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方集团军群之夏
在1944 年夏季炎热的日子里,苏联军队连续扫荡了东线德军的两大重兵集团—中央集团军群和南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放过东线北部的老对手—北方集团军群。
在1941—1944 年初,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一直围困着列宁格勒。但在1944年1—3 月,苏军发动了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把北方集团军群驱逐到了如下位置(北—南):靠近波罗的海的纳尔瓦—普斯科夫—陶格夫匹尔斯(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依托这条650 公里[1]长的战线,北方集团军群构筑了坚固的“黑豹阵地”,阻断苏军夺回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通道。
此时的北方集团军群依然是德国武装部队在东线的庞大重兵集团之一。而且与其他重兵集团相比,北方集团军群的阵容还算是相当完整。按1944 年6 月1 日的统计,北方集团军群共有75 万实有兵力(确数751022 人,含695527名军人和55495 名辅助人员[2]),其中作战部队有376268 人。缺额非常小。其具体构成如下:
但在1944 年风云变幻的夏天,北方集团军群所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紧张。6月22日,北方集团军群南方的友军—中央集团军群,遭到了红军的毁灭性打击。这给北方集团军群带了双重压力(详见“东线”系列之《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首先,苏联人在包围中央集团军群的同时,深深地插入了中央、北方集团军群的接合部,有可能切断两个重兵集团的联系,进而把北方集团军群孤立在波罗的海沿岸。
其次,为了挽救中央集团军群的惨败,北方集团军群派去了大量援兵,包括第12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另外第122步兵师被调往芬兰战区)。第12装甲师原本是北方集团军群预备队,也是该集团军群唯一的装甲兵团。失去该装甲师后,北方集团军群只剩下第502重型坦克营这么一支坦克部队。该营在7月初有52 辆“虎”式坦克[3](其中41 辆在7 月1 日处于可投入战斗状态)。集团军群编成内另有206 辆强击火炮可投入战斗[4]。不过北方集团军群的总兵力并没有显著变弱。连同在波罗的海地区组建的仆从军在内,北方集团军群至7月4 日总兵力超过96 万人(确数为965543 人)[5]。但德军各师和独立战斗部队合计只有342742人,其中有110248名值班战斗步兵。
为北方集团军群提供空中掩护的依然是第1航空队。5月底,该航空队原有415 架作战飞机,但到了6 月26 日只剩下137 架战备飞机。另外,第1 航空队还拥有2个高射炮师的大量高射炮。
德国第1航空队实力变化(战备状态飞机)[6]
北部战区苏联4个方面军实力(6月底至7月初) [7]
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359500人
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391200人
波罗的海第3方面军:258400人
列宁格勒方面军:约20万
1944 年7 月,与北方集团军群对抗的苏军有4 个方面军,加在一起总兵力约120 万。编成为:75 个步兵师(每师4500~5000 人)、5 个筑垒地域、1 个坦克军、4个空军集团军。苏德两军沿着三个主要方向对峙:纳尔瓦、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陶格夫匹尔斯—波洛茨克。其基本态势如下(由北向南):[8]
纳尔瓦地区:
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第2突击集团军,第8集团军)
德军:“纳尔瓦” 集群
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方向:
苏军:波罗的海第3方面军(第42、67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54集团军)
德军:第18集团军
陶格夫匹尔斯—波洛茨克方向:
苏军: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近卫第10集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22集团军)
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第4突击集团军,近卫第6集团军)
德军:第16集团军
上述三个方向中,北方集团军群最南翼(第16 集团军战区)所在的陶格夫匹尔斯—波洛茨克地区首先燃起战火。这个地段正处于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所以早在白俄罗斯战役时,第16 集团军右翼就遭到了苏联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的猛烈进攻。
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林德曼陷入惊慌失措,惊呼“我们就要完蛋!”他请求希特勒允许放弃南翼。当时的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支持林德曼,也建议撤出爱沙尼亚,在里加地区组建新防线。希特勒对此断然拒绝。他不仅命令林德曼保住接合部所在的波洛茨克,甚至要求实施反击来支援中央集团军群[9]。
林德曼对这道命令全然没有热情,他的部下也一样。林德曼部署在波洛茨克的部队主要为第1 军,可用兵力有5 个师:第81、24、87、205、389 步兵师。但除了一些强击火炮,第1 军几乎没有其他装甲兵力。而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是苏联第4 突击集团军和第6 近卫集团军的强大兵力。这两个集团军正由南北两面夹攻波洛茨克。位于德国第1 军南面的友军—中央集团军群第3 装甲集团军,此时已被苏军击退,根本帮不上什么忙。
烈日当空,波洛茨克的战斗更是如火如荼,城市像火炬般熊熊燃烧。7 月2日,德军各部队均陷入恶战,第24步兵师在强击火炮配合下的反击也以失败告终。当天12 时55 分,第1 军报告:“攻击命令无法执行。这简直是自杀。”林德曼丧失了战意,甚至没有与陆军总部商量就在13时15分下令暂缓反击。几个小时后他命令放弃波洛茨克。
希特勒对林德曼的抗命大为震惊,但也拿不出什么办法,只能在午夜时分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既成事实。但林德曼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职务也干到了头。希特勒于7月3日下令撤了他的职,将原“纳尔瓦”集群司令弗里斯纳将军升任为北方集团军群的新指挥官。[10]可是希特勒似乎也对坚守波罗的海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在7 月9 日的军事会议上,他咨询了德国海军总司令邓尼茨。邓尼茨回复说波罗的海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不仅德国军事工业所急需的瑞典矿石要通过此海域运输,德国新型潜艇部队也在此处训练。[11]虽然邓尼茨没有说得那么明白,但波罗的海并不仅仅为潜艇训练基地提供了庇护,残存的德国重型舰艇大都也躲在这里(编成为蒂勒海军中将的第2 战斗群)。这片海域的出海口为德军所控制,大段沿岸(包括挪威与丹麦)也处于德军占领下,对德国而言近乎“内海”,可以躲避盘踞在“外海”的优势美英海空力量的打击。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海上交通更不仅限于瑞典航线,也同样是德国陆军的重要补给通道。
德国海军及海上交通线在波罗的海最大的威胁来自苏联海军。不过由于波罗的海沿岸大都掌握在德军手中,还埋下直插海底的特制反潜钢网,有效阻止了苏联潜艇的活动。这样直到1944 年秋,波罗的海对德国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安全的海域。可一旦德国陆军守不住波罗的海沿岸,把苏联舰队和潜艇放进来,形势就可能发生根本性恶化。
邓尼茨的观点据说对希特勒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以至于后来陆军决策层人物都埋怨他。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决定波罗的海沿岸必须守下去。接受这个棘手任务的北方集团军群新司令弗里斯纳上任伊始就急着向希特勒露一手,证明自己比林德曼更有本事。他于7月5日发布命令,要求继续坚守阵地,同时还重申南翼应该向中央集团军群靠拢—这是林德曼所没有做到的。但战争主动权已完全落入苏联人手中,由不得弗里斯纳做主。战火迅速从南向北蔓延。7月10日,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也向第16集团军左翼掩杀过来,主要打击落在德国第10 军和党卫第6 军身上。苏军在短短一周时间就推进了90公里,突入拉脱维亚,并于7 月27 日夺取了陶格夫匹尔斯。德国第16 集团军遭到苏联两个方面军的重击,损失惨重。至7 月18 日,第16 集团军所属14 个师中,只有2个还保有完整战斗力。
