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线1945年春天:巴尔干之秋与英苏矛盾

东线1945年春天:巴尔干之秋与英苏矛盾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这一战区已经进入巴尔干半岛。英国人显然不希望苏联人进入这个地区,丘吉尔甚至主张抢在斯大林之前由英国军队占领巴尔干,以阻止其落入红军之手。1943年9月24日,驻守巴尔干的F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晋见希特勒,宣称无法以10个师的薄弱兵力扼守这个宽度达5000公里的庞大战区,请求撤离。现在,苏联人再度迫近巴尔干,如果能引发他们与西方之间的矛盾,那对德国是再有利不过了。

东线1945年春天:巴尔干之秋与英苏矛盾

一、1944年初秋的巴尔干形势

当红军在东线北部实施所谓“第八次打击”的同时,“第九次打击”也开始了。这次战场选在苏德战场南部。此时,这一战区已经进入巴尔干半岛。在这个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形势复杂地区,战争以外的政治形势更为微妙。英国人显然不希望苏联人进入这个地区,丘吉尔甚至主张抢在斯大林之前由英国军队占领巴尔干,以阻止其落入红军之手。为此他还专门于1944 年8 月跑到地中海晃了一圈,以强化英国在这一区域的存在感[1]。但美国人对丘吉尔的战略反应冷淡。而德国某些人早在1943 年秋季,就对继续扼守巴尔干产生了动摇。1943年9月24日,驻守巴尔干的F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晋见希特勒,宣称无法以10个师的薄弱兵力扼守这个宽度达5000公里的庞大战区,请求撤离。希特勒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1944年7月31日,刚刚从刺杀事件中幸存,正为东西两线战局焦头烂额的希特勒,居然抽出时间阐述了他所谓“最令人担心”、“生死攸关”的巴尔干问题。这一地区不仅拥有大量德国迫切需要的资源,也是稳定东线的关键因素。为此德国必须保住或拉拢住下列国家: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同时他也坚信,英国人和苏联人在巴尔干地区不会有什么合作[2]。希特勒当然很清楚地记得,自沙皇时代以来,巴尔干就是俄英争夺的焦点。

现在,苏联人再度迫近巴尔干,如果能引发他们与西方之间的矛盾,那对德国是再有利不过了。

一个月之后,希特勒已经永远丢掉了上述国家中的一个—德军石油的主要来源地罗马尼亚(参见“东线”系列之《东线:大崩溃》)。大获全胜的红军此时面临三个任务:一个是向西挺进匈牙利,这个任务主要交给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 方面军;一个是在罗马尼亚扫荡残敌,由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负责;还有一个就是南下保加利亚,同时打开通向南斯拉夫的大门,这个任务同样由托尔布欣负责。

此时,德国在苏德战场南段以及巴尔干战区可用的兵力分成两大集团:一个是属于“东线”战区的北乌克兰和南乌克兰两个集团军群;另一部分由独立于“东线”之外的“东南”战区管辖。

“东线”范围内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刚刚在罗马尼亚遭到毁灭性打击,其残兵败将正由弗里斯纳将军带领逃向匈牙利边境地区。8月底,希特勒赋予弗里斯纳的任务,是阻止红军突向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平原。弗里斯纳的南翼延伸到南斯拉夫多瑙河以北,但最初与所谓“东南战区”的F 集团军群并未建立起有效联系。实际上,两军的上级指挥关系也完全不同。弗里斯纳听命于陆军总部,而“东南战区”的魏克斯则服从于国防军统帅部的指导。因此两个集团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密切协同。

弗里斯纳的北邻是同属“东线”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负责扼守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到1944 年8 月底至9 月,东线南部以及巴尔干地区形成态势如下[3]

杜克拉山口以东—苏斯(洛伐克) 边境以东—苏匈边境以东:

苏联乌克兰第4方面军;

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9月23日起改称A 集团军群) [4]右翼:海因里希集群(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和匈牙利第1集团军)

克拉斯诺伊利斯克—罗匈边境(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南罗边境:

苏联乌克兰第2方面军;

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9 月23 日改称为南方集团军群[5]),“东南战区” 德军F 集团军群左翼一部

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方向:

苏联乌克兰第3方面军;

保加利亚军队,德军F集团军群

二、东喀尔巴阡战役

1. 斯洛伐克民族起义

无论苏联人还是德国人,事先大概都没料到,东线南部的新战役居然会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负责的东喀尔巴阡地区开始。斯大林后来把这次战役与随后展开的南斯拉夫战役、匈牙利战役一道,并称为1944 年十次打击的第九次。可这次战役的缘起,却多少有些出乎斯大林的预料。

处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防线后方的斯洛伐克,本是希特勒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时分出来的所谓独立国,而且是欧洲轴心国体系里一个较受“优待”的小伙伴,派出过一些部队参加对苏战争。斯洛伐克人属西斯拉夫人的一支,但在历史上长期受奥匈帝国的日耳曼人统治,这或许是希特勒认为他们比较“可靠”的原因。奥地利出身的希特勒对前奥匈帝国疆域似乎总要偏爱一点,甚至对前帝国疆域内信奉天主教的一些斯拉夫人,如克罗地亚人、斯洛伐克人也如此。他也曾很充分地利用过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的矛盾。

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斯洛伐克人开始密谋反对希特勒。而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斯拉夫情结在苏联军事胜利(以及红军向斯洛伐克的步步逼近)刺激下泛滥起来。到1944 年夏季,斯洛伐克不仅有苏联或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支持下的游击队活动,甚至连正规军也充斥着反叛情绪,高层也不例外。8月4日,斯洛伐克国防部长费迪南德·恰特洛什秘密派飞机去莫斯科,陆军总参谋长戈利安也把造反计划送给斯大林,鼓动苏军通过斯洛伐克军队控制的喀尔巴阡山口进入斯洛伐克,还保证说不会遭到任何抵抗。可是此时苏联军队距离这些山口还有50~60公里[6],其当面有德军设防。

斯洛伐克国防部长费迪南德·恰特洛什与德国军官们在一起。未来他也要造德国人的反

斯洛伐克的反叛危机惊动了德国人及其代理者。亲德的斯洛伐克蒂索政府于8 月12 日宣布军事管制法。8 月27 日,斯洛伐克士兵在马丁杀死了22 名德国军官。冲突陡然激化。同一天,早有准备的德军开始进入斯洛伐克。8月29日,在斯洛伐克中部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爆发大规模的军队起义。

