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辩是一个特别需要团队合作、特别需要倾听、特别锻炼思维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双方辩手一方面需要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战场”的推进;另一方面要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帮衬,让自己方的观点无懈可击,从而让自己方提出的问题能够进行下去。有时,团队的这种合作甚至要通过纪律约束来实现。
另外,在自由辩环节中,每一个辩手都要认真倾听对方的问题。如果说质询采用的是长打方式,所设计的问题组成了逻辑链,那么自由辩采用的就是短打方式,所提出的是直来直去的简短问题。因此,每一个辩手只有认真倾听,才有可能听懂对方所问的问题,并做出有效的回答。
之所以说这个环节特别锻炼人的思维,是因为这个时候双方的理论框架、攻防资料基本上已经展现了出来。也就是说,赛前准备的资料此时已经基本上呈现在彼此面前了。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熟悉了对方要怎样问、要达到什么目的。在彼此都清楚对方目的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就比较直接,回答问题也就更加考验人的思维。
但是,这个环节也是令评委与听众特别感到头大的环节,因为各位辩手的语速快、“战场”推进速度快,很多时候评委与听众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现问题已经过渡到下一个了。
在辩论场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被评委听到的信息就是没说的信息,没有被评委采纳的信息就是无效信息。所以,在自由辩这个环节,我们建议:团队首先要根据己方的战略组织好“战场”,并要用纪律保证战略的执行,让每个队员都根据纪律完成本职内的工作。如此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的“战场”,也就是立论中的各个要点。我们要把每一个要点作为一个“战场”,并且设计好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这样各个要点就组成了不同的“战场”。在场上进行自由辩时,只要其中一名队员提出某一个“战场”中的某一个问题,其他队员就应立即从其他“战场”中撤出,全力跟上,直到完成这一系列问题,取得满意的战果。当然,在自由辩环节,转移“战场”的决定权往往会交给四辩或者把控全局的主力,一般不提倡随意转换“战场”。但是,只要转换了“战场”,其他队员就一定要跟上。这就是“战场”意识。
所谓有战略眼光,就是不要拘泥于某一个“战场”的得失,而是要有全局观,要有大局意识。一个“战场”并不能决定全局,所以在自由辩环节,一定要把之前准备的各个“战场”以及临时出现的新“战场”尽可能地进行一遍,否则会让人认为我们对有些问题没有回答,哪怕对方的某些观点是错误的,只要我们没有回应,评委就不得不采纳。
许多辩论赛会明确规定,在自由辩中4位辩手都要有发言的表现,否则在“团队合作”这一项上就会被相应地扣分。当然,有一些高规格的比赛并不会特别进行说明,只是在观感上会让人觉得辩手都有发言表现的话会让团队合作显得更出色一些。所以,我们在这里要强调一下自由辩的辩论纪律。我们一般会要求辩手在自由辩中先从四辩开始。这是因为在立论、质询与质询小结中,四辩的任务就是认真倾听前面各阶段是怎样进行的、进行到了哪里、哪里还有问题。所以,他虽然发言次数少,却始终在把控着全局。因此,自由辩一开始由四辩先发问,可以同时提醒同伴:四辩发问的问题就是大家在前面没有完成的问题,大家可以就着这个问题继续追问下去。
之后,我们要求辩手按照三、二、一的顺序各自进行发言,之后再由最擅长短打的二、三辩主攻自由辩,由四辩把控“战场”的推进。
在自由辩论中,辩手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简短,而对方给出的回答往往不是我们想要的。他们在简要回答后经常接着反问一个问题,从而把我们的问题避开。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对方的回答不能让我们满意,我们就要让同一个队员接过对方的问题,并在对方进行简短回答后再次发问,或者加重点一点语气追问。比如,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加重语气:“对方辩友,我再一次请您明确回答我方刚才的问题!”还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加重语气:“对方辩友,这是我第二次问同一个问题了,请您正面回答!”