熊熊战火继续向北,终于烧到了北方集团军群中部战线(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方向,德第18集团军战区):7月17日,波罗的海第3方面军向德第18集团军发动攻势。主攻目标是德国第50 军和第38 军。北方的4 个苏联方面军中,波罗的海第3 方面军实力较强。其作战部队人数超过17 万人(确数为171100 人),拥有76 毫米或更大口径火炮迫击炮4119 门,189 辆坦克,591 门火箭炮,313门高射炮。[12]
7 月19 日,波罗的海第3 方面军也突入了拉脱维亚。在其凌厉攻势下,德军“黑豹”防线的重要据点一个接一个丢失:7月21日,苏第67集团军在第1突击集团军帮助下,从德国第38军手中夺取了奥斯特罗夫,在德第16、18集团军之间撕开了一个口子。7月23日,红军第42集团军又占领了普斯科夫。至此,德军的“黑豹”防线基本瓦解。但红军也耗尽了势头。此后形势一度趋于平稳。
7月18日,北方集团军群战力如下:[13]
第16 集团军:2 个(第61、225 步兵) 师有完全战斗力;7 个师受创;4 个师有部分战斗力;第23步兵师丧失战斗力
第18 集团军:5 个师有完全战斗力(第30、32、121、126 步兵师,第12 空军野战师);2 个师受创(第218 步兵师,第21 空军野战师);1 个师有部分战斗力(第93 步兵师);第83步兵师丧失战斗力
继林德曼之后,希特勒对弗里斯纳的指望也落空了,于是再度决定走马换将。7月23日,弗里斯纳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对调职务,不久后就亲历了德军在罗马尼亚的覆灭(参见“东线”系列之《东线:大崩溃》)。北方集团军群新司令舍尔纳的处境也不值得乐观。“黑豹防线”的崩溃已成定局,与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也被切断。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北方集团军群没有像中央集团军群那样遭到大规模围歼。但遭受的损失也不轻微。到7 月24 日,舍尔纳所接管的30 个师中,有3 个丧失战斗力;14 个师被重创;保有部分战斗力的师只有6 个;完整战斗力师7 个。自6 月22 日以来,北方集团军群伤亡人数接近5万(确数为49498人)。其具体情况如下:[14]
第16集团军死伤失踪33020人
第18集团军死伤失踪12158人
“纳尔瓦” 战役集群死伤失踪4320人
7月24日当天,北方集团军群实力状况如下:[15]
丧失战斗力:第23步兵师,第15、19党卫军师
重创:第24、32、81、83、87、93、121、132、205、218、215、290、329 步兵师,第281警卫师
保有部分战斗力:第126、225、263、389 步兵师,第20 党卫军师,第21 空军野战师
保有完全战斗力:第11、21、30、58、61、227步兵师,第12空军野战师
迄今为止,只有北方集团军群最北端的纳尔瓦还算比较平静。1944 年2 月,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强渡纳瓦河进入右岸。虽然在德军的猛烈反击下,苏联人当时未能占领纳尔瓦市,却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登陆场,对盘踞纳尔瓦的德军形成迂回包围之势。北方集团军群理所当然地把这个登陆场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以最快速度集中起5 个步兵师和2 个装甲步兵旅,组建了拥兵16 万人的“纳尔瓦”战役集群。德军的企图简单明了:阻止苏联人渡过纳尔瓦河突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德国人下了大本钱,不惜动用大量人力和物力,就地构筑起坚固的多层地带防御,配备有完善的堑壕和交通壕体系、大量土木发射点,某些地方还修筑了更坚固的永备发射点。
但纳尔瓦的平静快到头了。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戈沃罗夫大将决心动用下辖的突击第2 集团军、第8 集团军、空军第13 集团军夺取此地。参战的还有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司令B. 特里布茨海军上将)部分兵力。其中包括强击航空兵第9 师、2 个强击航空兵团以及海岸炮兵。红军的具体战役计划是:突击第2 集团军由北面渡过纳尔瓦河;第8 集团军则从南面的登陆场发起进攻。两路苏军将绕到纳尔瓦市德军后方,将其围歼。
7月24日进攻开始。苏联人按照惯例实施了凶猛的炮击和空中打击。随后,苏联第8 集团军首先实施突击,向西北方向攻击前进。苏军的主要攻击集中在德军第11 步兵师和党卫军第20 师。两军在德军侧后据点奥韦雷附近爆发了持续12 小时的激战。由于德军抵抗顽强,苏军未能取得预期进展。北面的苏联突击第2 集团军决心不再等待第8 集团军,于7 月25 日晨起转入进攻。北方集团军群意识到纳尔瓦守军的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命令其撤退。7 月26日22时30分,德军“诺尔兰德”师与“尼德尔兰”师放弃了纳尔瓦市。红军随后又向西推进了20 公里,最终被占据新防线的德军所阻止。总的来说,这次战役虽然给予德国党卫第3 装甲军一定杀伤,但成果并不显著。利用北方集团军群北翼遭受攻击的机会,8 月10 日,波罗的海第3 方面军再度进攻。战至8月25日,苏联第67集团军占领塔尔图。
在苏军一系列打击下,北方集团军群抛弃“黑豹”阵地全线后撤,逐渐被挤压到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狭长地带内(爱沙尼亚等地区)。7 月底,苏军一举突入里加湾,取水于波罗的海。这不仅意味着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也标志着北方集团军群的几十万大军全部被孤立在波罗的海沿岸!对希特勒而言,这是不可承受之惨重。他决心下血本挽回危局,遂倾其所有集中庞大装甲部队(5 个装甲师,1 个装甲步兵师,2 个坦克旅),由中央集团军群第3 装甲集团军指挥,在德国海军重型舰艇编队配合下发动强大反击。经过一番装甲恶战,终于在8 月下旬于里加湾地区打通了一条走廊,恢复了两大集团军群的联系(详见“东线”系列之《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
9 月初,波罗的海地区的战线暂时趋于稳定,但北方集团军群的厄运并没有因此到头。苏联人正策划着下一个更大规模的打击。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战史,将其称为1944年的第八次打击。
二、1944年秋季的东线概况
1944年 苏联对德作战军(不含海军)兵力变化(月平均兵力)
作为本系列丛书主旨的东线战场,其具体战况在此前各卷都有详细介绍。但对东线1944 年夏秋形势,还是有必要作一些简略回顾和说明。虽然希特勒相信东线战场的辽阔足够应付苏联人的进攻,但1944 年夏季红军的前进速度之快却令人震惊!6月22日开始的白俄罗斯战役进行到8月底,红军已经推进了550~600 公里!苏联坦克一路开到了华沙城下,甚至在东普鲁士地区突入了德国本土。同时,德国人还丢失了罗马尼亚的油田,向苏联人让出了通向东南欧的通道。更不用说此时第二战场已经开辟,德国陷入货真价实的两面夹击。危急之下,1944 年8 月下旬,日本再次建议苏德议和,但希特勒和古德里安却认为,德国尚有王牌,撑过几个月就可以度过危机[16]。
9 月,苏联用于对德作战的军队总数高达660 万~670 万人[17],其中部署在“东线”的陆军部队有500 多万。与每次进攻前都要周密计划,更依赖空中优势且行动缓慢、兵力平均分配的美军不同,苏联军队更强调进攻的突然性、优势兵力的集中、前进速度以及连续进攻,否则就无法抓住并围歼撤退中的德国重兵集团。苏联空军虽然在飞机数量上对德军占有优势(当然没有美国人优势那么大),却缺乏重型轰炸机,更多的还是战术性质的强击机。苏联步兵师人数很少,6000~7000 人都能算满员,很多师还达不到这个数,只有3000~5000 人。这年秋季,一个苏联步兵连往往只有30~40 人,装备6 挺机枪;很多步兵营又只有2 个这样的步兵连。师属火力也不强。不过苏军拥有的师团总数却非常多,并尽力将重炮集中在高级指挥部门的直接管辖下,这样就能在突破地段形成最大火力优势。更重要的是,苏联拥有一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且对大规模围歼战已具有丰富经验的坦克军团。
乘火车抵达前线的一队德军预备队
德国的军队主力依然被用于对付红军。1944年9月1日,德国东线野战陆军拥有202.2 万人和1605 辆坦克(仅统计主力型号,不包括强击火炮等等),是同期西线德军兵力的4 倍左右。夏秋季战役中,东线蒙受的损失更为惨重,大约是西线的3 倍[18]。为了弥补这些损失,希特勒在9 月向东线送去了58000名陆军补充兵,10月又送去91000人。但这点数量相对于巨大的损失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到10月1 日,东线野战陆军减少到苏德战争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准:183.3 万人[19]。其中1790138 人隶属于4 个集团军群。另有15万苏联辅助人员。还可以加上约32万人的匈牙利军队[20]。