可是此时真正的关键却是防守斯洛伐克东部边境的斯第1 军(也称“东斯洛伐克军”)。8月31日清晨5时30分及6时,分别有3架斯洛伐克飞机降落在乌克兰第1、4 方面军阵地内。其中一架飞机上有斯第1 军副军长塔利斯基上校。他见到了乌克兰第1 方面军司令科涅夫,表示愿意接应红军[7]。一时间,苏军似乎马上就可以在斯军配合下突入杜克拉山口和武普科夫山口。此时科涅夫的军队位于克罗斯诺城地区,距离斯洛伐克边境30~40公里。

可几乎就在同时,德国人抢先下手。由于斯第1 军军长奥古斯廷·马拉少将不支持起义,德军很容易就在8 月31 日—9 月4 日将其所辖2 个师(斯第1、2师)缴械,俘虏了22000人,只有2000人逃往斯洛伐克中部。通过这次行动,德军确保了斯洛伐克东部边境。9月2日,蒂索解除了恰特洛什的职务。恰特洛什则干脆公开站到起义者一边。

而在斯洛伐克中部,起义军一度席卷了三分之二的领土。他们自称为“捷克斯洛伐克第1 集团军”。最初兵力有18000 人(主要来自斯洛伐克国内军)。经过动员后在9 月达到47000 人,手上的武器包括4 万支步枪、1500 挺轻机枪、200 挺重机枪、200 支自动枪、160 门火炮迫击炮、12 辆坦克、20 架飞机[8]。起义军最多时据说达到6 万余人,另有17000 名国籍混杂的游击队。9 月5 日至11月29 日,苏联人用飞机向起义军空投了2050 支步枪、460 挺机枪、1700 余支自动枪、120 支反坦克枪、370 万发子弹以及其他物资,又陆续送来了在苏联组建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 歼击航空团(20 架拉-5 战斗机)和捷克斯洛伐克第2 空降旅。后来美国也出动B17和P51支援起义军。起义者的政治成分非常复杂,有贝奈斯流亡政府代表、斯洛伐克民族主义者、共产党以及苏联人、法国人波兰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降落在斯洛伐克境内的美国飞行员等等,也有美国和英国的特工小组。

虽然德国人对起义得到了提前预警,但发展成如此大规模的战争状态还是出乎其意料。受到前线吃紧的限制,德军只能用后方临时拼凑出来的分队和训练单位进行镇压,8 月底9 月初大概有1 万多人,由党卫军上将贝格尔(9月15日后换成党卫军上将赫尔曼·赫夫勒)指挥。下辖有第178装甲训练师一个战斗群(9月中旬增加“塔塔拉”装甲训练师,兵力达6000人);“席尔”战斗群约2200 人;“舍费尔”战斗群(一个团为基干)等。虽然德军人数处于劣势,但装备好火力强,反而对起义军采取攻势。激战到9 月底,德军已经把起义者的地盘压缩到了5500 平方公里,却也耗尽了自己的力量。局势暂时趋于停滞。

2. 越过喀尔巴阡山

虽然斯洛伐克中部的战斗如火如荼,但对停留在斯洛伐克东部边境外的苏军而言意义并不大。由于边境附近的斯军被德国人缴械,不战而入喀尔巴阡山的可能性几乎还没降临就已消散无踪。而要强攻的话,条件对苏联人来说无论如何都极为不利。首先,乌克兰第1、第4 方面军经过此前长时间的激战,不仅伤亡惨重缺编少额,且都已经精疲力竭,急需休整。作战物资也基本耗尽,需要花长时间再度积累。面对险峻的喀尔巴阡山,多数都没有山地战经验的苏军不免望而生畏。

可斯大林还是决定以大规模进攻援助斯洛伐克起义。这与他不久前拒绝以同样方式帮助华沙起义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却也不难理解。与苏联长期的死敌波兰人相比,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贝奈斯流亡政府至少表面关系要好很多,而斯洛伐克起义军不仅有众多苏联拥护者,还一直与红军保持联系且热切盼望着得到援助,与波兰人的敌视态度完全不同。即使如斯大林这种不为感情所动的强权人物,也必须考虑这一局面令苏联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与政治责任。

9月2日,斯大林向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科涅夫发出训令,命其在与乌克兰第4 方面军的接合部发起进攻,指向普雷绍夫(那里原本预定为斯洛伐克第1 军的起义总部)总方向。为此苏军应突破德军在东喀尔巴阡山的防御,夺取各山口通道,争取与斯洛伐克起义者会合。稍后,斯大林向乌克兰第4 方面军司令彼得罗夫大将下达了进攻训令。战役拟定于9 月8 日开始,也就是说战役准备只有几天时间。更南面的乌克兰第2 方面军也应在匈牙利战区发起进攻以配合此次战役。

参加战役的具体部队有:

乌克兰第1 方面军所属第38 集团军(司令为莫斯卡连科上将)、近卫骑兵第1 军、坦克第25 军、空军第2 集团军(司令为克拉索夫斯基空军上将)一部。乌克兰第1方面军将投入9个步兵师(各有4500~5000人)、3个骑兵师、1个坦克军,总计99100 人。另外,苏联也投入了他们组建的捷克斯洛伐克部队:斯沃博达将军指挥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归苏联第38集团军编成。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编有2个步兵旅、1个空降旅、1个独立坦克旅,总计14900人[9]

乌克兰第4 方面军所属近卫第1 集团军(司令为格列奇科上将)、第18 集团军(司令为茹拉夫廖夫中将)、近卫步兵第17 军、空军第8 集团军(司令为日丹诺夫空军中将)一部。乌克兰第4方面军投入20个步兵师(各有4500~6000人)、1个空降师、2个独立坦克旅,总计264000人。

两个集团的参战苏军合计共有378000 人,装备有5140 门火炮和迫击炮、322辆坦克与自行火炮,由1165架作战飞机配合[10]

苏军当面之敌为德军A集团军群右翼集团(A集团军群在秋季所辖德国陆军兵力达457679 人,不含匈牙利部队)。主力为“海因里希”集团军级集群(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匈牙利第1集团军)。另有第17集团军所辖党卫第11军一部。共有19 个师(包括2 个很弱的装甲师),计30 万人和100 多辆坦克与强击火炮。虽然德军兵力处于劣势,却依然是一个不容小视的强大作战集团。而他们疲惫不堪的对手只有短短几天时间来完成这场巨大战役的全部准备。包括变更众多军队的部署,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积蓄弹药和油料等等。

更何况德军的防御者地位加上喀尔巴阡山的险要地势,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处境。此时德军已经占据了山口要地,在此前斯洛伐克人修筑的工事基础上,德军在高地和大居民点设立了大量支撑点阵地,以铁丝网或交通壕加以连接。还在道路上埋设了大量地雷和障碍物,包括用石头和圆木筑起来的1.5米高街垒。因为是在山地设防,德军的防御兵力绰绰有余,有力量严密封锁接近山口的所有道路并把防御纵深一直延伸到翁达瓦河。

