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年晚期社会性变化理论介绍

成年晚期社会性变化理论介绍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总体上看,由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减少,社会也须采取一定的撤退措施,将权限由老年一代转交给成年一代。撤退理论概括了老年人口参与社会生活的总趋势,成为有影响的老年社会学理论。

成年晚期社会性变化理论介绍

随着发达和较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和老年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社会问题的研究被重视和发展起来,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西方社会的老年理论,旨在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和掌握成年晚期的相关研究,为解决我国的成年晚期个体问题和社会问题提供借鉴与思考。

1.撤退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增长,个人与他人间的人际交往量会逐渐减少,性质也会发生某种变化,充当消极的角色取向程度增加,这一切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从总体上看,由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减少,社会也须采取一定的撤退措施,将权限由老年一代转交给成年一代。撤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的撤退,即社会通过一定的退休制度,使老年人口离开原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由成年人接替,达到撤退的目的;二是来自个人的撤退,即个体在成年期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在进入成年晚期后,因为社会工作的撤退,许多社会关系会减弱。这种减弱,或是因老人自身觉得所剩年岁有限,该退了;或是因老人体力或智力衰退,难于支撑;或是因生活的天地缩小,也就清心寡欲了。因此,老年人口自身接受撤退理论是合情合理的,甚至主动按照撤退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不把撤退理论视为一种悲观理论(Cumming&Henry,1961)。

撤退理论概括了老年人口参与社会生活的总趋势,成为有影响的老年社会学理论。但也有些人并不赞成这一观点,因为它似乎赋予老年人一个接受生命终结以维护社会安定的目标,将老人与社会的分离和退缩视为是自然的、普遍的、渐进的、且不可避免的,完全无视于个人或文化的特殊性,它还加注了一个自由主义的说辞——“撤退”,让老人放下负担、得到解放。在来自个人撤退的方面,也有人举出实例发表异议,因为社会中仍有很多老年人愿意选择继续工作、参与社会活动、活跃文体生活,而不是选择自动退避三舍的撤退。

2.活动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对各个年龄组人口来说都大致相同,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在成年中期和成年中晚期并没有截然不同。成年晚期同样有着活动的愿望,只是活动速度和节奏放慢了而已。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并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一个人只要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足够的能力,他便可以扮演其角色、履行其义务。但是由于实际生活往往剥夺了许多老人期望扮演社会角色的机会,使得老人所能活动的社会范围变窄、活动程度缩小,从而使得老人对自身的存在价值产生迷茫,因此应有补偿性的活动以维持老人在社会和心理的适应。如老人退休了,就通过职业以外的活动进行补充;老人的配偶或亲友死亡,就应增加其他人际交往来弥补。这一理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们结合美国实际,作了较大的发展。(www.xing528.com)

伯格斯(Burgess,1960)在研究人口“变老”过程中指出,美国的社会结构不能够容纳老人,老年人被排斥在社会活动之外的状况正在发展。老年人只能履行一种无意义社会职能的“非角色的角色”。他认为,进入晚年的人不一定变得“角色失落”(role-less),而是应当有他们新的角色,同其他生命周期一样在社会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哈维斯特和艾尔布莱特(Havinghurst&Albrecht,1953)认为,如果一个老人的社会参与层面越高,他的精神和生活满意度也会随之增加。另一活动理论家罗斯(Rose,1964)则指出,年老后可能会出现“累积性的剥夺”的危险,如年轻时未受到教育的人到老时享受的机会少,得到的老年福利也少。年老而贫困者是陷入此种恶性循环的高危人群。因此,老年人新角色的建立,还要靠他们自身的努力,需要老年人联合起来为自身的利益奋斗,创造一个可提供有意义角色和活动领域的老年亚文化,在社会结构中取得自己的地位。

与撤退理论不同,这一理论质疑撤退是自然过程或是文化上为实现新陈代谢而采取的手段,认为后者如果属实则构成有系统的歧视,因此应受到道德谴责。如果撤退理论要削弱老人独立生存的工具性角色,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就应当试图终止这样的削弱,协助老年人开创其他补偿性角色来取代失落的角色。当然,老年人也有责任去保持自己的活跃程度,而不仅仅是依靠社会来提供更多机会让老人保持自己的活跃程度。

3.其他理论

除上述影响较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与成年晚期的相关的理论观点。皮尔林(Pearlin,1982)认为老化可能有多种模式,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一种模式,同一群体对相同情况有可能反应不同,而同群体间的个别差异也可能大于不同群体间的差别。对某些老年人而言,从年龄的成熟中得到的满足,可以补偿因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老化的意义是否积极,应视个人的心理状况与其生命历史而定。比如,对孩子离家开始的空巢期,有些父母感到悲伤不振,似乎生活中少了最重要的东西;有些却在这种新得的自由中欢愉地生活。因此,老化并不一定带来比年轻时更大的压力

另外,持续理论从发展心理学的立场出发,认为包括老化在内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都有着一定的连续性,不能截然断开。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形成一定的习惯、爱好、性格、个性,尽管在一生中会因环境和事件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作出某种调整,但是未成年和成年时期形成的个人的性格、爱好等一整套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则具有延续的性质,并支配着老年人的生活和活动(Atchley,1972)。因此,它承认老年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像撤退理论、活动理论只侧重于一个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