1944年10月东部战线,撤退中德军的一个通讯分队
扛着长柄反坦克火箭弹的德国步兵
1944年10月1日 东线陆军兵力分布[21]
1944年9月 东西两线德国陆军兵力对比
③《装甲部队2》,第202、230页。
1944年秋季东部战线,在一个小镇休整的德军“黑豹”坦克与“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训练使用长柄反坦克火箭弹的德国“国民突击队”队员
除了正规军外,为了准备即将在德国本土展开的决战,在1944 年10 月18日,希特勒又公开号召建立民兵性质的“国民突击队”(请不要将其与同时期德国陆军的“国民步兵师”混为一谈),为此将由纳粹党地方组织动员“所有能拿起武器的16~60 岁男子”。为了增强“国民突击队”的战斗力,还吸纳了很多退伍军官。此后,在东线和西线(主要是德国本土地带)都组建了大量“国民突击队”营,每营400 人左右,配备包括长柄反坦克火箭弹在内的一些轻型武器。“国民突击队”队员没有统一的正式军服,很多人只是在便装上佩戴某些标志,训练也很差。理论上“国民突击队”属于地方防卫部队,但很多时候也会被分配给陆军执行前线任务。
希特勒在重建东线的同时,也要继续应对红军的攻势。德军蒙受夏季惨败后,苏联人仍在南部和北部地区继续维持进攻。尤其是在北方集团军群所处的波罗的海地区。
三、北方集团军群之秋
1. 基本态势
到1944 年9 月中旬,德军在东线北部(即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形势仍极为危险。这条战线(长940 公里)的中央地带沿着里加湾由北向南弯曲,在此大致分成两段:北段,是被挤压在爱沙尼亚沿岸狭长地区的北方集团军群;西南段,是扼守库尔兰半岛到东普鲁士边境地带的中央集团军群第3 装甲集团军。两个重兵集团之间唯一的地面联系,依然是通过8 月份反击战所形成的里加湾走廊。为了强化这一战区的整体协调,第3 装甲集团军战区在9 月21日被划入北方集团军群序列。此前后具体态势(北向南)如下:
波罗的海沿岸战区地理态势(1944年9月中旬)
北方集团军群防线概况:[22]
纳尔瓦集群:芬兰湾—纳尔瓦地峡—楚德湖北岸。当面对手依然是列宁格勒方面军左翼集团。该方面军的防线延伸到了楚德湖以西—沃尔茨湖以东的塔尔图突出部,从这里威胁纳尔瓦集群的南翼。
第18 集团军(指挥官伯格步兵上将):里加湾以东的瓦尔加防线。对手是波罗的海第3方面军。
第16 集团军(指挥官希尔佩特大将):里加湾以南,包斯卡—多贝莱(里加湾走廊)。
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防线(9月21日起划归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为劳斯大将) 概况:
多贝莱—拉塞尼艾—涅曼河。
第16 集团军和第3 装甲集团军主要对手为波罗的海第2、1 方面军。两个方面军对连接北方、中央集团军群的里加湾走廊构成威胁。
希特勒还是坚持死守波罗的海。除了前述邓尼茨提出的理由,即保护海上交通线和海军训练基地外,他还要考虑一个更可怕的危险—万一苏联人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就可能由东北面攻打当时还是德国本土以及军事精神象征的东普鲁士。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的想法与希特勒有些不同。舍尔纳觉得没必要继续死守北部的爱沙尼亚地区,因为这条战线太长。为了缩短战线增强防御密度,就应该退守到与东普鲁士距离更近的里加湾阵地。但这意味着放弃希特勒与邓尼茨阻止苏联海军突入波罗的海的战略图谋。于是舍尔纳干脆瞒着希特勒自行其是,偷偷地竭力强化第16集团军以里加为中心的内层防线,以随时接应第18集团军等部队撤出爱沙尼亚。
视察前线的舍尔纳
根据这个思路,舍尔纳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德军漫长的一线阵地。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则都呈环形构筑在里加外围,分别命名为“采西斯”和“锡古尔达”阵地。波罗的海地区到处密布着河、湖和森林沼泽地,结合里加外围阵地那一层层的土木工事,可谓易守难攻。
但对希特勒保护海上交通线和海军基地的指示,舍尔纳也不能全然不顾。尤其是9 月份芬兰倒戈,苏联已有可能利用芬兰基地突入波罗的海中部。为此舍尔纳根据希特勒的指示,派出第23 步兵师防守里加湾附近的岛屿(蒙海峡群岛)。按舍尔纳的算盘,守住这些岛屿还可以保护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集团与里加之间的航道联系,这对他的爱沙尼亚撤退计划也是有大有帮助的。
舍尔纳用以完成上述任务的兵力依然很强大,尽管此前的战役令他损失不小。按照德国方面的统计资料,8 月份北方集团群死亡、受伤、失踪总计70566 人(含1960 名军官),而得到的补充只有41839 人。当然公平地说,舍尔纳得到的新兵虽然不足以弥补全部缺额,但比起同期东线其他被围歼过的重兵集团残部,北方集团军群总算能维持部队的大体编制,令舍尔纳手下的阵容保持完整。截至1944 年8 月底9 月初,北方集团军群沿着700 公里长战线(不含第3装甲集团军)展开了36个师又2个旅(1个装甲师、32个步兵师和装甲步兵师、3个警卫师、2个坦克旅),共有61万人(确数为614412人,包括571579名军人和42833名辅助人员。9月1日数据)。
北方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原本只剩下第502 重型坦克营(另有一些强击火炮单位)。值得庆幸的是,8月份打通“里加湾走廊”的战役后,舍尔纳又得到了前来救援的“施特拉赫维茨”装甲集群,于是增加了第14 装甲师(74 辆“黑豹”、29辆四号、5辆三号、19辆强击炮)和2个坦克旅。其装甲力量随之增加为262 辆处于战备状态的坦克和299 门强击火炮。除了北方集团军群的地面部队以外,配合其作战的德国空军第1 航空队另有约48000 人,9 月5 日拥有321架可用飞机[23],虽然实力比夏季增加了一倍多,却依然是一支很弱的航空力量。航空队编成内还有大量高炮部队,可以为陆军提供强大火力支援。
德国第1航空队实力变化(战备状态飞机)[24]
上述部队超过60 万人,拥有561 辆战备战车和321 架战备作战飞机(均不包括在修装备)。但这并非波罗的海德军的全部。另外还应该加上第3 装甲集团军。这也是一个大型重兵集团,9月中旬有14个师级单位和1个旅。其装甲部队尤其强大,拥有4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1个坦克旅,以及新组建不久的第510 重型坦克营(配属给第40 装甲军。9 月中旬拥有38 辆“虎”式坦克)。
连同劳斯将军的第3 装甲集团军在内,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军总兵力超过70 多万人。装甲部队拥有1200 多辆战车(包括65 辆“虎”式坦克),编成为:5个装甲师(489辆战车)、2个装甲步兵师(约100辆战车)、3个坦克旅(约120辆战车)、2 个重型坦克营(65 辆战车),以及一些强击火炮部队。大部分装甲部队都集中在里加湾走廊地带。
1944年9月16日 第3装甲集团军序列[25]
第39 装甲军:“大日耳曼” 师(53 辆战车),第12、7、4 装甲师(分别90、77、113辆战车)
第40装甲军:第5装甲师(82辆战车),第201警卫师、第551国民步兵师
党卫第12军:第18坦克旅,第548步兵师
第9军:第252、69步兵师,H军级集群
直属:第390、391警卫师、第212国民步兵师
注:各装甲师战车数为9月1日统计
可是苏联人集中了更为庞大的兵力。在舍尔纳和劳斯当面展开的4 个苏联方面军再加上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有近155万人(确数为1546400人,含90万人的作战部队)。装备有17480 门火炮和迫击炮、3080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 架作战飞机。编成为14 个集团军、1 个坦克集团军、4 个空军集团军。所辖作战兵团包括:135个步兵师;6个筑垒地域;6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11个坦克旅[26]。
总数虽然看起来相当庞大,但苏军的步兵员额谈不上特别充足。预定参战的红军步兵师平均每个只有4000~4500 人,大概相当于同期德军实际员额60~70 个师的水准。而他们所要对付的德国步兵师是43 个。红军的装备优势要显著得多,他们的战车比德军要多一倍以上,空中优势更是压倒性的。
红军具体实力如下(9月14日状态):
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 左翼集团:第2突击集团军,第8集团军,第13空军集团军。16个步兵师,3个筑垒地域。195000人。
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大将):35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2个独立坦克旅,2个筑垒地域。345500人。