第1装甲集团军 1944年9月16日序列[11]

第24装甲军:第357、208步兵师,第1、8装甲师,第75、68步兵师

第11军:第96、254、168步兵师

预备队:第154步兵师

匈牙利第1集团军 1944年9月16日序列

第49军:德第100、101步兵师,匈第6、13师

匈第3军:匈第16、24师

匈第6军:匈第10师,匈第1山地旅

预备队:匈第2山地旅

第17集团军 1944年9月16日序列(部分)

党卫第11军:第544、78、545师

经过短短几天的仓促准备,1944 年9 月8 日,乌克兰第1 方面军首先发起进攻。125 分钟的猛烈炮击和轰炸后,8 时45 分,莫斯卡连科麾下主攻的第38集团军以6 个步兵师(4 个师处于第一梯队,2 个处于第二梯队),在第25 坦克军1 个坦克旅支援下发起进攻。集团军当面德军为3 个步兵师。具体态势如下:

第38 集团军编成为:第52、101、67 步兵军,第1 近卫骑兵军,第25 坦克军,捷克斯洛伐克第1 军,第17 突破炮兵师,近卫迫击炮第18、32 旅,近卫迫击炮第82、88 团,第21高炮营,摩托化工兵第42旅。

当面为:德军第545 (国民)、208、68 步兵师,第1 工兵教导营,第1004 警卫营,第611警卫团第2连,第96步兵师1个营[12]

在凶猛炮火掩护下,红军的进攻异乎寻常的顺利,当天就穿透了德军第一道防线,推进10~12 公里。可在第二天(9 月9 日)凌晨,德军预备队登场了。他们向第38 集团军当面投入了第1 装甲师(9 月1 日仅有35 辆战车,包括7 辆“黑豹”[13])和第75 步兵师,还在沿着山脉构筑的第二道防线站稳脚跟。正在重组的第8装甲师也组织了一个战斗群(1个步兵团和2个坦克连)前来参战。

莫斯卡连科虽然把第1 近卫骑兵军、第25 坦克军、捷克斯洛伐克第1 军也投入了战斗,却无法继续前进。科涅夫只好在9月9日夜间追加投放了近卫第4 坦克军。9 月10—11 日,红军再度有了进展,打开了一个2 公里宽缺口。此后,第1 近卫骑兵军带着几门45 毫米小炮和82 迫击炮以及马车拉着的少量弹药,沿着这条为茂密山林所环绕的狭窄山谷前进。开始似乎一切顺利,除了少数独立火力点,德军几乎没有在谷地设防。9月13日10时,第1近卫骑兵军所属第1 近卫骑兵师穿越了波兰与斯洛伐克的边界线。可随后苏联骑兵遭到了德军第1、8装甲师的猛烈反击,却几乎没有重武器与之对抗。第1近卫骑兵军的退路被切断了。科涅夫的第一轮进攻至此宣告失败。激战到9月14日日终前,他麾下莫斯卡连科的第38集团军只推进了23公里。

科涅夫现在明白从正面进攻难以获胜,于是命令莫斯卡连科把力量从右翼转移到左翼,设法绕到杜克拉地区德军的后方。科涅夫也试图以此救出第1近卫骑兵军(此后自16日以来,该军开始靠空投过日子)。9月15日晨,莫斯卡连科恢复了进攻。这轮进攻投入了第67 步兵军和近卫第4 坦克军(当天有59辆T-34和9门85毫米自行火炮)。一天战斗下来,苏联步兵被挡住了,苏联坦克虽然前进了4~5 公里,还是未能突破沿着高山北坡展开的德军阵地。科涅夫又投入了第31 坦克军。这样莫斯卡连科的左翼就增强为2 个(近卫第4、第31)坦克军(144 辆坦克与自行火炮)和1 个(第67)步兵军。与之相应,德军也增调了第24装甲师。9月19日凌晨,苏联坦克部队终于夺取了一条山间小路,随即开始向德军后方迂回。德国人选择后撤。9月20日,近卫第4坦克军与斯洛伐克第1 军一道夺取了杜克拉。24 日,被包围10 天之久的第1 近卫骑兵军终于突围成功。到同一天为止,莫斯卡连科用了近十天时间又前进了20公里。

9 月9 日,乌克兰第4 方面军以格列奇科的近卫第1 集团军转入进攻。格列奇科的进攻方向是扎古日、科曼恰。苏军在这一线的作战也不如人意。同样是打到9月14日,也只是在约30公里正面推进了15公里而已。9月16日和18日,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再度实施进攻,其进攻正面扩大到400公里。德军被迫向苏波边界附近的西喀尔巴阡山主脉各山口撤退。9 月20 日,格列奇科所辖第242山地师以及近卫第129步兵师穿越波捷边界。

9月底,莫斯卡连科的第38集团军和格列奇科的近卫第1集团军抵达了喀尔巴阡山主脉各分水岭地区。此时,莫斯卡连科手上虽然有3 个坦克军,可剩下的坦克只够编一个旅。在莫斯卡连科面前,德国人已组织起新防线,防御兵力一度增加到6 个步兵师和2~3 个装甲师(以第24 装甲军为主)。但进入10月份,除第8装甲师(10月1日有61辆坦克,包括36辆“黑豹”)外,第1、24装甲师都被调往匈牙利战场。杜克拉山口是德军严密设防所在,部署了新调来的第1滑雪歼击师,还有第357步兵师。

莫斯卡连科不打算从正面强攻山口,而是继续从侧翼迂回。10月1日,红军第67 军从杜克拉山口西北5 公里处穿越波捷边界。但在10 月初,莫斯卡连科的处境并不好。阴雨迷雾下天气恶劣令飞机无法出动;炮兵也落在后方;残剩一个旅坦克,只能沿着斜坡、泥地、密林缓慢前进,有时还必须用树木铺路才能开过去。可苏联人还是不断前进,在其侧翼威胁下,德军被迫在10月5日夜间主动放弃了杜克拉山口。10 月6 日,捷第1 军、苏军步兵第67 军、坦克第31军,击败了德军后卫,一举攻占杜克拉山口。此后,苏第38 集团军和捷第1 军继续进攻,至10 月28 日前,已经向山口以西和西南推进了15~20 公里。不过此时天气已经变得极度恶劣,迫使莫斯卡连科停顿下来。

在莫斯卡连科的南翼,格列奇科的近卫第1集团军在9月底的态势有类似之处。在其所管15 公里当面设防的德军为:第168 步兵师,第100 轻步兵师,第97 轻步兵师侦察支队,以及4 个独立营[14]。德军坚固防御的核心是所谓的“俄罗斯山口”。夺取此山口,将有利于红军突入南面的匈牙利平原。格列奇科所面临的麻烦也与莫斯卡连科类似。10 月初,近卫第1 集团军的战区也同样阴雨不断。

