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辩是辩论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各方都会有一段相对独立、不受干扰的时间,对己方在辩论过程中的所有表现或者作一下梳理,或者作一次补充说明,或者作一次价值提升。结辩之后,评委就要打分,选出最佳辩手。因此,结辩时,双方如何总结、梳理、阐释,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双方的胜负。
那么,评委老师又是根据什么标准决定胜负的呢?我们认为有两大标准:一是理据,二是感受。
“理据”,即基于数据与支撑得出的结论。这是英国非形式逻辑学家斯蒂芬·图尔敏在《论证的使用》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图尔敏认为:“一个观点、一个命题的论证,不是一个可能立即得到答案的实验室研究,往往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论证过程。”[1]为此,图尔敏提出了“理据”这个概念。
“感受”,即基于双方的理据,评委对理据的情感接受度。做好理据工作是辩论双方必须要做的事,改变评委的情感接受度则是双方要考虑的另外一个要素。
曾为南京审计大学校辩论队队员的张子龙在其博客里说:“结辩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告诉裁判为什么应该判你赢。”曾为世新大学辩论队队员的黄执中认为:“结辩就是要让评委说着你的话来点评。”两位专业人士明确地告诉大家,结辩的任务是告诉评委我方为什么应该赢。怎样才能让评委相信自己方应该赢?那就靠“理据+感受”!
听过辩论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虽然自由辩很激烈,但是我们如果要详细地说出双方都说了什么、究竟谁胜于谁、为什么胜,其实是很难的,甚至要看许多次比赛录像才有可能理清内容。与此相反,结辩这个环节相对平静,没有别人的打扰。因此,四辩应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告诉评委老师自己方为什么应该赢。
为了让评委老师清晰地知道我们为什么应该赢,我们就要做好理据与感受两个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做好3项工作:一是梳理“战场”,二是统计分数,三是提升价值。前两步就好比是下完围棋后我们要把黑白两方的“战场”梳理一下,而后计算出双方的棋子数量,得出胜负的结论——这就是理据。第三步是辩论赛的一个特质。在进行完梳理与统计等理性的分析之后,我们还要用价值的提升告诉大家,我方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这样的主张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讲,评委的接受度就会更高,大家也会倾向于我们胜——这就是感受。将理性与感性结合,将分数与情感叠加,我们在辩论中才有可能会赢。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假设正方的立论是A,并且从B、C、D这3个方面论证了A的正确性;反方的立论是E,从F、G、H这3个方面论证了E的正确性。在梳理“战场”部分,我们就要把这两个框架梳理出来。
梳理“战场”要尽可能做到公正。这样,我们就会让评委觉得己方的结辩态度非常诚恳、可信,让评委更加容易接纳我们所梳理的内容,并且会借此给观众重新作一番梳理,让观众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把票投给我们方。
当然,如果在辩论的过程中对方辩友对我方辩论的整个框架及论证过程的认知和我们所说的不一样,或者存在着一些误解,甚至刻意进行扭曲,我们在梳理“战场”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向评委解释清楚,告诉评委对方所梳理的一些论点其实不是我们今天所要阐述的观点,以免评委过度“脑补”。
另外,梳理“战场”时我们最好作一下对比,特别是对比有激烈对抗的要点。比如:在B与F两个要点上,双方进行了几个回合的激烈对抗,这时我们要重点把对抗的过程作一下梳理,并且在尽可能客观的梳理中寓高低之分。这样能让评委与听众接受得比较自然。
梳理“战场”常用的开场白是:“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的辩论稍微有点乱,让我来简要梳理一下双方的要点……”
统计分数是结辩最为重要的一环。为了便于说明,我们还是以双方立论的对抗为例。通过梳理“战场”,我们发现双方辩论的整个框架如下所示:
进行统分所做的工作,就是用诚恳的语言、尽可能公正的态度,耐心地帮评委与观众分析,让他们意识到:在B与F的辩论中,B1与F1相比,B1超过了F1的证明力;或者,在与F1对抗的过程中,B1证明了F1的错误;或者,对于B2的论证对方没有进行攻击,且我方论证成立,但对于F2的论证我方不认可,并且进行了攻击,而对方没有回应,我方攻击成立,对方F2的论证不成立。