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33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3个独立坦克旅,1个筑垒地域。339400人。
波罗的海沿岸第1 方面军(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51 个步兵师,4个坦克军,1 个机械化军,6 个独立坦克旅。621000人。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作战上隶属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45500人。
斯大林
8 月29 日,苏联统帅部向三个波罗的海方面军下达了基本任务:击败德军,将其切断在波罗的海沿岸并分割歼灭。在此基础上全部夺回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红军将以3 个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组成主要集团,以向心突击歼灭集中在里加地区的德军第16、18 集团军。给列宁格勒方面军的作战命令于9 月2日另外下达,规定方面军所辖的陆军部队应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消灭爱沙尼亚境内的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
为了协调此次进攻,斯大林按惯例派出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由他来协调这三个波罗的海沿岸各方面军的行动。波罗的海三国在二战前本非苏联领土,乃是苏德战争前仓促吞并下来的。现在苏联人要重返此地,为了强化自身的“解放者”色彩,还专门成立了一些“地方种族” 部队,包括:爱沙尼亚步兵第8 军、拉脱维亚步兵第130 军、立陶宛步兵第16师。
2. 里加之战
1944 年9 月14 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2、1 方面军开始进攻。德第18集团军报告称,自9月14日这天以来,他们遭受了苏军70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军的猛攻。由于损失太大,第18 集团军所属的18 个师中有10 个战斗力已缩水到战斗群水准[27]。在北翼和中部阵地,德军阵地也在红军压迫下大幅度动摇。9月15日,舍尔纳向古德里安报告称他所面临的处境极为不利,其里加防线有被突破的危险。他因此请求执行向东普鲁士撤退的“翠菊”计划[28]。9 月16 日,“纳尔瓦”集群奉命后撤,一部分向西退向塔林港和皮亚尔努港。第18集团军也放弃瓦尔加防线,与“纳尔瓦”集群另一部分兵力一道南下退往里加方向,先是撤到“采西斯”阵地,随后退向“锡古尔达”环形阵地。此处阵地距里加只有25~60公里。利用德军的后撤,9月17日,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转入进攻。此后其第8 集团军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下,于9 月22 日夺取了塔林。第二天,第2 突击集团军占领了另一个港口派尔努。德军由此仓促上船撤退时遭受了相当损失。至9 月26 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已经占据爱沙尼亚大部。德国海军因此丧失了芬兰湾沿岸的海军基地。不过撤退前他们已经把这些基地破坏到了无法使用的程度,这一举措对后来的战况有重大意义。
更大的威胁发生在里加湾以南—包斯卡地区(里加湾走廊东段)。德军在这一线的布防兵力属于第16 集团军第1 军,拥有6 个师(第389、225、58、215、205 步兵师)。9 月14 日,他们遭到了波罗的海第1 方面军第43 集团军和第4 突击集团军的猛攻。苏联空军第3 集团军为这次进攻提供了强有力的空中掩护。在强大炮火和空袭下,德军的抵抗软弱无力。德国第16 集团军参谋长向北方集团军群报告称:“到处都有敌人的坦克,敌人炮火很猛,一直打到我方炮兵阵地。敌人把大量强击机投入战斗,直捣各师指挥所。”原本德军还能依靠梅梅莱河和利耶卢佩河的天然屏障,可由于上游筑起拦河坝导致下游水位下降,几乎没有给苏联坦克和步兵造成太大麻烦。德军第502 重坦克营(9月14日这天有27辆“虎”式坦克)投入里加前线战斗,却无法阻止红军前进,当天就有6 辆虎式坦克被彻底摧毁。战斗开始短短一个半小时后,德军主防线被突破。第一天进攻,红军已打开一个25 公里宽14 公里深的缺口。9 月14—18 日,德国第1 军伤亡超过3000 余人(战死511 人,失踪432 人,另有2000 多人负伤)[29]。
波罗的海第1 方面军的企图很明显:通过包斯卡地段切断里加湾走廊。苏联人一旦得手,北方集团军群60 万大军将再度被孤立!为了阻止红军,德国第3装甲集团军开始实施“凯撒”行动,为此投入了装甲重兵:包括第39装甲军的第4、7装甲师,以及第5、12装甲师部分兵力和“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25辆四号、87 辆“黑豹”和“虎”、16 辆强击火炮)。9 月16 日,上述德军部队将32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投入战斗[30],从侧翼猛烈打击苏军近卫第5 坦克集团军和集中在后方的第51集团军。为了接应第39装甲军,北方集团军群也从“纳尔瓦” 集群抽调出党卫第3装甲军的部队,并集中6个师兵力还击苏联第43集团军。
一时间,指向里加的红军遭到德军数百辆坦克、强击火炮和大量步兵师的包抄和堵截。但苏联人依然顽强地向前推进。舍尔纳吃不住了,于9 月17 日警告古德里安:“现在生死攸关,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们士兵的勇敢上。”但古德里安的“凯撒”行动也没有取得预期战果,被迫于9月18日停止。9月19日,苏联第43集团军克服德军反击,逼近里加。
德军当然不肯认输。为了保住里加以南的屏障巴尔多内,北方集团军群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第14 装甲师。第14 装甲师自9 月15 日以来不断发起反击,却未能成功,自身反而陷入可能被包围的危险。9 月20 日,苏军向第14 装甲师发动猛烈反击,令其自顾不暇。9月22日,苏联第43集团军夺取了巴尔多内。一时间,里加似乎唾手可得。
对德军而言值得庆幸的是,由北部退下来的大量部队正陆续进入里加地区。原本部署在芬兰湾沿岸的党卫军“诺尔兰德”师经过4 天长达400 公里的强行军,终于在9月22日抵达里加以南,于千钧一发之际阻止了崩盘。遭受重创的德第14装甲师乘机于9月24日后撤进行休整。与此同时,掩护苏联第43集团军左翼的第6 近卫集团军,也被德第39 装甲军的反击突入了6 公里纵深。德军以几个装甲师构成的钳子卡住了苏军进攻部队的脖子。9 月25 日,波罗的海第1 方面军的攻势被德军第16 集团军遏制,其一部先头部队被切断退路并歼灭。
第2 波罗的海方面军推进也不顺利。直到9 月22 日才击败了当面的德第10 军,却未能及时投入预备队扩大战果。结果仅仅推进了18 公里。9 月27日,波罗的海第2、3 方面军陆续停止进攻。同一个9 月27 日的早晨,德军占据了环绕里加的“锡古尔达”阵地[31]。至此,北方集团军群放弃了几乎整个北翼,战线长度缩短了近300公里。其防御密度大为增强。
3. 转向梅梅尔与岛屿争夺战
对苏联人来说,形势变得有些不妙。首先,德军已经成功地从爱沙尼亚撤退到了里加和库尔兰地区,原定由在里加截断德军退路的方案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德军以里加为中心构成了强大的高密度防御阵地,且得到第3 装甲集团军装甲重兵军团自南部的强力支援,继续进攻这个硬核桃对红军而言除了增加伤亡外,也很难取得战果。苏联人在反复思考后,逐渐形成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新思路:现在进攻里加既无法截断德军,其作战本身也极为困难,那就干脆把突破点大幅度南移,指向东普鲁士边境附近。新方案的另一个有利因素在于,此前德第3 装甲集团军把主力部队用以北上救援里加,其自身的南翼阵地必然空虚,那就正好乘虚而入。苏联人经过详细论证,认定处于东普鲁士边境,同时又是第3 装甲集团军南翼所在的海滨城市梅梅尔,无疑是新攻势的最佳目标选择。
有鉴于此,还在第一轮进攻尚未结束的9月24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就作出了将主攻方向由里加转向梅梅尔的大胆决定。苏军的作战计划是,以最快速度突入梅梅尔这个薄弱地段,再以最快速度切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之所以一定要快,原因在于如果让德国人意识到苏联人改变了目标,就可能强化梅梅尔的防御,那仗又不好打了。
