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中表现出的行为,这种行为似乎是主动的、自发的,与任何已知的、可观察到的刺激都没有关系,体现了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应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为是通过不同的条件作用机制获得的,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塑造了操作性行为。在斯金纳看来,操作性行为在人类的生活中更具代表性,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对环境的主动操作,因此研究人类行为的有效途径是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机制,而不是像华生那样关注应答性行为。

不论是操作性行为的建立、消退,还是分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决定了一种行为得以保持还是逐渐消失。正因为如此,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也被称为“操作—强化理论”。强化过程需要强化物和强化程度的出现。按照强化物作用的不同,可将强化物分为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积极强化物是指那些能够增强行为反应发生频率的,与反应伴随呈现的刺激物,比如食物、水、奖励等;而消极强化物则是指当撤销这种与反应相伴出现的刺激物时,行为反应得到增强,例如对斯金纳箱底部放置的电网通电,只有当小白鼠按压踏板时才停止电击,很快小白鼠便学会了按压踏板以减轻痛苦的操作行为。这里的电击就是消极强化物,它的消失增加了小白鼠按压踏板的频率。除此以外,如刺激性气味、噪音、批评等能够给人带来厌恶性体验的事物均属此列。

根据性质的不同,还可将强化物分为原始强化物、条件强化物和概括强化物。那些天然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是原始强化物,比如食物、水和电击;条件强化物是与一个原始强化物反复伴随出现,从而具备了强化性质的刺激物,与克拉尔·赫尔(Clark Hull)提出的的继起强化物的概念是一致的。例如,在小白鼠按压踏板时食物和灯光刺激同时呈现,重复多次后小白鼠便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此时当小白鼠再次按压踏板时,不再供给食丸,而仅有灯光刺激时,它按压踏板的行为也会增强,这说明灯光也具有了强化物的性质。当一个刺激物与多个原始强化物多次伴随出现,而同时具备多种强化作用时便称为概括强化物。比如金钱,它通常与衣、食、住、行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原始强化物相联系,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强化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的操作行为往往并不总是伴随着强化物的出现,但我们的行为却仍旧被保持了下来,连续强化更多地只是存在于实验室情境中,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接受的多为间歇强化。间歇强化又可分为固定强化和非固定强化两种,其中固定强化可以按照时间或比率来分配强化物。定时强化便是以反应时间为单位来实施强化的,比如每隔几分钟或几天给予一次强化,计时工资就属于这种强化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的反应速度会由于是否接近强化时间而发生变化,在上一次强化刚刚结束时反应速率减慢,快接近下一次强化时间时反应速率加快。定比强化则是以反应数量为单位来实施的强化。比如当反应出现多少次时给予一次强化刺激,计件工资正是采用了这种强化方式。定比强化对反应的增强效果比定时强化要更稳定,反应速度也更快些。非固定强化则克服了固定强化的各种缺陷,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反应既稳定又均匀,而且也更加牢固。斯金纳认为,将固定强化与非固定强化相搭配可获得最佳的强化效果。

此外,斯金纳运用操作—强化理论对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也进行了解释,如人格形成和语言获得。他认为,人格只不过是行为的总体,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人格的差异就是行为的差异,每个人以往受到了不同的强化而具有不同的行为特点。人的行为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人格也可以因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言语行为跟有机体(包括动物)的一切行为一样,也是通过强化获得的。最初婴儿只是偶然发出一些类似于“ma”“ba”或“pa”的音节,家长听到后便以为婴儿是在叫自己,会给予他们拥抱、亲吻或喜爱的食品作为奖励,这些语词便因为得到强化而保留下来。而另外一些不正确的语法或不确切的发音则因父母未作出反应或未给予积极强化而消失,他认为人类正是通过强化作用一点点积累起自己的词汇库并习得语言的。

斯金纳对行为主义基本思想的彻底贯彻虽稍显激进而极端,但却将行为主义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进一步稳固了行为主义学派在行为理论群中的地位。斯金纳的贡献还超越了学术领域,极大地影响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所开发的一些教学仪器和行为矫正技术,在教育、罪犯改造以及心理治疗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