格列奇科顺着宽大正面实施了一系列迂回机动,终于在10月18日前沿30公里正面越过喀尔巴阡山主脉,夺取了俄罗斯山口。此前,格列奇科南侧的第18集团军已占领了乌若克、韦列茨基两个山口,还向南前进了5~18公里。10月26日,第18集团军又夺取了穆卡切沃,10月27日占领乌日哥罗德。这样到10 月底前,苏军已经完全越过了东喀尔巴阡山,推进到蒂萨河对岸的平原地带。这对红军当时在匈牙利的进攻(参见下文)极为有利。

苏联人战后说,单纯从军事上考虑,红军本不应在准备不足的条件下实施这次艰难的山地进攻,他们只是为了帮助斯洛伐克人民才勉为其难。考虑到苏军在东喀尔巴阡山之战付出的代价相当沉重,上述说法也并非都是吹牛。乌克兰第1方面军损失了62014人(死亡、失踪、被俘13264人,伤病48750人);乌克兰第4方面军损失了64197人(死亡、失踪、被俘13579人,伤病50618人);捷克斯洛伐克第1 军损失了5699 人(死亡、失踪、被俘1630 人,伤病4069 人)[15]红军的物资损失包括478辆坦克与自行火炮、962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192架作战飞机[16]

进入喀尔巴阡山村落的红军骑兵部队

按德方统计,A 集团军群在9—10 月共损失6 万余人(不含非战斗损失),包括8500 人阵亡、47000 人负伤、4400 人失踪(以上均为概数)。其中“海因里希”集群损失了37000 人,可算是遭受了重创[17]。上述伤亡数字是基于德国陆军的损失报告,并不包括匈牙利第1 集团军等仆从军。而按照苏联的统计,战役期间仅俘虏的德匈军官兵就达31360 名,其中显然大部分是匈牙利人。红军还缴获了912 门火炮和迫击炮、40 辆坦克与强击火炮[18]。综合分析来看,德军的损失虽然相当大,却没遭到什么毁灭性打击。

可是要说苏联人完全是出于政治道义才打这一仗,也不符合事实。正是通过这场战役,红军得以在1944 年11 月最终占据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此前已在此地征兵),并决定将其吞并到苏联疆域内,全然不顾战前统治此地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意见—当然捷克人对此意见倒不是太大。捷共总书记哥特瓦尔德在11月21日的电文中表示“不反对”[19]。流亡政府总统贝奈斯也在第二年向苏联人表示对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没兴趣。具有狂热斯拉夫民族主义倾向的贝奈斯更热衷于捷克与斯洛伐克重新合并,从匈牙利和德国拿回被割占的领土,顺带把具有日耳曼、匈牙利、乌克兰血统的人都撵出去。苏联人表示赞同。这桩领土公案就算了账。此为后话。

在乌克兰各地,苏联人从最初收复的伏罗希洛夫格勒,和最后攻取的外喀尔巴阡,都树立起了方尖碑,以宣示全乌克兰地区纳入苏联版图。斯大林至此完成了任何一个沙皇都没有做到的统一乌克兰大业。几十年后,统一的乌克兰自恃羽翼丰满,从苏联独立出去。而在笔者完成此文之际,俄罗斯与乌克兰依然在爆发激烈冲突。斯大林当年所自豪的功业,今日已荡然无存。

3. 斯洛伐克起义的终结

如前所述,苏军经过激战,终于在1944 年10 月底打进了斯洛伐克东部。可在距离仍很遥远的斯洛伐克中部,起义军也即将迎来末日。此前,德军继续增强镇压部队,又投入了党卫军第14 师(所谓乌克兰志愿师)一个战斗群、党卫第18 装甲步兵师,以及不久前镇压华沙起义大显身手的迪莱万格麾下德国罪犯部队。德军兵力逐渐增加到22000 人。10 月27 日,德军“席尔”战斗群以及党卫第18 装甲步兵师占领了斯洛伐克起义军的首都班斯卡—比斯特里察。至此,坚持了2个月的斯洛伐克起义以失败告终。起义军共战死4150人,被德军俘虏15000人,残部7500人逃入山区打游击。[20]德军随后展开大规模报复性搜捕,杀害了5304 人,被捕的起义者领袖大都在绝密状态下被处死,其细节至今不明。

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的爆发时间略晚于华沙起义,规模比华沙起义要大很多,名气却相对很小。大概因为苏联人对此次起义的态度并无什么可供挑剔之处,西方舆论对其不感兴趣吧。

三、向保加利亚进军

当斯大林驱动大军为了“国际义务”而在斯洛伐克边境艰苦爬山之际,他也没有放松打击德军“东南战区”管辖下的巴尔干。

所谓“东南”战区,按德军的指挥关系划分,既不属于“东线”战区,作战指导权也不在陆军总部手中,而是和“西线”一样由国防军统帅部指挥。战区内的部队基本都隶属于魏克斯领导的德军F 集团军群。集团军群分成南北两个集团:北翼是占领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第2 装甲集团军(所辖都是步兵单位,一个装甲师也没有),南翼是占领希腊的E 集团军群(由一个集团军群来指挥另一个集团军群,在德军中算少见现象)。苏军到来前,“东南”战区几乎没有正规对手,但在其占领的广大地盘上,却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反德游击队。意大利在1943 年投降后,巴尔干的意军把武器大量送给这些游击队,给德军造成很大麻烦。为了镇压游击队,更为了防止美英借道巴尔干攻入欧洲大陆,希特勒投放了大量兵力(包括大量所谓外籍党卫军)。1944 年春夏之际,“东南” 战区共有近83 万人(确数为826000 人),但其中只有半数左右是陆战部队,主干有25个师。

如此庞大的德国重兵集团,如果挥军北上,势必对扑向巴尔干和匈牙利的红军构成严重威胁。从地理位置看,F 集团军群上述南北两大重兵集团中间,存在着一个薄弱环节:没有德军重兵驻扎的保加利亚。红军一旦攻取保加利亚,则F集团军群将面临被拦腰斩断的危险。

F集团军群序列[21]

第2装甲集团军

第69特别军(克罗地亚西北部)

第1哥萨克师,第1后备歼击团

第15山地军(克罗地亚)

第264步兵师,第373、392克罗地亚师

党卫第5山地军(克罗地亚)

第118歼击师,第369克罗地亚师,党卫第13山地师,党卫第7 “欧根亲王” 山地师

第21山地军(阿尔巴尼亚)

第181、297步兵师,党卫第21山地师

E集团军群(主要部署在希腊各地)