这样,同一个队员作两次发言,就可以把一个问题问得比较彻底。在这里,初学辩论的人常常会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自由辩的时间非常宝贵,对某一个问题自己问一遍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提出的问题不重要,或者对方的回答已经让自己方的问题失去了追问的意义,我们就没有必要再问下去。但是,对方明显在回避我们的问题,就表明我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很有杀伤力。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让评委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杀伤力。打个比喻,如果我们讲了一个笑话,只是让大家在心里一笑,而恰好遇上评委老师正在走神,那么他非常有可能错过你的笑话。所以,聪明的相声演员在抖开自己的每一个“包袱”时,都会故意停顿一下,一方面引起观众的好奇之心,另一方面让观众跟上思维,如此观众才会准确接到相声演员抛过来的“包袱”,甚至会越想越好笑,于是掌声就起来了。这就叫“讨彩”。只要有“讨彩”的掌声,即使评委老师正在走神,听到掌声后他也会回过神来。因此,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很精彩、有杀伤力,那么一定要“讨彩”,要让评委老师意识到我们的问题好在哪里。重复发问就是很好的办法。
初学辩论的人也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某某观点、某某问题在自由辩时自己已经说过,也问过对方了,但是评委老师怎么会说没有问过呢?对自己的观点怎么就不采纳呢?其实,评委老师也很辛苦。他们在迅速把握双方意思的基础上,还要作出胜负的判断,而且要说出胜负的理由。那么,他们有一些细节没有听到就很正常了。因此,如果你认为某一问题很重要,期望被评委采纳,那么就请进行二次发问,以此来“讨彩”吧!
当然,我们要求每个辩手连续作两次发言还有一层原因。一个队员发完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是在对方回答完后再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问。这种战术可以保持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相互之间不是很了解并且配合上还有点生疏时特别适用。
由于自由辩时间紧张,双方短兵相接,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场上往往会有某个队员出现口误。面对这种情况,别的队员不要紧张,因为评委与听众有可能听不到,或者听到后也会知道这是口误。
但是,如果出现偏离立论甚至回答错误等对本方不利的情况,那就相当于给自己的队友“挖了一个坑”。所以,自由辩时一定不要过分发挥,更不可因辩得兴奋而忘乎所以。情感一旦占据主导,就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这也是我们在前面不断地强调辩论纪律的原因。毕竟,当我们意识到某个问题特别重要时,别人可能也会察觉到这个问题很重要。自由辩是对前面立论、质询、小结3个环节的再加深,是全盘的问答过程,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队友之间做好相互保护,就要强化辩论纪律,一个人连续站起来发言最多不能超过4次,4次之后必须换人发言。这是做好相互保护的第一个方法。
做好相互保护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多作一层解释。如果我方队员作出了错误的回答,那我们可以多作一层解释,如进一步解释道:“对方辩友,我方队友的意思是……,不是……,请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啊!”对此,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我方辩友不小心说出了一些不合常理的话,像“文理分科就是历史的倒退”“中学生就应交异性朋友”等,这个时候对方可能就会拿出来强调,以表明我方的逻辑不合常识。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道:“对方辩友,我方的意思是文理分科相对于当今的‘3+X’来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是说整个高考制度在倒退。”“对方辩友,我方的意思是中学生应有与异性交朋友的权利,不是您方理解的中学生必须交男女朋友。”
对于双方来说,自由辩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如果出现一方时间还有许多而另一方时间用完的情况,那么还有时间的一方无论问什么问题,另一方都无法再回答。虽然评委不会把这些问题统统归入对方的胜算里,但是在观感上用完时间的一方还是要失分的。所以,在自由辩环节一定要把握好时间。
在自由辩的实际中,更多的情况是,很多同学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忘记时间。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自由辩问题的设计及回答上要注意以下事项:
1.尽量不要用是非问、选择问,而是要用申论问,即提出需要对方花费时间来解释的问题。如果需要举例,不要再举新例子,用前面讨论过的例子也可,也不要再举新类比。这两种情况都比较耽误时间。
2.回答问题要简洁,甚至故意选择容易回答且可以简短回答的问题,以达到避重趋轻的目的。
3.回答完问题后一定要补充一个问题。这样既回答了问题,又进行了发问,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
4.要注意团队合作,不能出现抢答或者抢问的状况。
在自由辩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短兵相接的战术训练。
比如:对方常会用一些“是A还是B”的问题多次逼问,如果我方不能回答,或者说无论回答A还是B都对本方不利,我们就可以回答“既不是A,也不是B,而是C”,或者回答“既是A的一部分,又是B的一部分,是A与B两部分的融合”等。这样就改变了后面问题的前提条件,让对方在短时间内无法再次发问。
再比如,针对“A—B—C”这种三段论的问题,我们可以有3种方法打断:一是“由A未必会产生B”,二是“由B未必会产生C”,三是“B不重要”。但是,以“逆境(A)产生心理落差(B),心理落差更易于人成长(C)”为例,我们不可以说“逆境未必会产生心理落差”或“心理落差未必会让人成长”或“心理落差在成长中并不重要”。
又比如常见的类比问题。如果对方的逻辑是“因为A产生C,而A等同于B,所以B也会产生C”,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的反驳方法是“A未必会产生C”“A与B不同”。特别是,只要说出“A与B不同”,就可以让二者无法进行类比。
一、观看视频
2009年第八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决赛(郑州大学对阵东吴大学)
辩题:大学发展应该重量还是重质?
二、学习要求
仔细阅读双方自由辩论的相关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把正方与反方每次发问的问题汇总在一起,思考:正方和反方在自由辩中一共有几次交锋?每次交锋,双方各提出了哪些问题?双方各在什么情况下开始调整“战场”的?
2.正反双方队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又是如何执行辩论纪律的?
3.在同一场比赛中,自由辩与质询中的问题设计各有何不同?回答又各有何不同?
(研究完文字后观看视频。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暂停,向学生提出问题,等学生回答完后再反问一个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问答能力。)
正方四辩:首先纠正对方一个错误。我以一个郑大人的身份负责任地告诉您,我们今天所提供的7万的“量”具有有效的依据,并没有夸大,倒是请教对方辩友,独木为什么不能成林呢?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的最后一句话我听不太懂。如您所说,郑州大学的“量”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它是郑州大学在维持高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的。再请教对方辩友,如果“量”越来越多,导致竞争没有了品质,这时这种“量”您方要不要?
(点评:注意,各方都是由四辩开始发问或作答,同时都在最后进行发问,很好地节省了时间。)
正方三辩:我再次纠正对方辩友,我们并不是在盲目地扩张数量,因为“重”字并不是指在数量上盲目地增加。对方辩友刚才提到孔子因材施教,我十分佩服。可是,对方辩友不要忘了,孔子有三千名弟子才出现七十二贤人。如果他只有五十个弟子,哪里来的七十二贤人呢?(掌声)
(点评:掌声就是讨彩,表明正方这个观点“没有量的比较就不会有质”已被观众接受,也会让评委注意到。)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您方认为在您方的情况之下重“量”可以兼顾“质”,可是认为在我方的情况下重“质”就一定无法兼顾“量”,同时认为己方的重“量”不是一种盲目,我方的重“质”就是一种精英的教育。对方辩友可不可以提供一个更客观的标准,不要这么偏颇呢?(www.xing528.com)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让我来告诉您什么叫“独木不成林”。那就是一棵树不可能成为森林。如果没有森林的话,那就没有那么多的鸟,我们也就听不到百鸟齐唱。(点评:这里的解释过多,而且解释方向偏离。其实,这位辩手完全可以用一句话解释“独木不成林”,即在只有一棵树的情况下是形不成森林的,只有拥有更多的树,才会让每一棵树都成长得更好。)对方辩友,我们主张的是大学发展应该“重量不重质”,而不是大学发展应该“重量多而不重质”!如果学生数量多的话,教育资源势必也要增加。这样两者才可以齐头并进。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要重视“量”,就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选择最优的结构。
反方一辩:如果资源够的话,我们当然希望可以两者兼顾。但是,现实的问题是钱永远都是不够的!那再请教对方辩友,您说“独木不能成林”,如果所有的养分都分散开来,那么最后长成的是不是只是杂草而不是一棵棵树了呢?