由此我们会发现,所谓的统分,就像是把前面所有的辩论工作进行回放,让评委与观众重新梳理一下双方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对抗、是怎样对抗的以及对抗的结果如何。所以,我们在统分的时候,一是要尽可能语言简明,不要拖泥带水,比如在B与F的对抗中,如果只是论据的对抗,我们就只需点出在比较、对抗的过程中B是如何超过F的,对其他环节没有必要进行统分;二是要尽可能表达清晰,让大家一听了然,比如F1论据并不能完全论证F这个观点,但是与F相对抗的B观点却可以完全成立,所以B超过了F,这样就清晰地指出了我们在哪些地方胜过对方;三是要尽可能态度公正,也就是在罗列己方的胜利之时,一定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是怎样获胜的、在哪里获胜了以及对方失分在什么地方、是怎么失分的,让大家更乐于接纳。
同样,在C与G、D与H的“战场”中也是如此统分。只不过,如果双方辩论激烈的是B与F的话,那就重点对B与F“战场”进行统分,对其他两个“战场”进行简单统计即可。
当然,我们不要忘记两个根本:一是如果对方论证了F、G、H的成立,E观点也有可能不成立,即F、G、H不能证明E的成立。这是一个根本的论证。这种情况虽然一般不会存在,但一旦出现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二是对A与E辩论的前提条件双方一开始达成了共识,如果对方的整体框架不是在此共识之下进行的,那么对方的论证就可能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辩论的过程往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到了结辩之时辩手往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所以,辩论到最后,如果只进行统分,不作理性分析的话,大家就有可能处在情境之中,没有从纷乱复杂的对抗中跳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能通过结辩让大家从对抗中跳出来,提升认识高度,也许就会让大家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取得这一效果的方法就是提升我方观点的价值。
这是因为梳理、统计是理性的,但观众与评委都是人。面对他们,我们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而价值就是打动人的“情”。
如何在最后提升价值,让评委被我们打动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我们参考学习。
1.回顾辩题,超越辩题,发现辩题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在“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的结辩中,来自世新大学的黄执中曾这样陈词:
大家好!想必大家都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把一件事看得越严重,就越恐惧它的失败;而它的失败让我们承担的压力越大,我们的算计就越多。于是,我们战战兢兢——这是很正常的。
在今天这场比赛中,对方辩友为什么会认为创业是这么不适合大学生做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弊大于利的一件事情呢?这是因为对方辩友把创业看得非常严重,认为创业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也是人生中的一个巨大投入,甚至这种东西跟大学生求学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全然抵触的,是两者不可兼得的,或者是得不偿失的。对方把创业成败看得太重了。
各位,一个学生在考大学时没有考上,可能会觉得天都快要塌下来了。可是,等到了50岁的时候,他会以为大学是什么?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失恋,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要毁灭了。你以为他在50岁的时候觉得失恋是什么?历练嘛,历练!(掌声)如果我在20岁时谈恋爱先想着会不会成功、会不会妨碍我的学习,她是不是值得我的专注,这个人以后是不是值得讨来做老婆,万一她红杏出墙了怎么办(笑声),现在要不要请她出去吃饭,万一她移情别恋了那我是不是在帮人家养老婆……算计这么多,人生过得有意思吗?(笑声,掌声)
我们今天只是讨论一个简单的行为——一个大学生在不想放弃学业的同时又想去创业。他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充足了,非常自信。当然,他所认为的自信可能只是一个年轻人的自信,所认为的充足可能只是相对于20岁年龄的充足。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浇他冷水呢?50岁的人干吗要熄灭20岁人的火焰呢?一个人等到50岁的时候再来回忆他20岁时的莽撞,不也是一种人生吗?而且,谁又知道这到底是莽撞还是一种深思熟虑呢?谁又知道这是得还是失呢?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他20岁的青春或者20岁的梦想呢?难道成败可以决定一切吗?
我们认为我们讨论这个题目实际上讨论的是在一个大学生想去创业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评价他的行为。我们不知道他会成功还是会失败,不知道他准备得多还是准备得少。我们只是看到他想去创业这个行为。现在好了,问题摊在各位的面前了:我们是要去肯定他还是否定他?我们是要去鼓励他还是打击他?我们要给他什么样的评价?