这一决定非同小可。因为这意味着巴格拉米扬大将麾下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 方面军的几十万大军—准确说是50 万人,拥有1300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编成为三个集团军、一个坦克集团军和大量独立部队,总计50 个步兵师,15 个坦克旅,93 个炮兵团—也必须相应地从里加方向转移到梅梅尔方向。为此,上述几十万大军必须在短短的6 天时间内行军120~140 公里进入新阵地,然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一次新的大规模攻势的全部准备工作。另外,巴格拉米扬南部友邻的白俄罗斯第3 方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右翼的第39集团军(司令柳德尼科夫中将),也将参与攻击梅梅尔方向。
梅梅尔作战的总协调人,依然由华西列夫斯基担当。为了使之集中精力,斯大林不再要求他负责里加及其以北的作战。为此,苏联统帅部同一天也调整了北段红军的指挥关系。由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戈沃罗夫元帅统一协调三个方面军的行动: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 方面军。其中,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 方面军将继续进攻里加;而列宁格勒方面军则将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夺取蒙海峡群岛。夺取该群岛不仅可令红海军获得更大活动空间,也可切断舍尔纳的海上交通线。
不过就在苏联人采取行动前,德军在波罗的海的交通形势已经开始恶化。1944 年9 月26 日,瑞典宣布停止向德国提供矿石。邓尼茨认为这是苏联潜艇再度进入波罗的海的结果。但另据记载,德国人是在10月10日于波罗的海发现了一艘苏联潜艇。这是近2年来首次[32]。
如上所述,红军的新进攻计划,实际上包括三个方向:南部,是华西列夫斯基负责的新主攻方向—梅梅尔;中部和北部,是戈沃罗夫负责攻击的里加和蒙海峡群岛。
蒙海峡群岛本是一个次要方向,却最早采取行动。但德国人在此地已有提前防备。9 月9 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将大量部队送到主岛萨列马岛(厄塞尔岛)上设防。包括:第23 步兵师,第202 强击火炮旅,第1006 岸炮团司令部,第289、810 炮兵营,第530 海军炮营,第239 海军高炮营。由第54 战斗航空联队第3大队掩护。恰逢芬兰反水,9月14日,德国第23步兵师还曾派部队坐船去找附近岛屿上的芬兰人麻烦,结果挨了一顿痛打(参见《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两周后,戈沃罗夫麾下的红军向蒙海峡群岛下手了。
戈沃罗夫的思路是,首先夺取较近且较小的岛屿,然后再进攻主岛萨列马岛。为此将动用:第8 集团军第109 步兵军、爱沙尼亚第8 步兵军、第260 海军陆战队旅。由第13空军集团军的2个强击航空师支援。波罗的海舰队派出92艘快艇和40艘单桅帆船运送上述部队。
9 月27 日,苏军几乎未经战斗就占领了沃尔姆西岛(位于萨列马岛东北方,德军于25 日放弃该岛),获得了攻击其他岛屿的跳板。9 月29 日,1150 名苏军又在穆胡岛(紧靠在萨列马岛以东)登陆,第二天苏联鱼雷艇把第249 步兵师的5600 人送上岸。接着,红军开始进攻萨列马岛以北的希乌马岛。德军第23轻步兵团防守于此,但他们挡不住红军的猛攻,于10月3日弃岛而逃。
现在,德军只剩下萨列马岛。显然苏联人很快就将攻击该岛。10月1日,德军又向萨列马岛投入第218 步兵师一部(师司令部、第323 步兵团第1 营、第386 步兵团第1 营)。稍后又投入了剩下的步兵营,以及第218 炮兵团、第218通信营和第218工兵营。此外,还调来了第531、532海军炮营。[33]
10 月5 日,红军开始攻击萨列马岛。爱沙尼亚第8 步兵军由穆胡岛出击,夺取了连接着萨列马岛的奥里萨雷海堤。另一支苏军突入萨列马岛北部。德军随即放弃萨列马岛主岛,南下到瑟尔韦半岛。10 月10 日拂晓,苏军逼近瑟尔韦半岛,随即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而停滞不前。德军不仅向岛上增派了第12空军野战师一部,还出动了蒂勒海军中将的海军第2战斗群的重型军舰,包括“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欧根亲王”和“舍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Z-28”、“Z-35”号驱逐舰,以及9艘鱼雷艇。这些战舰安装的最大280毫米口径的各种重炮在一天内就发射了1100 发炮弹,给予红军严重杀伤。比较之下,苏联海军虽然在波罗的海拥有大型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却借口水雷威胁以及附近的海军基地无法使用,几乎没有给陆军提供任何火力支援。事实上,即使在1944—1945年,苏联海军在波罗的海除了出动潜艇和飞机,其重型舰艇依然避而不战。而德国海军的积极行动,则保证了德国在这一海域的运输并给予陆军有力的炮火支援。可以说,波罗的海的制海权相当程度依然为德国所掌握。
1944年6月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含拉多加湖区舰队) 实力:[34]
战列舰:1艘
巡洋舰:2艘
驱逐领舰:2艘
舰队驱逐舰:11艘
鱼雷艇:53艘
潜艇:21艘
其他:478艘
作战飞机:583架
正是在德国海军战舰重炮的强力支持下,德军在瑟尔韦半岛得以坚持很长时间。萨列马岛几乎被两军的鲜血所吞没,却成了德国官方大肆宣传吹嘘的对象。可是岛上的德国士兵却痛苦难熬。一些人互相抽签,抽中的人将被其他人开枪打伤,然后就可以冒充战伤乘船撤离。11月中旬,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亲自到萨列马岛视察,得知守军已经难以维持。11月下旬,萨列马岛上的德军开始由海路分批撤离到库尔兰半岛的文茨皮尔斯。11月24日,最后一批守军4696 人(一说4491 名作战官兵和678 名伤员)、7 门火炮、3 门高炮搭载在登陆船、渡轮和突击艇上离开瑟尔韦半岛。至此,一共撤走了18915 人[35]。其中第23步兵师剩下的兵力只有4327人(含842名步兵)[36]。
从萨列马岛撤退的德军官兵
在萨列马岛,苏联前后投入78000 人,宣称在岛上打死德军7000 名,另外俘虏了700 名。实际上,德军在萨列马岛一共阵亡和失踪4000 多人。伤亡的确很惨重,但看俘虏人数这么少,也证明红军歼灭德国守军的目的没达到(事实上守军主力跑了)。不过苏联人总算占领了蒙海峡群岛,对芬兰湾和里加湾的控制力有所增强,可以对库尔兰半岛德军的海上交通线构成威胁。但还是托苏联海军的消极避战所赐,这一威胁始终不甚致命。10 月份,587 艘德国轮船向北方集团军群提供了88.1 万吨物资,仅损失6 艘。11 月,764 条船运送了157.7 万吨物资,损失2 条。12 月份,575 条船输送111.2 万吨物资,只损失了1条。[37]就像在黑海一样,如果苏联海军在波罗的海采取真正的海上行动,战争可能提前几个月结束。不过红军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勇气,与德国舰队交战于他们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4. 梅梅尔之战
当戈沃罗夫的登陆兵在岛上战斗时,在预定实施主攻的梅梅尔方向,战役准备也接近尾声。在极短时间内,波罗的海沿岸第1 方面军几乎全部军队都悄悄调到了希奥利艾(梅梅尔东北面的交通枢纽)。德国人对此也有所察觉。9月27日,德国第16集团军报告称,发现大量苏军卡车离开其正面开往西南方向。[38]这意味着第3装甲集团军可能成为苏联人的下一个目标。
此时,第3 装甲集团军的防线大体以多贝莱以南的奥采为中心。奥采及其以北,我们不妨将其称为“里加方向”;奥采以南(至涅曼河),则可称为“梅梅尔方向”。而梅梅尔,正是苏军预定的新主攻方向。
在“梅梅尔方向”,德军在长达175公里长的战线上布防如下:左翼:第28军(第7装甲师、第201警卫师、第551国民步兵师)中段:第40装甲军
右翼:第9军(第548国民步兵师,第96、69步兵师)
而第3 装甲集团军的大部分装甲部队,却集中在“里加方向”—奥采及其以北地区。包括第39 装甲军军部,“大日耳曼”师,第4、5、12 装甲师。该军与“克勒费尔骑兵上将军级集群”(第93、81步兵师)、党卫第3装甲军(党卫“诺尔兰德”、“尼德兰”师)一道,在里加以南构成一个强大重兵集团。
北方集团军群在梅梅尔方向设防如此薄弱,德军高层又是如何看待呢?就在第16 集团军发现苏军卡车的第二天(9 月28 日),希特勒和舍尔纳却聚到一起,策划一次南北对进的反击:南面,第3 装甲集团军将集中5 个装甲师和5 个步兵师,自希奥利艾附近指向米塔瓦(叶尔加瓦);北面,第16 集团军将集中1 个装甲师和5 个步兵师沿米塔瓦至希奥利艾铁路线向南进击。反攻原计划自10月29日开始。后来舍尔纳提出为了集中兵力,应该收缩里加防线,又把反攻日期改在11月3日。(www.xing528.com)
梅梅尔城郊的德军阵地
