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思考究竟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某些学生奋进。这个思考很痛苦,有时也让我困惑。教师身上的担子很重,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得育人,后者重于前者。
又是一节晚自习,大多数学生都在默默学习。我走下讲台,发现一个男生正在写日记,收上来翻了一下,日记本快写满了,无非是一部爱情史,这个年龄的学生,这种事似乎已司空见惯,我想课后再处理此事。快下课了,我一边交代学生一些事情,一边无意识地翻了几下日记本,瞟了那日记几眼。那学生在下面叫道:“不要看!”我立马火了,把那东西撕成两半,他跑上前来,有要打我的架势,但终究还是没动手,被其他学生拉了下去。下课,我回办公室,他在后面跟着,问我要日记,我很生气,让他不要跟着。之后我还是看了日记里面的一些内容,我并不是想偷窥他的秘密,只是觉得这样一本密密麻麻的日记,肯定有些事。日记里面还夹杂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纸条,是写给他同班一个女生的。人毕竟是有感情的,越是知道一些事,越是能理解他,气也渐渐消了。此男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他放假就跟着爷爷奶奶过,内心很孤独。小学、初中的成绩还好,进入高中后放松了自己,成绩差了,感觉老师都不关心他,身边也没有朋友,人倒是长得还好,正在谈恋爱。人活着总是要有精神寄托的,而他的寄托则是日记,是他所谓“爱情”。我尝试着理解他,决定好好找他谈谈。这学期一开始,他向我讨教过学习英语的方法,我清楚地记得这事,可见他是有上进心的,但自制力太差。
第二天早读课,一张纸条躺在讲台上,是给我的,是那男生的道歉信。大课间我找那男生谈话,谈到要尊重他人的感受,我也为我当时的行为道歉。我还谈到高中恋爱的弊处,拿出一些身边及自己上高中时的例子,晓之以理。最后我谈到学习的重要性,谈到他的生活。在之后的学习中,我特别注意那两个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态度有很大转变。
在教育过程中,不要严酷得使人憎恨,也不要温和得使人胆大妄为,如果用严酷的惩罚去教育,也许会使学生变得疏远老师,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也不能采用忍让或和风细雨的无任何警醒作用的方式,滋长学生任意妄为的思想。感化学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教师要如何点亮学生的希望之灯?我想,用心去感化和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很沉重,教育很复杂,教育很艰难。教育家们研究出一套又一套理论去教导世人,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教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完成这一项工程需要经历多少失败、多少辛苦。理论总是高于实际,当所有的教师都明白应该如何做时,真正的实践是否都有效?是否每个教师都能学会灵活的教育方式?我相信,在这世界上,只有一项工程没有人敢说“我成功了”,那就是教育!
教育难,可我依然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因为身处学生中,我很充实,也很满足、很幸福。虽然会有心累的时候,会有迷惑的时候,会有想逃离一切责任的念头,但,那只是瞬间,我仍然热爱我的职业,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一直坚持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教育学生。只要是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相信学生都能体会到。
大学毕业之后,我毅然决定做一名教师。还记得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学生脸上那种松了口气的表情,可能是老师严肃的表情看太多了吧,换了一个新来的老师,他们都觉得很放松,但是一想到学生不听话,甚至故意与老师作对这种恐怖故事,我心里便默念着,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于是,在我教书生涯的第一年,发怒成了我工作中出现最多的情绪。课堂上有人不专心、课后没完成作业等都会使我发怒。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却没想过被呵斥的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坐在教室中的那些满怀期待等老师讲授下一课的学生。(www.xing528.com)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也许会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老师应该经常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反思一下:我导致了多少个遗憾,刺伤了多少颗童心,遗忘了多少个不该遗忘的角落!忽然想起当年看的那部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只因前任老师离去前交代过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少,她便如此坚定执着地寻回每一个辍学的孩子。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的,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数量,更要让阳光遍布每个被遗忘的角落。
每当要发火的时候,我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出现自己初为人师时的场景。有时我觉得愧疚,后悔当时吓着了那些孩子;有时又觉得可笑,奇怪自己当时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现在回想起来,实在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当时可能是为了维护那么一点尊严,可能是为了挽回那么一点面子,总而言之,只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老师,是不可侵犯的。在与学生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习着宽容,学习着理解。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老师对学生真心一点,平等一点,赏识一点,学生就会心满意足,“言听计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也会努力用自身的行动影响他们。
名师引领
读到王佳林老师的教育启航故事《一本日记》之时,我想到日本作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应该说,王老师不同于小说中的教员。清兵卫热衷于葫芦,而教员夺其所爱,甚至毁其所爱。王老师讲述的这个学生,显然也很珍视他的“葫芦”——日记本。只是在王老师眼里,这个学生在自习课写情史,并且态度恶劣,这是犯了“错误”。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王老师处理这件事的大致过程:王老师收了自习课写情史的学生的日记本,学生提出“不要看”的要求,王老师火了,并将之撕成两半,几与学生形成激烈冲突,平静后王老师理解了该生,并找两名学生谈话。一本日记的故事似乎就这样平稳、圆满地结束了。很遗憾,我没能读到这个学生后来究竟是如何奋进的,也很想问问王老师,当时撕了这个学生的日记本后,有没有因自己的冲动后悔过?我也疑惑,这个学生真的因为老师的几句“晓之以理”,便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吗?
这本日记的“消失”,对这个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次精神洗礼?还是对成人世界的一次妥协?如果是我,也许会送给这个学生一本“新”的日记本——一本补好的,本该属于这个学生的日记本,我相信这一定更能触动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灵召唤与互为应答,也便缓缓拉开了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