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来到宁波至诚学校的第一年,也是我从教高中历史的第一年。虽然早已不是刚出校园的新生,却依旧有着莫名的忐忑。我所任教的班级包括实验班、普通班、艺术班、国际班,每类班级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要求不同,第一周的课程结束后,我开始思考如何针对各个班的特色因材施教。以实验班和艺术班为例,我感触颇深。
我所任教的实验班高一(6)班是一个男生颇为活跃、女生相对文静的班级,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好于其他班级,但是在任教一周之后,我发现了问题所在:这是一个偏理科思维的班级,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理科课上都非常活跃、积极,而在文科课上就显得兴趣索然,甚至作业完成情况与普通班级相差无几,毫无实验班的优势。课堂上的高一(6)班安静有序,能够自觉记录笔记,缺乏师生间应有的互动与反馈,如一潭静谧的湖水,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深不可测、暗流涌动,问题很多,其中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是最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首先做的就是利用晚自修的时间,熟悉每一名学生,与学生拉近距离,使学生渐渐放下对历史课和历史老师的戒备。加之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流,慢慢地,我开始了解高一(6)班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幸运的是,开学之初,教研组的公开课任务落在了我的身上,压力之下我将这次公开课安排在了高一(6)班,不同于常态课的公开课模式似乎让高一(6)班“活”了起来,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发言讨论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或许是因为我对他们的重视,也或许是因为他们对我能力的认可,公开课之后的高一(6)班对我多了一些熟悉和友善,课余会有学生主动向我提问,与我探讨,并提出实际的学习需求,希望在课堂活跃的基础上,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这样的需求让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很强的针对性,我开始通过“每周一过”的背书模式加深他们对所有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高一(6)班有几名理科成绩相当优秀,而对文科一窍不通的男生,他们虽为自己偏科的状况担忧,却提不起任何学习历史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堂半公开课上叫错了一个男生的名字,下课后他非常孩子气地跑来跟我抱怨怎么可以把他的名字叫错。这次的机缘让我对这个数学成绩非常好,一到历史课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就羞涩无措的男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中考试之后,他向我表达了没有考好的沮丧,并私下里告诉我他参加过两次中考,都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水平,所以他努力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希望进入高中后重新开始,不再愧对父母为他的付出。这席话让我对这个平日里吊儿郎当又孩子气的男生产生了深深的责任感,每一个老师都有责任无条件帮助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此后,我通过与他交流,了解了他的生活学习状态,通过课余的答疑,帮助他查漏补缺。渐渐地,他开始主动往办公室跑,积极背书,开始追根究底地对待每一道题。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自控不足,沉迷手机游戏的时候,我都通过朋友式的聊天使他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直到有一天,他很骄傲地对我说:“我本来从来不听历史课,因为你是我的历史老师,让我开始爱上这门学科了。”那一瞬间,我觉得真的可以说是对自己职业生涯最棒的一次肯定了。
相对于基础较好的高一(6)班,艺术班高一(9)班的情况比较复杂。学习基础极为薄弱,课堂上呈现的常识性知识于他们而言很难接受;班级小团体现象严重,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家庭条件普遍优越,沉迷于网络与游戏,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极短,惰性十足。针对这样的情况,常规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高一(9)班是行不通的,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教学时尝试通过播放当下热门电影《建军大业》加深学生的记忆,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9)班的学生不善理解,亦不善背书,却对学习之外的娱乐事物兴趣十足。他们可能忘记或者不理解课本上死板的知识点,却能准确无误地回忆起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和人物。所以虽然条件有限,我还是尽量选择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电影纪录片延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以画面式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高一(9)班的问题远不止如此,画面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一劳永逸,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依旧需要不断尝试更多的方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
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它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用作编竹席的材料!”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高中传统的文理分科最终为七选三的模式所取代,新高考的改革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完全一样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一心期望,终归要破灭!我们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四年杭师大、三年浙师大的学习生涯弹指一挥间。熟悉我的学生常常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读两次师范呀?”殊不知,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老师一度在教育这个领域徘徊,犹豫不决。曾经质疑过自己的学术水平,曾经有过上台恐惧症,曾经极力避免与过多的人面对面交流,却最终为这个职业耕耘了两年,逐渐能够从容应对课堂上发生的大部分状况。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师父和同事,感谢我可爱的学生们,让我在初心之外真正爱上了这个能够让人保持赤子之心的职业。(www.xing528.com)
非师范出身的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繁重的考试压力使我大部分的教学实践陷入了单调的知识点灌输的困境。或许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尝试将历史课程与有关的实践性历史调查、历史剧演绎等阶段性成果汇报相结合,将课堂还给学生,将生活融入课堂,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就像曾经跟一个美国人聊中国的教育,他所激励我的“Your students are very lucky to have you.You have so much great life experience”。
名师引领
徐老师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关心学生,从而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与此同时,她也得到了学生真诚的回应。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都有一扇坚固的大门。只有打开这扇大门,教师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这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细心、爱心、耐心与恒心。此外,教师还需要有大智慧,把握每个学生的脉搏。
徐老师创新教法,用画面式史料打开艺术班学生的历史视野。她还希望将“历史课程与有关的实践性历史调查、历史剧演绎等阶段性成果汇报相结合,将课堂还给学生,将生活融入课堂,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衡量一个教师的重要标准就是课堂创新度。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环节的核心构成部分,创新教法是教师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从新教师走向成熟教师的重要保证。创新教法需要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拥有热爱思考的创新人格和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
作为新教师,徐老师在教育教学的成长过程中注重自我反思,认识到了学生是不断变化的,任何方法都不是一劳永逸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其内部的深度发展才是走向成功的根本,占据根本性位置的是教师的反思精神,即教师能时时观察、检查、考量自己。这种自我反思,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自尊的需要。
(点评专家:龚迪颖,首届宁波市中小学新秀班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