与此同时,舍尔纳对梅梅尔方向危险的迫近依然相当迟钝。因为他的参谋长坚信,苏联人就算要对第3 装甲集团军动手,也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变更部署和作战准备。9月30日,第3装甲集团军报告说苏联第4突击集团军突然停止了无线电通信,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仍不为所动,他们大概觉得已经采取了足够的预防措施,包括在此前的9 月29 日将一支机动部队调到第40 装甲军地带,其中有党卫军“古露斯”坦克旅、第25 坦克团、第303 强击火炮旅和一个装甲步兵营[39]。但这点增强并不足以改变全局,尤其是第3 装甲集团军的步兵人数依然太少。举例说,在苏联第43 集团军当面的希奥利艾以西,长达40 公里战线上只有德第551国民步兵师设防。
10 月5 日,波罗的海沿岸第1 方面军向梅梅尔(克莱佩达)方向发起猛攻。这比德国人的预期要早10~13 天!只用了一到一个半小时,苏联第6 近卫集团军和第43 集团军就冲破了德军两道防线。当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接到报告时,依然认为这“不可靠”。当天,红军已经突入德第28军纵深17公里,南侧的近卫第2 集团军则突入德第40 装甲军防线约7 公里。当天,德军阵地被打开了一个宽76公里的缺口。
第二天,苏军第二梯队的第19 坦克军和第5 近卫坦克集团军也顺着第一天的突破口进入战场。同一天,主攻方向两侧的辅助攻势也开始了。北面,马雷舍夫中将的突击第4 集团军向利巴瓦(利耶帕亚)推进;南面,近卫第2 集团军指向凯尔梅;白俄罗斯第3 方面军第39 集团军则由罗谢内(拉塞尼艾)进攻陶拉格方向。
红军的成功令希特勒和舍尔纳大为震惊,决定倾尽全力支援第3 装甲集团军。“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奉命驰援第28 军;第5 装甲师(10 月1 日有38 辆“黑豹”、30 辆四号、25 辆强击炮、50 门野战炮、37 门反坦克炮)支援第40 装甲军;第21 步兵师派往第9 军。里加方面的大量部队也奉命南下,包括第14 装甲师(第14装甲师10月份拥有109辆战车。含49辆长管四号,44辆强击火炮,7 辆喷火坦克,9 辆指挥坦克[40]),第502 重坦克营,第752、753 反坦克营,第3 迫击炮团,第768重炮营,第818炮兵团第1营[41]。10月6日,德军装甲援兵以先头向红军实施反击,却无法阻止苏联人继续前进。
梅梅尔方向的失利令北方集团军群陷入危险境地,通向东普鲁士的陆地通道随时有可能被切断。这迫使舍尔纳不等希特勒许可,就在10 月6 日晨决定从里加撤向库尔兰半岛(舍尔纳本人的指挥部早在9 月24 日就迁到了库尔兰)。舍尔纳的对手—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2 方面军也随之转入追击。战斗中,苏联空军出动强度极大。还在第一阶段进攻期间,苏联空军第14、15、3集团军就出击了3.4万架次,整个战役过程期间则起飞了5.5万架次。
古德里安担心北方集团军群仍不能脱险,于10 月9 日请求希特勒批准舍尔纳进一步撤退到东普鲁士,却遭到了拒绝。希特勒的理由是北方集团军群应该留下对苏军侧翼实施打击。事实上,舍尔纳就算要去东普鲁士也来不及了。10 月10 日,苏联第5 近卫坦克集团军自梅梅尔北面,第43 集团军自梅梅尔南面,分别推进到了波罗的海海岸,一举切断了北方集团军群主力与东普鲁士及其所辖第3 装甲集团军的联系。第3 装甲集团军本身则被红军向南挤压到了东普鲁士境内,于10 月11 日重归中央集团军群序列[42]。同时又把原属于其序列的第39装甲军留给北方集团军群。
梅梅尔城此时与退守此地的德国第28 军一道,也被红军包围了起来。希特勒随即宣布梅梅尔为必须坚守的“要塞”城市。在所谓“要塞”内,由戈尔尼克步兵上将指挥的第28军所辖部队包括[43]:
“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第7 装甲师,第58 步兵师,第551 步兵师残部,第6高炮团,第217、227海军高炮营,4个警卫营,2个国民突击连,第21海军补充营,第502重型坦克营(不少于16辆“虎”式坦克)。
在“黑豹”坦克掩护下搜索前进的一个德军步兵小组
从梅梅尔搭船撤退的德军
作为重要海运基地,梅梅尔得到了德国海军重型舰艇的强力火力支援。10 月12 日20 时,蒂勒海军中将率领德国海军第2 战斗群出现在梅梅尔海面,包括“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Z16、Z25、Z36 号驱逐舰,加上一队鱼雷艇。第二天(10 月13 日),仅“吕佐夫”号和“欧根亲王”号就向苏军打了1318 发炮弹。参加梅梅尔战斗的一名“大日耳曼”师法裔德军士兵回忆说,在能见度很差的风雪之日,战场上的德国坦克依然为军舰提供了苏军的方位坐标,因此可以给予相当准确的炮击[44]。至于苏联海军还是老一套,既不为苏军提供类似的炮火支援,也没阻止德国海军开炮。只是在10月6日,苏联海军在梅梅尔附近击沉了德国运输船“北极星”号[45]。
梅梅尔的第28 军现在依然归劳斯大将的第3 装甲集团军指挥[46]。劳斯同时接受了拯救梅梅尔的任务,为此将使用新增援的“赫尔曼·戈林”装甲军(“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第101 坦克旅)。北方集团军群也受命向梅梅尔方向发动代号为“秃鹰”的反击,以掩护其向库尔兰半岛的撤退,打通与东普鲁士的劳斯第3 装甲集团军的联系。行动预定在16—17 日开始,为此北方集团军群将动用第39 装甲军(第4、12、14 装甲师,第11、126 步兵师)[47],以及另外3 个步兵师(第30、61、225)。可是苏联人却把这个计划给搅黄了。波罗的海第1 方面军在梅梅尔以北的攻击,加上白俄罗斯第3 方面军突然在10 月16 日(正好是德军原定发动梅梅尔反击的日子)攻打东普鲁士,彻底打乱了德军的部署。10月17 日德军勉强实施了反击。当天,德第4 装甲师可以投入战斗的坦克只有21辆“黑豹”、5辆四号和2辆坦克歼击车[48]。由于战况不利,北方集团军群用以反攻的部队被迫转入防御。而第3 装甲集团军为了拯救东普鲁士,被迫把“戈林”装甲军和第5装甲师调去对付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这样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南翼所面临压力就大大减轻了。
1944年10月13日 北方集团军群序列[49]
预备队:党卫第3装甲军
党卫 “诺尔兰德” 师,党卫第20步兵师,党卫 “尼德尔兰” 装甲步兵师
“北方” 野战训练师
第18集团军
第1军:第11、126步兵师
第10军:第30步兵师,第14装甲师
第39装甲军:第61、225步兵师,第4、12装甲师
第16集团军
直属:第24、31、87、132、263步兵师,第300特种师
第2军:第227、563步兵师
第43军:第23、83、218步兵师,第12空军野战师,第207、390警卫师
第50军:第290步兵师,第281警卫师
克勒菲尔战斗群:党卫第19步兵师
格拉瑟尔军群
第38军:第32、81、121、122、329步兵师,第201警卫师,第21空军野战师
四、库尔兰之战的开端与贡宾嫩之战
1. 从里加到库尔兰半岛
拯救梅梅尔的计划告吹了,被困于这个海滨孤城的德国第28 军只能在凄风苦雨和纷飞大雪下死死抵抗,与之相伴的还有3 万多德国难民。他们在炮火下血肉横飞,有些在海港附近的雪原遭到苏联坦克的截杀。与此同时,舍尔纳由里加向库尔兰半岛的撤退,却在后卫部队,以及德国空军第6 高射炮师的强力掩护下顺利进行。战至10 月12 日,扼守西德维纳河左岸以及河口,掩护主力撤退的德军第87 步兵师已完成后卫任务。从晚上到10 月13 日凌晨,该师也开始在德国工兵和海军渡轮帮助下渡河撤离,包括5000人、160辆卡车、3辆强击火炮、20门步兵炮、462门火炮。最后2个后卫连在5时5分搭载突击艇撤离。
1944 年10 月13 日,苏军进入里加,但舍尔纳的大军早已离开。9 月23 日到10 月16 日,德军从里加地区撤向库尔兰的兵力包括:20 个师、1 个旅、68 个工兵和警察营、13 个坦克营和强击火炮旅、120 个高射炮连、200 吨装备,111007辆各种型号机动车[50]。
在一挺重机枪掩护下渡河的苏联步兵
由于德军放弃了里加环形阵地,苏军所处的战线大大缩短,也就不再需要那么多指挥机构了。10月16日,斯大林对波罗的海沿岸部队进行了改编。撤销了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将其所辖部队分别编入:
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第61集团军(司令为别洛夫上将)
波罗的海沿岸第2 方面军(突击第1 集团军、空军第14 集团军,司令分别为扎赫瓦塔耶夫中将、茹拉夫廖夫空军中将)
列宁格勒方面军(罗曼诺夫斯基中将的第67集团军)
大本营预备队(罗金斯基中将的第54集团军)
10月21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完全退入库尔兰半岛,同一天,舍尔纳下达了死守到底的命令。第二天,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 方面军右翼进抵这一阵地前方。随后又开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大战在即。约50万德军开始匆忙建立环形防御阵地。除去后勤部队和配属单位等等,实际在前线展开了25万人的作战部队,在10月25日拥有248辆战备状态的坦克和强击炮[51]。