对方辩友说,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会产生冲突的。谁不是这样的呢?在座的每一个人,谁不是具有两个以上身份的呢?我们是别人的儿女,也有可能会是别人的父母。我们既是学生,也有可能会是别人的老师。我们哪一个人不具备多重的身份,哪一个人不具备多重的要求呢?然而,我们难道没有人把这些都做好吗?难道我顾了这个就做不好那个吗?一个人做了孝顺的儿子或女儿,就不能做好尽责的丈夫或妻子吗?显然不是吧!人生的选择有很多,人生的配置也有很多。有了选项,人生才更丰富。这不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吗?
在今天这场比赛当中,我们要辩论的是什么?是逐条逐项地辩论大学生创业的成与败吗?这并没有多少意义,因为失败的人永远比成功的人多。可是,失败的人不会什么都没有——年老时的回忆、年轻时的梦想都是他手上握着的,都是丢不掉的,学习的经历、挫折的感叹也是丢不掉的。为什么一定要用那么功利的角度来衡量一切呢?我们今天来参加这场辩论比赛,谁也没有抱着必胜的把握。而且,我相信这12支辩论队中,大多数的队伍也不是以赢得这场辩论比赛或赢得某一场比赛为目的来参加的吧……(时间到)谢谢大家!(掌声)
在这篇结辩中,黄执中老师没有把精力放在传统的梳理与统分上,而是花了很多的时间与我们一起回顾了一下辩题,提醒我们为什么要辩论这个辩题以及辩论这个辩题的意义是什么,从而让我们明白,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分清利弊得失,年轻就要敢于行动,即使输得精光至少也会收获大把的回忆与经验。在此价值之上,对大学生创业的辩论就超越利弊比较,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否定对方的立论前提,让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www.xing528.com)
比如在“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还是使合作多于竞争”的辩论中,黄执中老师曾这样结辩:
大家好!对于今天这场比赛的问题,我们发觉好像有人把国际现实想得太理想了。今天,国际上发生了很多现象。不过,你知道吗?对方讲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也好,讲相互合作、携手共荣也好——这些听起来像是美国或者麦当劳打在广告牌上的字眼——他们只是喜欢这样说。
在今天这场比赛中我们要指出一点:身为辩士,我们的第一大职责就是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保持敏感。怎样才算保持批判性思维、保持敏感?我们发觉,在国际上许许多多的合作当中,尤其在企业间的合作中,规则往往是由竞争力强的一方制定的。比如:我们俩一起合作摘苹果,我在底下撑着,够累了吧?你在上面摘,够轻松了吧?结果,你摘了许多,都放在自己口袋里,下来时只分给我一个,还说“谢谢合作”。这个不叫合作啊!对方辩友刚才在结辩时讲得很清楚:“对方辩友,这还是合作!这只是一个不公平的合作!”是的,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合作,是一个有瑕疵的合作。但是,这怎么听都像是说我是一个好人,而你是一个作奸犯科的好人——这像话吗?(笑声、掌声)所以,我们不是这样讲话的。
我们今天要看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之后有一个危机,就是当全球的市场趋于统一、全球的规则趋于统一的时候,这股主导的力量却不是我们大家想要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国家,主导了这个利益要怎么分享、苹果要怎么分。它们主导了在一起摘苹果的时候谁爬到上面、谁垫在下面。这不完全是合作啊!勿把这个“合作”当合作。对方辩友,你上了美国的当啊!我们都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在美国主导整个世界市场的过程当中,欧洲人跟它抗议,日本人跟它抗议,发展中国家跟它抗议。可是,那些最核心、最强大的国家依然有能力主导世界。这是我们今天这场比赛当中第一个要点出的重点——许多合作的表面之下隐藏着竞争的汹涌暗潮!