正方一辩:我终于听明白对方辩友的逻辑了。他们把责任推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太多,一个是钱太少!可是,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责怪我们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生了太多的小孩,从而导致我们今天的人太多?还是说,我们只要一部分的人上大学,而将另一部分的人抛弃呢?钱太少的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吗?它是一个经济问题,对方辩友!
反方四辩:我们怎么可能会责怪人太多呢?可是,如果我们的大学供给了太多的学位,最终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话,是该怪上一怪!
正方四辩:对方还是错误地理解了我们的这个“重”。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今天一个女孩子很重视自己的体重,难道她是希望自己越重越好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重视自己的体重应该是越轻越好吧?
正方三辩:对呀!所以,对方辩友不要认为规模上的扩张、数量上的增加以及体重上的增加就是我们所说的“重”了。再请问对方辩友,孙中山先生曾经写过一篇书法,上面写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想问您,为什么要剥夺我们受教育的权利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我方不是要剥夺您方受教育的权利,而是要告诉您方资源有限!对方辩友,今天站在您方的立场上,您一直告诉大家您方重“量”可以兼顾“质”,却为什么要一直栽赃我们重“质”的时候不能兼顾“量”呢?
正方二辩:是啊!我有权利,可是我怎么实现自己的权利呢?对方辩友,您方今天立场的前提是“量”已经够了,但“量”真的够了吗?让我们来放眼看一下非洲。非洲目前仍有很多饥民吃不上饭。受教育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奢求。所以说,今天不受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经济就得不到发展,经济得不到发展我们就没有饭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今天,我们提倡教育公平就是要突破这个恶性循环。
(点评1:在上述辩论中,正方列举了多个例子。自由辩中一般不主张过多地使用例子。这会耽误时间,而且有的例子可能会不太恰当。)
(点评2:通过几个回合的交锋,正方指出了双方进行比较的前提不同,正方是在大学资源不足的前提下重“量”同时兼顾“质”,反方是在资源已经合理的前提下重“质”同时兼顾“量”。这样,正方就基本上回答了反方始终在问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是唯一的问题。如此,正方对反方唯一的“战场”作了合理的回应,反方却没有对正方的许多问题进行回应。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正方是稍胜一筹的。)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您讲的教育公平也不是让每一个人都有书读吧?不然的话,您又怎么能够合理控制呢?那您说“量”够不够?我的确不敢保证够,但是我们可以为了坚持品质而牺牲一些“量”,您方愿不愿意为了坚持“量”的合理而去牺牲品质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还是认为今天我们重视了这个“量”之后就一定会没有品质了。这还是让我不能够理解。古人曾学“六艺”。难道我们会因为要学“六艺”,就不能学好每一门“艺”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反方三辩:在对方辩友的概念里,“质”和“量”必然可以兼顾。不过,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在“质”和“量”要有所取舍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去选择。
正方四辩:我们今天讨论的最终目标是“质”与“量”的兼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重“质”还是重“量”呢?我们已经论证了重“量”可以得到“质”的提升。现在,您能否来论证一下您方的观点?
(点评:这时正方发现双方剩余的时间拉开了差距,于是准备用这样的问题请对方论述,以拖延对方的时间。)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的意思是说“量”多的时候就会产生“质”,那我们举一个反例好了。我们假设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女性,可是目的呢,是希望她们能够服侍男性——这是重男轻女还是重女轻男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这根本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呀!现在,我来告诉您,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大众化、平民化。对此,您又怎么解释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刚刚在我方质询您方的时候,您方也承认了,当今彼此互相竞争,数量虽然变多,可是资源被稀释。当分数只有40分跟20分的时候,为什么不放在一个人身上让它变成60分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其实您今天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过河拆桥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怀着一个想要得到“质”与“量”兼得的美好愿景来到这里。但是,我们要怎么实现?我们宁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建立这个“量”的桥。可是,您方想到的是建造一座彩虹。或者,您已经达到了那个彼岸,却告诉我们您的到达其实跟这座桥没有关系,您已经喝到了甘甜的泉水,却只说一句辛苦了我们这些挖井人。我们真的感到很委屈。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实在没听出您委屈在哪里。您方只要回答一个问题就好了,即在“质”与“量”不能兼得的时候您方到底要选哪一个?我方已经大方地承认为了维持品质可以牺牲数量,您方到底要不要承认为了维持数量可以牺牲品质?