第91特别军

党卫第4 “警察” 步兵师,第968要塞旅

第22山地军

第104歼击师,第964、966、1017要塞旅

第68军

第41要塞师,第117歼击师,第11空军野战师

克里特岛

第22步兵师,第133要塞师

罗得岛

“莱得斯” 突击师,第939要塞旅

科斯岛

第967要塞旅

莱罗斯岛

第938要塞旅

预备队:第1山地师

斯大林对保加利亚则志在必得。早在8 月23 日,斯大林就把朱可夫召回莫斯科,指定由他来负责即将开始的保加利亚战役。8 月底,朱可夫来到托尔布欣的第3 乌克兰方面军司令部。苏联人相信,在亲苏情绪浓重的保加利亚,红军将不会遭到抵抗,却指定朱可夫这种最高级别的将领亲临指导,确可视为政治形式上的重视。

《东线:大崩溃》已经介绍了罗马尼亚战役前保加利亚的动态,此处不再赘述。大体来说,德国人已经明显感到保加利亚这个传统亲苏国家的背叛倾向。罗马尼亚倒向苏联后,保加利亚局势更是急剧变化。由于苏军逼近保加利亚北部边界,保加利亚当局慌忙寻找出路。为了讨好苏联人,保加利亚在8月26日宣布将解除由罗马尼亚撤退而来的德军武装。苏联却指责保方毫无诚意,对德国人只是虚晃一枪。9月5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托尔布欣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三个集团军和两个机械化军,28 个步兵师)即将发起进攻。当天该方面军共有25.8 万人,装备5583 门火炮迫击炮、508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1026架作战飞机配合。而保军虽然有51万人,但相当一部分不在国内。当时聚集在保境内的德军共有3万人。

保当局完全无意要和苏联人打仗。宣战当晚,他们就向苏联人表白说已经和德国人翻脸,请求停战。9月8日,保加利亚向德国宣战。当天上午11时,红军开始行动。托尔布欣的大军沿着多瑙河下游和黑海间的多布罗加地区推进,突入保加利亚东北部。沿途没有遭到抵抗(这点完全不出苏联人预料),反而有众多保加利亚群众出来欢迎,保军甚至摆出军乐队迎接红军。面对这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斯大林指示不得解除保军武装。9月8—9日夜间,保加利亚共产党、左派和各种反德势力组成的祖国阵线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9 月15 日,苏军开入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2 天后,祖国阵线政府宣布保加利亚军队归托尔布欣指挥。此前的9月12日,托尔布欣已经被晋升为苏联元帅。

保加利亚的摩托化步兵侦察部队

德国人对保加利亚的倒戈并不特别意外。因为早在8 月26 日,德国驻保加利亚公使就发出过警告。尽管如此,形势的剧变还是迫使希特勒必须对由此引发的全盘战略变化有所反应,尤其是丢失保加利亚后,驻希腊的德军E 集团军群有从后方被切断的危险。为提前防范,魏克斯已在8 月26 日下令从希腊抽出一个山地师到塞尔维亚南部[22]。德国以重兵控制希腊,原本是为了防止美英登陆。如今美英军已经从法国登陆,德军再无必要继续留在希腊。德军自此开始逐步从希腊撤军。离开的部队奉命占据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的边境线。

四、红军在南斯拉夫

铁托

红军逼近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南斯拉夫。这个国家有一个流亡在英国的国王政府,自身则处于轴心国的分裂统治之下,除了占领军外还有各路民族属性和政治招牌的大量草头王武装到处横行。其中包括得到德国强力支持的克罗地亚“乌斯塔沙”武装,他们以极端残暴的杀人手段闻名于世,而且在希特勒支持下拥有“克罗地亚独立国”;也有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武装,他们维护流亡国王的正统,却害怕遭到德军和克罗地亚人的残酷镇压而总是行动消极,还不时与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勾勾搭搭,因为他们和德国人一样更担心铁托的共产党武装。当铁托攻入塞尔维亚南部后,米哈伊洛维奇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领袖奈迪奇提出倡议,愿意与德军联手对付铁托。但在8月22 日,希特勒明确对此表示反对,理由是“大塞尔维亚主义”从种族角度而言是对德国巴尔干利益的最大威胁,甚至超过共产主义的威胁。总之他绝不接受塞尔维亚军队[23]。不过在南斯拉夫当地,德国人早就组建了与之合作的塞尔维亚武装。

铁托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曾作为奥匈帝国的士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且被沙俄俘虏,随后参与了俄国革命。他本不是共产主义者,只是被战争和时代洪流卷入这一运动,不过羽翼丰满之前大体还是服从莫斯科指挥;从民族属性上说,铁托是个克罗地亚人,肯定不像塞尔维亚农民那样忠于国王,但并不反对维持塞尔维亚人占多数的南斯拉夫国家—前提是这个国家未来可能服从他的统治。某种意义上说,铁托是个没立场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只对自己所处立场中的有利部分感兴趣的人。他不是民族主义者,不害怕游击战会引发德军对民众的残酷灭绝;他也不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所以也不介意背着莫斯科从西方获得更多武器和支援。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蝙蝠立场加上赌徒般的勇气让他在这乱世中具有特别旺盛的生命力。他的游击队在外部支援以及意大利投降后留下的巨量武器资助下越来越强大,他的政治价值也因此在苏联和西方的评估中行情不断看涨,最终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南斯拉夫解放军的游击队员

不过南斯拉夫依然处在德国军事占领之下。直到1943 年底,铁托具有传奇色彩的游击队给予德军的实际杀伤依然很有限。自苏德战争开始到1943年11 月两年多时间,整个德国巴尔干战区的阵亡者只有3617 人,其对手不仅有南斯拉夫武装(也并非都听命于铁托)也有希腊游击队。1944 年秋初,南斯拉夫境内听命于德国的武装部队总数约为57 万人(德军约27 万人、匈军3 万人、当地各路伪军有27 万人)。凭借众多兵力,德军依然控制着南斯拉夫所有重要城市、主要铁路和公路,保护着德军E 集团军群主力(10 个师另6 个旅,总计35万人)从希腊撤退的通道,尤其是萨洛尼卡至贝尔格莱德的铁路线。(www.xing528.com)

第2装甲集团军 9月16日序列[24]

党卫第5山地军:党卫第13山地师,第369克罗地亚师,党卫第7 “欧根亲王” 山地师,第118歼击师

第15山地军:第264步兵师,第373、392克罗地亚师

第69特别军:第1哥萨克师

第2装甲集团军 10月13日序列[25]

