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性学(Eth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种在自然环境中进化的、有意义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有洛伦茨(Konrad Lorenz)、弗里希(Karl von Frisch)和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等。虽然习性学主要以动物为基本研究对象,但其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仍有很大的启发。实际上,在习性学家看来,人类只不过是庞大的动物世界中的一小部分,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并无本质区别,应当将人类置于动物世界这一广阔的背景中加以研究。多数习性学家均持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作为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动物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因此,他们主张以动物行为个体及其物种的生存价值上来研究行为的功能意义,并通过对各种动物功能或形式上类似行为的比较来探索行为的演化。另外,在习性学视野内,动物行为也是“社会的”:它不仅关注那些只具有个体意义的行为,还关注那些在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沟通意义的行为表现。从进化的意义看,动物行为的“社会性”其实是物种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989),奥地利动物学家、鸟类学家、动物心理学家,是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建立了现代动物行为学。1973年,与卡尔·弗里希、尼可拉斯·廷伯根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另一个对于动物行为学的贡献是对“印刻”(Imprinting)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和《攻击与人性》等。
习性学非常重视遗传行为的重要性。遗传行为具有三个特征:①模式性,遗传行为在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中都能以特定的、固有的模式,按不变的次序表现出来;②先天性,遗传行为不需要学习,是在经验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的;③稳定性,遗传行为获得性,不会轻易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习性学着重研究的遗传行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先天反射,如人类的抓握反射,绝大部分都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消失;②空间定向,指使有机体定向于一种特定刺激的身体运动,如昆虫趋光、蛇类趋暖等;③固定行为模式,是一种复杂的遗传行为,有助于增加物种生存的机会,典型的固定行为模式如蜘蛛结网、丹顶鹤交配之前的求爱舞蹈、松鼠埋藏松果等。先天反射、空间定向和固定行为模式对于个体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婴儿正是通过这些遗传行为与成人建立联系而得以生存的。当然,习性学强调生物的遗传行为并不表明轻视习得行为,事实上个体的大多数行为是遗传的和习得的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www.xing528.com)
由习性学领域产生、对个体发展理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概念是“关键期”和“依恋”。关键期理论认为,在动物和人类发展的某些特殊时间段中,某一方面的功能或学习水平在适宜的刺激下能得更高的发展,当然关键期的作用是否完全不可逆(即错过了关键期,个体是否就无法习得某些特定行为、获得特定心理发展),仍存在一定疑问。而依恋是儿童与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和父亲,尤其指前者)之间形成的持久的、亲密的情感关系,对个人人格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本书将在随后的章节中具体介绍相关内容及伴随的争议,这里暂不展开。
习性学后期发展的代表人物威尔逊(Edward O.Wilson)还创立了颇有争议的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学科,并将之定义为对一切动物(包括人类)的社会行为之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在他看来,社会生物学的目的在于获得关于整个社会的生物特征的普遍原理。就人类而言,社会生物学的任务就是从进化的意义上科学地解释人类行为的起源与进化的生物学机制。具体而言,动物种群的组织、个体之间的交往手段、雌雄关系、亲子关系、利他行为等,都属于习性学的范围。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理论一直在西方进化生物学界有着巨大争议。原因之一是其还原论的基调,即认为最终可以将人类的行为还原到生物学中去理解;之二是对遗传决定论的坚持,即相信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