10月27日,红军向库尔兰德军发动了第一次猛攻。这被德国战史称为第一次“库尔兰会战”。波罗的海沿岸第2 方面军攻击德军左翼第16 集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 方面军则攻击德军右翼第18 集团军,这一线的德军第30、31步兵师,“诺尔兰德”师以及第14 装甲师均陷入恶战,两天就损失了1440 人[52]。第14装甲师是一个强力部队,10月1日有104辆坦克和强击炮(其中92辆处于战备状态),包括62 辆“黑豹”坦克(52 辆战备)。1 个月的恶战后,就只剩下76辆战车(25辆战备),其中黑豹坦克剩下43辆(11辆战备)。库尔兰第一次会战如火如荼,德第10 军在10 月27 日—11 月2 日的伤亡总数达到4012 人[53]。艰苦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1月7日才停止。经过这一战役,红军挤压了德军的阵地,却无力完全突破。
德军官兵在库尔兰半岛的战斗中也承受了极大压力,很多士兵逃离了前线。但舍尔纳是个作风很强硬的将领,他把眼前的每一个士兵都投入战斗,胆敢逃跑或抗命者则当着他的面就地处死。库尔兰和萨列马岛的顽强防御战让舍尔纳成了德国宣传部门关注的焦点,他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此后到1944年底,红军在库尔兰半岛又发动过两次大规模进攻。其中,所谓第二次“库尔兰会战”发生在1944年11月19—25日。11月23日一天,苏军就把27.5万发炮弹倾泻在德军阵地上。经过一轮轮狂暴的攻击,红军抹除了德军战线中段的一个突出部,可是舍尔纳的主防线却屹然不动。此时,被困在库尔兰半岛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依然庞大。根据1944年12月1日的统计,连同海空部队在内,其总人数超过50万(确数505546人)。具体人员构成如下[54]:
续表
舍尔纳保持着很强的前线战力。当月,德军在库尔兰各师合计有200355人,其中包括98234 人的所谓“战斗力量”。经过紧张抢修,德军可用战车数也增加到525 辆。第三次“库尔兰会战”于12 月21—31 日实施,苏军又是一番猛攻,出动上万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却只在德第16 集团军防区上略有进展。代价是数百辆坦克被击毁。
三次库尔兰会战也给德军造成很大伤亡,整个半岛几乎都被鲜血染透。自10 月21 日到12 月31 日,北方集团军群的战斗损失近7.9 万人(确数78859人)。其中阵亡12045人、负伤56907人、失踪9907人。
2. 贡宾嫩之战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了解一下搅黄了梅梅尔反击的红军东普鲁士攻势。这次战役由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 方面军发起。10 月中旬,除了北段环形地带,白俄罗斯第3 方面军沿着一条相当平直的战线自北向南展开以下部队:
第39集团军、第5集团军、近卫第11集团军、第31集团军,二线还有第28集团军和第2近卫坦克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主攻由中部集团(第5集团军、近卫第11集团军)展开,然后以二线部队予以增强。他麾下总兵力有40.5万人,配备坦克自行火炮1142辆,飞机877架。编成为35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军。
10 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陆军总兵力为69 万人,其所辖防守东普鲁士的第4 集团军(司令为霍斯巴赫将军)在10 月13 日拥有5 个军,编成为15 个步兵师或警卫师、2 个骑兵旅、1个党卫军警察团,还有第103坦克旅作为预备队。
两个在前线巡逻的德国骑兵
第4集团军除南翼第55军与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对峙外,基本兵力都摆放在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当面。另外在10月中旬,第3 装甲集团军主力(不含困在梅梅尔的第28 军)也被挤到普鲁士,负责掩护第4 集团军的北侧,其部分兵力(主要是第9 军)也与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对峙。德国空军第18 高炮师(55 个重型高炮连、39个中轻型高炮营)为东普鲁士的德国陆军提供掩护。
德军用以对付白俄罗斯第3 方面军的总兵力缺乏详细数据,但从编成推测约有20 万~30 万人。霍斯巴赫的第4 集团军的装甲兵力比较薄弱,当时只有41 辆战备坦克,另有277 辆强击火炮和坦克歼击车[55]。不过北邻的第3 装甲集团军却拥有2 个装甲师和1 个坦克旅,另有1 个装甲师正在组建。这些部队原预定救援梅梅尔。可是早在10 月初,德国侦察机就发现了大量苏军向东普鲁士调动。此后拥有40 辆“虎王”超重型坦克的第505 营在10 月12—14 日调到第4集团军中部阵地后方。此处正是红军的主攻方向。
1944年10月13日 东普鲁士方向德军兵力
德国第3装甲集团军(不含第28军)
“赫尔曼·戈林” 装甲军:“赫尔曼·戈林” 第1装甲师,第101坦克旅
第40装甲军:第5装甲师、第548国民步兵师
第9军(第21、69、95步兵师)
预备队:第390警卫师,“赫尔曼·戈林” 第2装甲师,第551国民步兵师
德国第4集团军(不含第55军)
第27军(第547、561、549国民步兵师,第131步兵师)
第41装甲军(第558国民步兵师、第170步兵师,第3骑兵旅)
第26军(第56、1步兵师,第349国民步兵师)
第6军(第286、203警卫师,第50步兵师)
1944 年10 月16 日战斗开始,红军5 个集团军沿着100 公里宽正面展开攻击,很快在主攻方向撕裂了德第27军防线,为了救援其所辖的第561国民步兵师,德第505 重坦克营投入战斗,当天就在激战中彻底损失了2 辆“虎王”。虽然德军阵地特别坚固抵抗也空前顽强,苏联人还是一口气推进60 公里突入德国境内。10 月21 日,红军攻到了交通枢纽贡宾嫩。在此防御的德军第802 高炮营以及第16伞兵团战斗群以高炮重创了突进的苏军。
一旦红军攻克贡宾嫩,就可能长驱直入,夺取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更不用说希特勒本人当时也在东普鲁士的“狼穴”大本营。古德里安现在认定东普鲁士面临的危险更大,于是命令第3 装甲集团军把“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和第5 装甲师都调给第4 集团军。另外还调来了精锐的“元首”步兵旅。霍斯巴赫因此得到了一支强力装甲军团。10 月22 日,德军第4 集团军在第3 装甲集团军以及空军第18 高炮师配合下,在贡宾嫩附近以一个向心反击打败了突进的红军第11近卫集团军和第2近卫坦克军。11月,北方集团军群将第39装甲军军部调给第4 集团军。该集团军在11 月初共有16 个师,包括3 个装甲师(“赫尔曼·戈林”装甲军的“赫尔曼·戈林”第1、2 装甲师,第5 装甲师),还有所谓的“元首”步兵旅[56]。11 月3 日,德克尔中将指挥下的第39 装甲军(第5 装甲师和第50步兵师)又击败苏联第31集团军,夺回了东普鲁士城市戈乌达普[57]。
德军在东普鲁士的坦克反击
为了鼓舞士气,德国宣传部门派出一些摄影师跟随德军参加反击战,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在贡宾嫩以南的讷默斯多尔夫附近,德军击退苏联第25近卫坦克旅后,发现了数十具被杀平民尸体(具体数字说法不一,大体在50~70具),包括一些被强奸过的妇女尸体。德国宣传部门大张旗鼓地报道此事,试图以此激发前线部队对苏联人更大的仇恨。这些宣传引发了东普鲁士以及德国东部居民的恐慌情绪,但对提高德军士气的作用倒不是特别显著。
苏军在贡宾嫩战役中死亡或失踪、被俘16819 人,负伤和患病62708 人。德军损失不详,不过他们的确取得了一次宝贵胜利,尤其是在贡宾嫩和戈乌达普两度重创冒进苏军。但德国人却无法撼动已经在东普鲁士东部宽大正面上站稳脚跟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10 月底,德军开始把第7 装甲师和“大日耳曼”师从梅梅尔海运到东普鲁士,运走的武器装备包括68辆中重型坦克、23辆强击火炮、35辆装甲汽车、104辆卡车[58]。11 月26 日,“大日耳曼”师离开梅梅尔[59]。撤走装甲部队的同时,又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第95 步兵师,与第58 步兵师、第502 重坦克营等一道继续苦守梅梅尔孤城。艰苦战斗又持续了很长时间。德军最终于1945年1月28日放弃梅梅尔。
3. 总结
虽然德军还没有从波罗的海沿岸被完全驱逐,但自9 月开始的波罗的海战役在11月底已经结束。1944年秋季,苏德两军都拿出了最庞大的兵力和物力投入这场耗时2 个多月的大会战,连同东普鲁士方向在内,参战兵力超过300 万人和约6000 辆坦克与自行火炮、强击火炮。除了德军在东普鲁士赢得一次战术反击外,整个战役的胜利者无疑是苏联人。波罗的海沿岸战役为斯大林带来了一系列最重要的政治成果:首先,他从德军手中夺取了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库尔兰半岛例外)。希特勒因此丧失了大量的粮食、原料、人力来源。更重要的是,被封锁在库尔兰半岛的50 多万德军,再也无法依托波罗的海地区威胁进攻东普鲁士的苏军侧翼。尤其当红军已经在东普鲁士东部站稳脚跟之际,这意味着向苏联人打开了占领东普鲁士全境的大门。虽然希特勒相信库尔兰半岛的德军依然可以牵制大量苏军。但另一方面,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战线长度已经缩小到250 公里,这样就可以腾出大量兵力用于1945年初的冬季战役。