党卫第9军:党卫第13山地师

党卫第5山地军:第369克罗地亚师,第118歼击师

第15山地军:第264步兵师,第373、392克罗地亚师

第69特别军:第1哥萨克师

“塞尔维亚” 集团军级集群10 月13 日[26]:第117 歼击师,党卫第7 “欧根亲王” 山地师,第1山地师,第92摩托化步兵旅

E 集团军群左翼 “马其顿” 指挥部10 月9 日[27]:第11 空军野战师,帕坡斯特战斗群,第22步兵师战斗群

苏联人当然不希望E 集团军群顺利撤出希腊,然后再投入东部战场找自己的麻烦。为了切断这条交通线,红军准备直接进攻南斯拉夫。此外,斯大林还打算通过这次战役夺取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为铁托掌握南斯拉夫全国政权铺平道路。实际上,铁托一直抱怨斯大林过于顾虑流亡政府而不肯给他太多帮助,甚至有些担心斯大林无意帮他夺权。9 月初,铁托通过他派驻莫斯科的代表向斯大林请求出兵,理由是他的游击队缺乏重炮和坦克。9 月下旬,铁托本人飞到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讨苏军进入南斯拉夫的具体事宜。铁托提出很多要求:苏联人不应插手南斯拉夫的民政,红军应该在打败德军后立刻撤出等等。对这些斯大林都接受了,却再度要求铁托接纳流亡在外的国王[28],对急于在南斯拉夫独揽大权的铁托来说,这是最令人不爽的建议。不管怎么说,双方还是在“大方向”上达成了协议。此前,铁托甚至接受苏联人的建议,把自己的司令部也搬到苏军控制下的罗马尼亚城市克拉约瓦。这事完全背着铁托身边的美英顾问,斯大林有意借此向西方显示自己对铁托的掌控力。

连续夺取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后,红军大举压向南斯拉夫。1944 年9月底,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 方面军已经兵抵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边境的维丁地域;托尔布欣的北邻是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的第46集团军,该方面军的摩托车队早在9 月初就开到了罗马尼亚与南斯拉夫边境;在托尔布欣的南侧,保加利亚第1、第2、第4集团军逐渐展开于从皮罗特到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三国的交界地带。铁托也把大量部队从黑山和波斯尼亚调到塞尔维亚地区。

将进入南斯拉夫境内作战的苏军总数为30万人。具体构成如下:[29]

第3 乌克兰方面军一部:第57 集团军(司令为加根中将),第17 航空集团军(司令为苏杰茨空军上将),第4 近卫机械化军,第236 步兵师,第5 摩托化步兵旅,第96 独立坦克旅。下属:10 个步兵师,3 个步兵旅,近卫第1 筑垒地域,1 个机械化军,1 个独立坦克旅,计20万人,拥有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235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58辆。

第2 乌克兰方面军一部:第46 集团军(司令为什列明中将),第5 航空集团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上将) 一部。下属:9个步兵师,93500人。

多瑙河区舰队:6500人,战斗舰艇约80艘(多为装甲艇)。

总计:19个师,1个军,4个旅,1个筑垒地域。

此时,由铁托掌握的南斯拉夫军队也有相当的规模。至1944年9月,共有15 个军(50 个师),2 个战役集群(每个战役集群由2 个旅组成),16 个独立步兵旅和130 支游击队,总人数约40 万人。[30]其中参与此次战役的兵力包括:第1集团军级集群(由“无产者”第1、12 军,以及一个战役集群几个师共同编成),第13、第14、第15、第16军。

进入南斯拉夫的红军车队

逼近南斯拉夫边境的保加利亚部队包括第1、2、4集团军,总计11个师又2个旅,装备有大量德国武器。这些部队在作战上也归托尔布欣指挥。苏联人希望这个新盟友通过参战强化拥护苏联的立场。总计攻打德国“东南战区”的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军队将达到66 万人,拥有火炮迫击炮4477 门、坦克自行火炮421 辆,还有飞机1250 架。[31]上述绝大部分重型武器均为苏军所拥有。

比较而言,德军与之对峙的前线的兵力并不多,只有12 个师,编成为:陆军元帅魏克斯指挥下的德军F 集团军群所辖的第2 装甲集团军和新组建不久的“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E 集团军群左翼的“马其顿”指挥部。其总兵力约为20 万人,装备125 辆坦克与强击火炮、2130 门火炮和迫击炮。“东南战区” 的德国航空部队在1944年6月拥有234架飞机,485门重型高炮和1396门中轻型高炮[32]。到8月份,飞机总数增加到715架[33]

进入南斯拉夫的保加利亚装甲部队,使用的是德国提供的四号坦克

苏联大军已经到了南斯拉夫门口,铁托和苏联人却依然没有达成具体作战协同计划。对于是否允许保加利亚军队进入南斯拉夫作战,铁托也很犹豫。毕竟保加利亚在不久前还曾参与轴心国对南斯拉夫的占领,两国之间潜在的领土纠纷也没有解决。

就在这个当口,德军魏克斯元帅抢先行动了。他无法容忍南斯拉夫边境(图尔努—塞维林地区)附近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的集结,遂于9 月25 日在多瑙河弯曲部投入第1 山地师[34],在党卫“警察”装甲步兵师一部配合下发起猛攻。德军一举推进到了多瑙河,威胁着对岸登陆场上的苏第46 集团军第75 军。第75 军南侧是尚未完成兵力集结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57集团军。可是为了拯救第75 军,第57 集团军还是决心提前行动,其第68 军于9 月28 日开始攻击德军。魏克斯与之对抗的兵力,在多瑙河以北只有7 个营,多瑙河以南为德第1 山地师[35],战况对德军极为不利。

魏克斯意识到,苏联人的目标是在贝尔格莱德切断E 集团军群退路,于是在9 月29 日决定从希腊再撤出一些部队,一个团用铁路运输另一个团空运。但在10月2日,魏克斯却获悉因为天气太坏,空运难以执行。铁路运输又极为缓慢,一个师用了十四天才分批抵达贝尔格莱德。不过在第二天的10月3日,希特勒终于下令从希腊、阿尔巴尼亚南部、马其顿南部全面撤离[36]。由于苏军逐渐迫近,10 月5 日,魏克斯把司令部从贝尔格莱德迁到武科瓦尔(克罗地亚东部)。

苏联阵营内,莫斯科与铁托的协商总算有了结果。10月4日,驻保加利亚的苏联第37 集团军司令比留佐夫将军与保加利亚代表团一起跑到克拉约瓦,当面说服铁托接受了苏联人的作战计划,还让他认可了保加利亚军队参战。相关协定在10月5日签署。

此时,战场形势正日益变得对魏克斯不利,如他的参谋部早就看出的那样,红军在多瑙河弯曲部的反击正演变成一场以贝尔格莱德为目标的大规模进攻。在乌克兰第2 方面军第46 集团军(司令为什列明中将)近卫步兵第10军的配合下,托尔布欣管辖下的第57 集团军和近卫机械化第4 军正由拉杜耶瓦茨、库拉、维丁发起进攻并节节胜利,冲破了德军的山地防线。