我们第二个要指出的点,就是很多合作不要只看表面。您刚刚也提到了戴尔电脑,也提到了许许多多的合作案例。可是,这些企业的领导人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难道是看谁长得帅就选谁的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一辈子也选不进去了?(笑声)所以,我们都知道,他们在选的时候一定是看谁比较有能力、谁比较有条件!在未来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没有竞争力的人连合作的伙伴都找不到,因为没有人要跟你合作!这就是为什么戴尔电脑可能会跟很多企业合作,可是不会跟我家隔壁的那个电脑维修站合作。它不会!它不会把股资分给那个维修站一半。这就像我们辩士所讲的,企业家不是慈善家,不是来做慈善活动的。在保持既有利润的前提下,如果你再增加跟我合作的机会,那么不好意思,我要挑一挑了——不是那么可爱的,商业竞争不是那么可爱的,国际局势也不是那么可爱的,我们不能被他们骗了!
我当然能够理解,对方辩友,贵方今天真正想讲的其实是,经济全球化之后,合作会比较好,我们应该争取让世界的合作变得更多。对于这个,我们也赞成。可是,今天,我们辩论的是一个事实性的辩题,而不是一个价值性的辩题!我们不是在辩论你想要发生什么事,而是在辩论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不能认清真实,我们怎么可以保持想象呢?或者,我们如果因为想象而误认真实,岂不是很危险吗?我们如果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保持警觉,就要对这点有所了解!
第三,我们要告诉各位的就是,在经济全球化之后,有人拿到财物,有人拿到废弃物。每年往人家的家里倒5000万吨废物,最后付给人家一点钱——对方辩友,这也叫合作?如果这个也能叫合作,那什么叫作竞争?没有了!我今天跟你一起写报告,结果你负责写报告,我负责签名拿去交——对方辩友,这个也叫合作?不是这样讲的…(时间到)谢谢大家!
在这场结辩中,黄执中老师直接点明对方辩论的前提“美化国际合作”的错误,从而把对方的一切论证价值都压低了或者批判掉了,让己方所持有的观点在价值上得到提升与认可。
3.切分对象,重新定义辩题的价值。
例如,在“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墨尔本大学)和“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世新大学)的辩论赛中,当时求学于世新大学的黄执中老师这样结辩:
大家好!我们今天在这里告诉大家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其实并不是要来消灭广告,也不是对广告怀有敌意,更不是对商家怀有敌意。我们常说“报喜不报忧”。它强调的是任何人在推销自我的时候都有一个本能的反应。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谅解这种行为,可是不能误认为这种行为都是有利的。对方辩友刚刚讲到北京申奥。北京申奥当然要把北京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怎么可能呈现坏的一面?这是人之常情啊!可是,在申奥的时候,北京所提供的咨询是对北京有利的,我们会主动提供对对方有利的咨询吗?这是不可能的嘛。所以,我们是在逻辑上告诉大家:不管商家怀着多么大的善意,也不管广告人多么有良心,任何一种产品都会有一个先天的限制,那就是只能报喜不能报忧。同样,无论是求职,还是辩论,我们都只能报喜不报忧。这是先天限制。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了解这个先天的限制之后,我们再往下讲。对于一名消费者而言,他跟厂商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厂商希望自己卖卖卖,希望消费者去买买买。对于厂商而言,他希望能够赚到消费者荷包里的钱:我要怎么赚到钱?我的商品本来有多好,我就把它拍得有多好;本来没那么好,但要把它拍得更好。这是任何事物的常理。我们不必去苛责厂商,可是我们要警告消费者;我们不必去苛责原告,可是我们总要提醒被告。这是一个简单而又相互的关系。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广告一旦打出去以后,会有很多人来买,这样产品的成本反而降低了。可是,各位要想清楚,本来就不应该有广告成本的。为什么我们今天去买一部手机,发觉手机的这个广告并不是单纯地在介绍手机性能?为什么张曼玉、巩俐的头像会比手机的图片大那么多?广告是在单纯地传递产品信息吗?我们买的又不是巩俐,也不是张曼玉。所以,广告并不是在单纯地传递产品信息,更是在诱发你的欲望。你不够帅,你不够漂亮,你的儿子不够快乐,你的生活不够满足,但买我的产品你会开心很多。所以,我们会过度消费。所以,信用卡一出来,人们一旦有了机会,就会想着花明天的钱来买今天的东西,就会不断地借。所以,美国的消费债务巨大。所以,过去30多年来,美国的居家用品消费增加了约1.5倍,结果很多人家里放的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对此,对方辩友怎么解释呢?我们要了解到,今天我们不是来消灭广告的,也不是来与商家敌对的。我们只是在告诉大家、提醒大家:对于媒婆说的话,对于应征者的台词,要小心谨慎。我们的目的仅此而已。谢谢大家!