苏联人的这次胜利绝不能单纯用所谓“优势”来解释。事实上,北方集团军群在东线各重兵集团中虽然较长时间以来都是较小的一个,但战斗阵容一直相当完整。尤其在1944 年夏季,南线和中央战线德军都遭到毁灭性打击之际,北方集团军群依然保持着连贯战线,拥有大量训练有素富于实战经验的基干老兵和军官。德军司令舍尔纳更是一个不但老谋深算而且雷厉风行的干将,战斗中每次撤退都步步为营,构筑有坚固的大纵深阵地,几乎不给对手任何空隙。这也难怪1944—1945 年德军全面败退之际,舍尔纳依然能以出色表现成为赢得希特勒欢心的少数野战指挥官之一。波罗的海地区本身也富于亲德传统,于德军而言可以算是在苏联境内民众基础最好的战区。秋季战役期间,希特勒更是毫不吝啬向北方集团军群提供了大量精锐装甲部队和武器装备,令人想起当年曼施坦因鼎盛时期的待遇。
红军的胜利,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大胆战略机动。由里加向梅梅尔方向的数十万大军的快速大转移,可算是苏军在战争期间最出色也最无争议的神来之笔之一,因此造成的巨大陷阱,连舍尔纳和劳斯这样的老狐狸都没法逃避。
1944—1945年冬季,撤退中的一股德军
但苏联人的胜利也不是没有遗憾,特别是由于苏联海军的过分无能和消极,使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海上战略意义大打折扣。以至于直到战争结束阶段,德国人依然可以通过这一海域运输大量的物资和人员,不但保障库尔兰半岛几十万大军能够持续作战到底,甚至还可以运出大量兵力用于其他战场。可以想象,如果苏联海军真正掌控了波罗的海的制海权,苏联人即使不对半岛发起任何进攻,只是单纯的陆上封锁,就足够让这几十万德军全部饿死困死,更不会允许其调出一兵一卒。
战役期间,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损失惨重。自9 月11 日到30 日,共战损29368人。包括阵亡4470人、负伤20869人、失踪4029人。在10月1日—11月7 日间,北方集团军群又损失了44000 人(11 月1 日以来损失为19000 人)。而同期到达的补充人员只有28000人。11月份,北方集团军群死伤失踪为33181人,还损失了1226 支手枪、733 支冲锋枪、5760 支步枪、1181 挺机枪、96 门轻型迫击炮、27门重型迫击炮、92门反坦克炮、18门步兵炮、19门高射炮、34门轻型榴弹炮、14 门重型榴弹炮[60]。此外,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此次战役中也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害。
红军在长达2 个多月的波罗的海战役期间更是蒙受了巨大牺牲。作战伤亡以及非战斗减员总数超过28 万人。红军还损失了522 辆坦克与自行火炮,2593门火炮与迫击炮,779架作战飞机[61]。其具体人员损失详见下表。
红军在波罗的海战役中的损失(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
【注释】
[1]《二战史》卷九,第107页。
[2]《北方集团军群》,第382页。
[3]《虎在行动》卷一,第82、113页。
[4]《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624页。
[5]《北方集团军群》,第231页。
[6]《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625页。
[7]《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作战伤亡》,第110、145页。
[8]《二战史》卷九,第108页;德军方位依据德国官方战史《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插入地图。
[9]《苏德战争》,第490页。
[10]《北方集团军群》,第229—231页。
[11]《邓尼茨回忆录:十年与二十天》,第388页。
[12]《二战史》卷九,第108—109页。
[13]《北方集团军群》,第237—238页。
[14]《北方集团军群》,第236页。
[15]《北方集团军群》,第240页。
[16]《希特勒与战争》,第869页。
[17]《当巨人冲突》,第304页。
[18]参阅《东线:大崩溃》。
[19]《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1168—1169页。
[20]《当巨人冲突》,第304页。
[21]《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412页。
[22]《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652页之波罗的海沿岸德军态势地图(8月;9月18—27日);《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之波罗的海沿岸进攻战役地图。
[23]《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638页;《北方集团军群》,第258、272、273页。
[24]《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625页。
[25]《德国武装部队与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二,第156 页;《救火队1943—1945》,第246、452、825页。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238页;《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和战斗伤亡》,第149页。
[27]《北方集团军群》,第267页。
[28]《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概要》(下),第281页。
[29]《北方集团军群》,第266页。
[30]《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640页。
[31]《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406页。
[32]《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第435页。
[33]《北方集团军群》,第296页。
[3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384页。
[35]《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第304页。
[36]《北方集团军群》,第302页。
[37]《北方集团军群》,第294—295页。
[38]《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406页。
[39]《北方集团军群》,第270页。
[40]《德军战斗序列:装甲与炮兵》,第96页。
[41]《北方集团军群》,第274页。
[42]《北方集团军群》,第275页。
[43]《中央集团军群》,第224页。
[44]《被遗忘的士兵》,第321—322页。
[45]《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第436页。
[46]《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653页。
[47]《北方集团军群》,第328—329页。
[48]《第4装甲师在东线》,第二册。
[49]《北方集团军群》,第368页。
[50]《北方集团军群》,第279页。
[51]《帝国与二战》卷八,第658页。
[52]《北方集团军群》,第334页。
[53]《北方集团军群》,第335—336页。
[54]《北方集团军群》,第340、346页。
[55]《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614页。
[56]《德国武装部队与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二,第222页。
[57]《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第307页。
[58]《中央集团军群》,第224页。
[59]《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第148页。
[60]《北方集团军群》,第338页。
[61]《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2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