战至1944年10月8—9日,战线态势如下(自北向南)[37]

在贝尔格莱德以北及正面,德军组织了步兵上将施奈肯伯格指挥下的军级集群,以从希腊调过来的“莱得斯”突击师一部、第117 歼击师一部、第92 摩托化步兵旅,抵抗苏联第10近卫步兵军(第46集团军所辖)的进逼。

在南斯拉夫作战的党卫军欧根亲王师部队

在多瑙河弯曲部,德第1 山地师反过来遭到红军第75、68 步兵军(上述两个军现在都归第57 集团军指挥。还得到近卫第4 机械化军部分兵力配合)的包围。红军在大量飞机支援下越过了东塞尔维亚山脉,于10 月8 日抵达摩拉瓦河,一举在西岸夺取了两个登陆场,其中一个登陆场落入红军第5 摩托化步兵旅之手。德军慌忙向摩拉瓦河一线投入了第117 师一部、“米勒”战斗群。同时向扎耶查尔投入“菲希尔”战斗群,以阻止苏联第64 步兵军(扎耶查尔本身在10月8日为苏军占领)。

此外,在贝尔格莱德至多瑙河地区,还有铁托的第1、14 军,以及帮助德国的塞尔维亚志愿军以及白卫军等杂七杂八的部队参与战斗。

在南部交通枢纽尼什前方,德军“欧根亲王”师与南下的苏第64 步兵军一部以及保加利亚第2 集团军苦战。保第2 集团军实力很强,拥有5 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装备德国坦克的装甲旅。还得到铁托第13军和苏联近卫第1筑垒地域的支援。

再向南,德军“马其顿”指挥部以“帕坡斯特”战斗群、第11 空军野战师、第22步兵师战斗群,对峙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保军在这个方向直到10月16日才开始积极行动。

10月12日,利用第5摩托化步兵旅所夺取的登陆场,近卫机械化第4军主力渡过摩拉瓦河,随后立刻向西推进。至此,红军第57 集团军瓦解了德军在贝尔格莱德以南前方山脉与河流的防御,向南斯拉夫纵深推进了130 公里。第57集团军北面的第46集团军近卫步兵第10军也在贝尔格莱德东北40公里宽正面进抵多瑙河,其所属1 个师在铁托军队帮助下强渡了该河并建立登陆场。这使贝尔格莱德及其以南摩拉瓦河河谷的大量德军陷入被包夹的可能。

10月13日夜,红军近卫机械化第4军的坦克搭载着铁托战士,前灯大开发起冲击,于14 日清晨进抵贝尔格莱德南郊。但苏联人并没有急于夺取南斯拉夫首都,而是先着手歼灭其周边的德军。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空军第17 集团

在南斯拉夫山区清缴铁托游击队的党卫军“欧根亲王”师,一队士兵正在过独木桥军极为活跃,前后共出动飞机4678 架次。10 月14 日,贝尔格莱德守军指挥官施奈肯伯格步兵上将被一架低空俯冲的苏联飞机打死。经过数日激战,红军在帕兰卡以西与铁托的第1集团军级集群会合。更大的战果就要到手。10月17 日,苏军在斯梅代雷沃以西包围了两万余德军(第1 山地师、第117 歼击师、第92 摩托化团、“罗德斯”步兵团等)。夜里,德军得到了突围命令,拼命想冲杀出去,却遭到重大杀伤,死者甚多。其中包括第1 山地师长瓦尔特·斯特纳·冯·格拉本霍芬中将。他在10 月19 日(一说18 日[38])永远消失了,一般认为是被打死了。10月19日,苏军宣称击溃了被围德军,俘虏1万多人[39]

红军随即向贝尔格莱德发起强攻,投入兵力包括:近卫第4 机械化军,近卫第73、106 步兵师,第236 步兵师,3 个炮兵旅,16 个火炮、迫击炮、自行火炮团,1 个高炮师3 个高炮团。铁托也投入了无产者第1、12 军总计8 个师(第1、5、6、11、16、28、36师[40])。

经过短促而激烈的巷战,苏南两军于10月20日夺取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宣称打死德军15000人,俘虏9000人[41]。第二天(21日),遭到两次包围的德军第1 山地师残部数千人逃过萨瓦河[42]。在德国官方记录中,该师的相关资料很混乱。作战日记最初记载有12000 人突围,随后却被标注为“实际人数更少”。官方记录第1 山地师自9 月20 日到10 月31 日共阵亡472 人(包括师长),失踪2957 人[43]。但也有资料称该师在贝尔格莱德战死、失踪了5000 人。在贝尔格莱德参战的其他德国部队如第117歼击师等,也损失了相当多兵力。

在南面,保加利亚第2 集团军在铁托第13 军、苏联近卫第1 筑垒地域配合下,以德国当年送给他们的四号坦克和三号强击火炮为先导,击退了德军“欧根亲王”师,逐渐逼近尼什和莱斯科瓦茨。10月14日,保军占领了尼什。德军交通线的重要一环被切断了。至此,德军失去了在塞尔维亚地区最重要的萨洛尼卡—贝尔格莱德交通线。

此后,魏克斯只有黑山、桑扎克至萨拉热窝这条通道可用。铁托早在10月18 日就建议苏联出动近卫第4 机械化军帮助南第3、5 军夺取萨拉热窝[44]。但苏联人对这个过于深远的目标没有兴趣,而热衷于从距离更近一些的地方下手。10 月21 日,另一个道路枢纽克拉列沃被苏军占领。保加利亚第1 集团军则夺取了斯科普列。至此,德国最后的铁路通道被切断。此后苏联人的关注点转向北边的匈牙利。10月30日起,苏联第57集团军主力转移到了多瑙河以北的彼得罗夫格勒,只在查查克—克拉列沃—克鲁舍瓦茨一线留下第68 军和近卫第1 筑垒地域。德国人利用这个好机会,于11 月2 日起集中兵力向克拉列沃至斯科普列发起凶猛反击,经过数日战斗确保了经过马其顿的通道。同一个11月2日,德军E集团军群已经从希腊撤退完毕,所辖35万大军涌入南斯拉夫境内,一部分兵力被用来支援匈牙利战场。11 月29 日,德第21 山地军也全部退出了阿尔巴尼亚。这样到1945 年初,南斯拉夫境内的德军反而增加到40万人(另有附庸军19万人)。

直到1944 年11 月27 日,苏联第68 军才在南第14 军配合下再度占领克拉列沃,可切断德军退路的时机早已失去。12 月25 日后,第68 军被调离南斯拉夫。最后留下的只有苏军维特鲁克将军指挥下一个航空集群(近卫第10 强击航空师和第236歼击航空师)的244架飞机。