在这个结辩中,黄执中老师把卖家与买家分开来讲。对于卖家来说,广告隐藏不足是天然的;对于买家来说,广告天生是不利的。这样,通过对人群的切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告的本质就是为了诱发消费者的欲望。所以,从本质上讲,广告就是不利于消费者的。这样,执方观点的价值自然得到认可。
4.运用类比,触类旁通。
在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中,有一场关于“科技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来亚大学)还是会抑制人的全面发展(世新大学)”的辩论,当时黄执中老师这样结辩:
大家好!今天这场比赛打到后来,相信我们双方都能够理解,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对方辩友为什么认为己方的命题可以成功?他们告诉我们,科技带来的一些坏处是小瑕疵,不是大问题,所以总体来说科技依旧全面发展。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对方说得对不对。我们都知道东方不败欲练神功。如果他练神功之后只是多了几缕白发,我们可以说这是小瑕疵,不是大问题。可是,东方不败现在的问题是欲练神功必先对自己挥刀。这样,我们能说《葵花宝典》促进了东方不败的全面发展吗?(笑声、掌声)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智力的发展。我方今天总共举出4项数据对我方的观点进行论证。但是,不管是对我方举出的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海尔提出的电脑影响学童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还是对我方举出的美国专家认为对电脑过度依赖造成学童创造力降低减半的问题,以及日本医学界论证的由于用电脑造成成年人约10%的记忆力严重萎缩的问题,对方辩友为什么一律不敢提呢?
对方辩友的另外一种说法是:科技虽然捅了很多娄子,可是也在不断地补这些娄子,算来算去,我们还是要相信科技。那么,请问对方辩友的信心从哪里来?
我们都知道,我们不能够预测100年后科技是什么样的。所以,面对今天的辩题,只好随便对方辩友怎么说,我们便怎么信了。毕竟,我们不知道嘛。可是,我们今天的这场辩论比赛不是辩论对方辩友相信什么,而是辩论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什么!我们今天面对这么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因为工作岗位被高科技产品取代了,没有工作可做。对方辩友却说:“哎呀,那没有关系,再去找工作嘛。”可是,对方辩友,下岗工人的心里不是这样想的。我们当然不是要恢复过蛮荒时代的生活,可是难道我们在面对一部分人牺牲自己的发展机会,而成就知识新贵、白领新贵的时候,不能怀着一点怜悯之心,承认我们的发展是不完全的,而是因为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吗?(掌声)我们难道还要昂首阔步地说“哎呀,这是全面的发展”,但是一看身边却少了这么多人,从而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人都跟上了吗,对方辩友!(掌声)
最后,环境的问题。虽然对方辩友声称科技解决了很多环境问题,可是我们也看到科技同时在不断地捅出新的环境问题。对方辩友,面对这些捅出的娄子,你说应该怎么办?你可能会说还是只有相信科技。可是,对方辩友,你让我们怎么去相信你?
所以,对方辩友,科技的发展不是全面的!谢谢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般来说,结辩的时候,很少会有人使用类比,但是在这场比赛的结辩中,黄执中老师为了说明科技带来的弊端并不像对方所说的那样小,举了东方不败的例子进行类比。这样的类比就很有说服力。
总体来说,在提升辩题的价值方面,黄执中老师独占一派,结辩独具特色。也有许多辩手认为,结辩还是应老老实实地梳理“战场”、统计分数。这样的分歧是由不同的辩论风格决定的,长于说逻辑的辩论就会重梳理与统计,长于说情感与价值的就会重在提升价值。我们认为可以把二者结合,在梳理与统计的基础上提升辩题的价值,让大家既能提升思维,又能开阔思想。
一、观看视频
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初赛第五场(世新大学对阵华东师范大学)
辩题: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
二、学习要求
观看比赛视频后,想一想应如何结辩,并且运用本课所学为正反双方各写一份结辩稿。
注释:
[1]斯蒂芬·图尔敏.论证的使用[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