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图1-1,Zastrow&Krish-Ashman,2001:18,有改动)。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更是一种心理—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同辈群体、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组织、制度等等。这三个系统是传统社会工作应着力关注的三个重要方面,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主要围绕在个人、团体和社区这三个方面展开。
图1-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生态系统图示(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Zastrow&Krish-Ashman,2001:18
我们认为,宏观系统同时还应包括自然环境(也就是狭义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环境,如大气、水、土地(尤其是耕地)、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对人口的分布和迁徙、人类死亡率和平均寿命、人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及优生和遗传等人类行为的各个具体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和保护不力等行为,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耕地减少、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地面下沉、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已经反过来对人类的生存和行为造成巨大的伤害性乃至毁灭性作用,这些负面的例子举不胜举。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是,尽管在大部分国家,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条件都要比乡村优越,但是事实上的长寿区,不论在哪个国家,基本上都是在未受污染的山区和农村,这是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一个有力证明(邬沧萍、侯东民,2005:15)。由此可见,尽管由于专业性质和知识的限制,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并不直接针对自然环境,但是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无疑应当帮助社会工作者树立起系统的、生态论的观点,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并提升案主、团体、社区和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这也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的应有之义。
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在微观系统内部,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会在人的一生中相继发生,并持续地相互作用,影响人的行为。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学会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评估人类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