苏联在南斯拉夫的地面战役结束了,而苏联与铁托的恩恩怨怨才刚刚开始。日后南斯拉夫曾提出一项数据,指责苏军在南斯拉夫作战期间,共犯下121起强奸案(含111起强奸杀人)和1204起抢劫与伤害案件。[45]这是关于苏联军队犯罪行为一份非常罕见的官方统计。对南斯拉夫人的抗议,斯大林不以为然,当着南斯拉夫人的面宣称,与苏联的巨大损失相比,这点“小事”简直不值一提。

与苏德战争动辄损失数十万人的众多战役相比,红军在南斯拉夫的损失并不是那么突出。所谓“贝尔格莱德”战役期间(9 月28 日—10 月20 日),红军死亡、失踪了4350 人,伤病14488 人。还损失了53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84门火炮迫击炮和66架飞机[46]。整个大战期间,苏联在南斯境内损失总数为29584 人,包括死亡、失踪7995 人(阵亡或因伤致死6307 人),伤病21589 人(负伤14617人)。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军队的损失情况不详。[47]

德军也付出了相当代价。附庸于德国的众多傀儡武装损失几何,恐怕无人知晓。但德军自己的损失还是大体有个谱。巴尔干战区因为只执行反游击战任务,损耗本来不大。可是1944 年9 月以来红军的大举进攻使巴尔干德军遭受了空前惨重的伤亡。举例说,党卫第7 山地师自9 月25 日至10 月25 日共战死451 人,失踪2025 人,该师在11 月12 日只剩下6150 人。在苏军地面攻打南斯拉夫的4 个月内,巴尔干战区仅仅德国陆军部队的作战损失就达32462人。其具体构成如下[48]

9月损失5057人(阵亡948人,负伤2592人,失踪1517人)

10月损失了9534人(阵亡1247人,负伤4939人,失踪3348人)

11月损失11744人(阵亡2102人,负伤7419人,失踪2223人)

12月损失6127人(阵亡1046人,负伤3475人,失踪1606人)

双方都付出重大伤亡的贝尔格莱德战役,究竟有什么意义?确实是个很值得怀疑的问题。苏联发动这次战役的主要军事动机是切断德国E集团军群的退路。但这一点并未做到。尽管红军和铁托夺取了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大部地区,迫使E集团军群无法沿摩拉瓦河谷撤退,只能通过山路退却。德国人因此遭遇了不少麻烦,但他们的通道毕竟没有被彻底切断,苏联人不仅放弃了夺取萨拉热窝的机会,还在切断最后通道后立刻撤走主力部队,给了德军反扑机会。这场虎头蛇尾的贝尔格莱德战役,非但没有达成军事目的,为此一度大量分兵攻打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反而大大削弱了德军在匈牙利所面临的压力。

如果说斯大林的动机是为了扩展势力范围,那么成果同样可疑。表面看,1944 年以来,苏联不仅帮助铁托夺取了南斯拉夫首都,留下2 个航空师助战,还提供了可武装12 个步兵师和1 个坦克旅的武器(包括65 辆坦克、3041 门火炮迫击炮、6394挺机枪[49]),使铁托有了可以和德国正规军正面较量的资本。可是苏联并没有在南斯拉夫保持重兵驻防,对手握重兵而且与西方早就有紧密联系的铁托并无绝对掌控力。这一点在几年后将暴露出来。

当斯大林与铁托暗潮汹涌之际,他和丘吉尔的关系反而有所改善。在德军完全退出希腊之前,英苏之间围绕地中海的未来而一度笼罩的阴影已经消散。10 月9 日下午,丘吉尔飞抵莫斯科。当晚10 时,斯大林、丘吉尔、莫洛托夫、艾登等人进行了会谈。丘吉尔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瓜分巴尔干的比例。罗马尼亚:苏联90%,其他国家10%;希腊:美英90%,苏联10%;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50%,其他国家50%;保加利亚:苏联75%,其他国家25%;据说斯大林在纸条上打钩同意[50]。美国人对此也大致知情[51]

虽然斯大林后来并未完全遵守上述约定,唯独对希腊的承诺倒是切实履行了。这对英国人来说意义重大。事实上,在德军撤退的同时,希腊正逐渐落入共产党武装之手。对此心急如焚的丘吉尔在斯大林的保证下放心动手了。10 月13 日,英军登陆雅典,随后开始进入其他被共产党占有的城市。英军和希腊共产党都没有向撤退的德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彼此之间却最终爆发了以英国以及反共的希腊民主国民军为一方(后来还有美国介入),共产党的希腊人民解放军为另一方的战争。希腊人民解放军最终败北,英国人拿到了那张纸条上的90%。

而在纸条上只有一半份额的匈牙利,斯大林又将如何行动呢?

【注释】

[1]《美国、英国和俄国:他们的冲突和合作》,第726页。

[2]《德国国防军统帅部》,第469页。

[3]《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插图。第791、797页;《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插图《利沃夫—桑多梅日》;《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美国陆军历史研究丛书),第32号插图。

[4]《德国武装部队与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一,第167页。

[5]《德国武装部队与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一,第218页。

[6]《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第633—635页。

[7]《方面军司令员笔记》,第289—290页;《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第636页。

[8]《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280页。

[9]《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48页。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292页。

[11]《德国武装部队与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二,第7页。

[12]《集团军战役》,第129页。

[13]《救火队 装甲师(1943—1945)》,第89页。

[14]《集团军战役》,第135页。

[15]《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48页。

[16]《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263页。

[17]《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728页。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302页。

[19]《苏联历史档案汇编》第23卷,第263页。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第304页。

[21]《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六,第90页。

[22]《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

[23]《德国国防军统帅部》,第470页。

[24]《德国武装部队和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二,第91页。

[25]《德国武装部队和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二,第91页。

[26]《德国武装部队和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十四,第219页。

[27]《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1051页。

[28]《斯大林年谱》,第647页。

[29]《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50页。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305页。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312页。

[32]《烈焰中的鹰》,第240页。

[33]《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六,第157页。

[34]《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374页。

[35]《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374页。

[36]《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472页。

[37]《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1051页。

[38]《希特勒的军团》,第334页。

[39]《苏军坦克兵》,第293页。

[40]《苏军坦克兵》,第292页。

[41]《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318页。

[42]《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377页。

[43]《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1053页。

[44]《什捷缅科大将回忆录》,第551—552页。

[45]《同斯大林的谈话》,第68页。

[46]《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50、263页。

[47]《苏联损失》,第227页。

[48]《德国陆军的武器与秘密武器1933—1945》卷二,第313页。

[49]《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771页。

[50]《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胜利与悲剧》,第258—260页。

[51]《美国、英国和俄国:他们的冲突和合作》,第7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