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搜寻匹配理论主要关注市场摩擦对经济主体市场表现和经济行为的影响。真实摩擦是指由于交易机制缺陷、市场垄断力量、信息披露不健全等原因,不同交易者受到交易限制而产生的摩擦;信息摩擦是指由于市场上交易者获取信息能力不同而形成的信息传递成本,即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摩擦。搜寻与匹配分别对应于两类市场摩擦,交易双方的搜寻过程体现了信息不完备市场中存在的真实摩擦,而匹配过程恰恰反映了信息不对称市场中存在的信息摩擦。
自1961年Stigler首次提出经济学范畴的搜寻概念后,Diamond、Mortensen、Pissarides进一步发展并构建了搜寻匹配理论的基础框架(DMP模型),主要用来研究劳动力摩擦市场的工资决定和工资离散现象、匹配的稳态均衡以及总量冲击在劳动力市场的传递和后果。此后,该理论的假设条件被不断放宽,比如允许内生性工作销毁(Mortensen和Pissarides,1994),纳入在职搜寻(Pissarides,1994),考虑技术进步(Mortensen和Pissarides,1998),引入竞争搜寻均衡理论(Moen,1997),改变参与者风险中性假定(Acemoglu和Shimer,1999),存量-流量匹配和随机匹配(Coles和Petrongolo,2008)等。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使该理论逐渐得以完善,并成为信息经济学及劳动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此后国外学者将其运用到了住房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婚姻经济学、金融学等诸多领域。Cipollone和Giordani(2019)对天使投资市场企业家和资本家的搜寻匹配问题予以关注,使用1996—2014年17个发达国家的天使投资市场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家和资本家之间的搜寻匹配过程,结果证实对企业家数量和资本家数量而言,存在正向且边际递减、技术互补及规模报酬不变效应。Lisi(2019)运用搜寻匹配模型对住房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关联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房价对于劳动力市场的产出和失业率有直接影响。房屋拥有率越高的市场,新兴商业活动的开展反而越少。Lisi(2011)对搜寻匹配模型做过细致归纳和总结,在详细阐述基本模型,即Mortensen-Pissarides模型的基础上,又讨论了去中心化市场均衡下的社会效率问题,更进一步地关注了模型在职业选择、地下经济和在职搜寻中的扩展运用,比较了存量-流量匹配和随机匹配的异同。Lisi(2008,2011)使用世界银行的公司数据,分别对地下经济问题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指出一国地下经济的发达程度与该国劳动力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劳动力素质越低、企业主能力越差的企业,越容易开展地下经济活动,且此类活动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有害的。当监管效率低下时,地下经济的发展会减少社会的失业率。Basu等(2019)研究了虚拟空间里网络交易平台的搜寻匹配问题。这类平台往往更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使用博弈论方法,分析认为平台认证费和搜寻成本的有效结合可以很好地缓解信息不对称,理论上存在最优的认证费水平,且认证费用和平台的信用质量之间不总是正向关系。Iftikhar和Zaharieva(2019)研究了德国的移民增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Kurozumi和Zandweghe(2012)推导分析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对于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机制,Flabbi(2010)通过搜寻匹配中决定均衡工资时的纳什议价能力差异反映出美国的性别歧视问题,Faccini和Ortigueira(2010)分析了外在技术冲击对美国劳动力均衡市场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搜寻匹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自从2010年三位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国内一些学者综述并对该理论体系进行简要介绍(钟春平,2010;邓乐平和窦登奎,2010;李宝良和郭其友,2010;乐君杰,2011等)。对于该理论最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研究住房市场上。其中以张红为代表的部分学者,通过建模和仿真,对中国的住房一级市场(张红等,2012)、二手房市场(张红等,2019;李洋,2013)、租赁市场(刘广平,2018)和住房政策效果(张红等,2015)进行了较为成体系的研究。个别学者将此模型运用到宏观经济、劳动力部门等领域,比如冯明(2017)引入搜寻匹配模型刻画了农民工部门的要素分配机制,解释了中国长期高储蓄率以及储蓄率快速上升的原因;芮正云等(2017)实证检验新创企业外部搜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外部搜寻双元性与企业知识基础的匹配关系;黄志刚(2012)从搜寻匹配的视角构建内生性货币模型,分析我国的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对超额准备金率和货币乘数的影响;孙浦阳等(2017)将其运用到电子商务领域。(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基于搜寻匹配理论的研究兴趣相对广泛,虽然绝大多数文献仍然是关注于劳动力市场,但是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已经出现了研究对象的扩散,学者们尝试用搜寻匹配理论解释经济生活中各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说明搜寻匹配理论已经逐渐被研究者们所接受,并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工具被扩散传播。相对而言,国内对于搜寻匹配模型的关注度和扩展度不够,缺少代表性的文献成果。自2010年诺贝尔奖的获得使得该理论在国内引发了一个小的关注高潮后,目前该模型的普及和运用程度远远不足,且现有文献多是采用仿真模拟或纯理论分析,较少采用现实经济数据进行理论印证。这使得未来的研究有很大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