正方一辩:不可以,不牺牲,我们一个都不牺牲!对方辩友,我们今天为什么一定要选呢?能不能不选啊?我真的很着急啊,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说了“重量不重质”,是因为我们想要一个“质”与“量”兼有的结果。可是,您只重“质”而不重“量”的话,那就只有“质”,没有“量”!
(点评:正一的回答非常精彩,面对对方给出的A或者B的选择,要么不作任何选择,要么全都选。这样就破坏了对方的追问,而且表明了诚恳的态度。)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我方也很着急呀!为什么您方可以“质”与“量”兼顾,我方在追求“质”的过程中就一定要牺牲“量”呢?我方大方地承认,之所以要更加重“质”,就是因为资源不像您方所说的那样可以处处兼顾。您方今天一直认为资源可以处处兼顾,那为何要认定我方一定要去牺牲“量”呢?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这是在为现实着急,但是为什么不看看辩题?我们是一个“应然”的关系啊!我们在讨论未来我们要怎么样。您只看到眼前,却看不到将来,是不是您已经在重视“量”的前提下来谈“质”了呢?
反方三辩:着重于眼前,看的是品质的变好,而不是在数量上变多却在品质上变差啊!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假如我今天一定要吃到饭,那么之后就会想要吃饱饭,而吃饱了饭才能想到去吃更好的东西。但是,对方辩友,您今天的做法是只管一部分人吃好就够了,对另外一部分人吃不吃得上饭却无所谓。对方辩友,今天你们的“质”达到了,但没有“量”哪里来的“质”?请告诉我,“质”达到了,“量”在哪里?——直接回应我,谢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您说您要吃饱饭。可是,当饭就这么少的时候,都集中在您身上,至少可以让您吃得饱。如果稀释给所有的人,每个人只能分到一粒米,塞得了牙缝吗?
正方一辩:正是因此我们才要重“量”,才要加大教育的投入。(时间到!)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你们讲吃饭,那我们也来讲讲吃饭吧。一个优质的便当至少可以充饥果腹,3个变质的便当却只会害我们食物中毒吧?(掌声)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那我们再来看看衣服吧!假如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衣服,却都不能穿,让人衣不蔽体,那么这时候我们还会认为追求衣服多是好的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如果让您选择的话,您是要被地震一震就倒的一栋别墅,还是要一套朴素的房子,可以让自己住得安稳呢?
反方一辩:大家都喜欢珠宝,钻石一颗恒永久,石头再多也没用!
(点评:这个时候,反方从四辩到三、二、一辩,每个人都进行了发言。这种战术会让人觉得他们配合得很好。)
反方二辩:所以,对方辩友,我们可以发现,当今天我们盲目地追求数量,或者说,当我们今天为了您方所说的合理的数量而去牺牲品质的时候,这个牺牲实在太不划算了!
反方三辩:对,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如果今天我们有很多的车子,但是都不能开,那我们还会认为有车子是一件好事吗?
反方一辩:所以说,对方辩友,您方让每一个人都去上大学,可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相同,这样子又怎么去参与社会竞争呢?
反方二辩:当今天对方辩友想要品质与数量兼得时,我们却发现在牺牲品质的情况下,追求数量反而没有了意义,有时还会让社会反受其害。
反方三辩:在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知识淘汰率越来越高的当今,我们更应该重视品质。
反方一辩:当一个人各门科目平均考十几分都可以去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点评:正方因为在前面的环节中举例太多、解释太多,没有把握好时间,造成最后剩余时间不够,被对方连续提出问题,在观感上造成失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