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结构现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人才结构现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2018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人口中,人才占比分别为9.81%、13.12%、18.06%、11.99%、10.39%、9.31%、7.24%、11.43%。人才的年龄—性别结构。如图3.9、图3.10、图3.11、图3.12所示,图中百分比为各年龄层次男性人才和女性人才分别占总人才的比例。2015年,我国青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85.31%,男女性别比为102.85;中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12.06%,男女性别比为173.57;老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2.62%,男女性别比为233.97。在2010年,总体来看,人才男女性别比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1)人才占人口比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才规模在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人才占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由于人才总量数据难以获取,而人才的就业率高,本书以就业人才数量衡量人才总量。人才占人口比重=就业人才数量/区域年末人口数量,其中就业人才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区域年末人口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8年我国区域人才占人口比重情况如图3.8所示。

从全国来看,我国人才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1996年仅为1.48%,2000年为2.48%,2005年为3.72%。在国家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后,人才储备大幅增加,人才占人口的比重也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达到5.83%,2015年提高至10.52%,2018年该比例达到11.30%。这表明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占人口比重越来越高,这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3.8 1996—2018年我国区域人才占人口比重情况

从区域角度来看,按照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顺序,1996年,区域人才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21%、1.79%、2.44%、1.01%、1.46%、1.16%、0.99%、1.97%。2000年,区域人才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81%、2.96%、3.38%、2.37%、2.40%、2.33%、1.69%、2.78%。2005年,区域人才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4.28%、4.51%、5.25%、3.93%、3.53%、3.23%、2.60%、3.99%。2010年,区域人才占区域总人口进一步提升,比重分别为5.95%、7.10%、8.31%、5.95%、5.00%、4.99%、4.29%、5.37%。2015年,区域人才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大幅提升,分别达到9.82%、12.26%、16.39%、10.60%、9.59%、8.98%、7.21%、9.66%。2018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人口中,人才占比分别为9.81%、13.12%、18.06%、11.99%、10.39%、9.31%、7.24%、11.43%。在1996—2018年间,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人才占人口比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且增长幅度最大,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人才占人口比重一直处于最低位置,增长幅度最小。我国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的人才占区域人口比重基本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人才占区域人口比重则基本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才的年龄—性别结构。

根据2000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中“全国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条目,可以得到全国人才年龄性别结构占比图。如图3.9、图3.10、图3.11、图3.12所示,图中百分比为各年龄层次男性人才和女性人才分别占总人才的比例。

图3.9 2000年我国人才年龄—性别金字塔

根据我国的国情,将年龄为15~45岁的人才划为青年,46~65岁为中年,66岁及以上为老年。如图3.9~3.12所示,2000年,我国青年人才占当年总人才的比例为82.19%,男女性别比[2]为143.82;中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14.80%,男女性别比为268.43;老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3.00%,男女性别比为399.93。

图3.10 2005年我国人才年龄—性别金字塔

图3.11 2010年我国人才年龄—性别金字塔

2005年,我国青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79.54%,男女性别比为116.63;中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15.82%,男女性别比为221.46;老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4.64%,男女性别比为324.74。相较2000年,青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有所下降,男女性别比则下降略大,这表明我国女性人才有所增加。

图3.12 2015年我国人才年龄—性别金字塔

2010年,我国青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84.38%,男女性别比为108.74;中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12.38%,男女性别比为192.25;老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3.23%,男女性别比为258.48。

2015年,我国青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85.31%,男女性别比为102.85;中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12.06%,男女性别比为173.57;老年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为2.62%,男女性别比为233.97。

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这四年的人才年龄—性别结构可以看出,我国人才构成中男性与女性比例并不均衡,以男性居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不平衡性愈显严重。

从区域来看,整理2000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和《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分区域按性别、受教育程度分的6岁及以上人口”条目,可以得到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不同年份人才男女性别比,如表3.2所示。

表3.2 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人才男女性别比

2000年,八大综合经济区人才男女性别比由高到低依次是: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193.87),南部沿海经济区(186.40),大西南综合经济区(173.49),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170.56),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152.52),大西北综合经济区(145.38),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143.34),东北综合经济区(132.36)。2005年,总体来看,八大综合经济区人才男女性别比明显下降。同时性别比最高的区域依旧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157.97),东北综合经济区则变为了最低(120.66)。在2010年,总体来看,人才男女性别比继续呈现下降趋势。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人才男女性别比最高(132.13),东北综合经济区依旧最低(110.41)。

2015年,人才男女性别比第一和第二依旧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128.00)、南部沿海经济区(119.79),但是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112.61)成为第三,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人才男女性别比最低(101.67)。2019年,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最高(112.88),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则成为第二(111.98),其他区域依次为南部沿海经济区(111.81),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111.50),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109.67),东北综合经济区(105.54),大西北综合经济区(104.09),大西南综合经济区(98.67)。

2000年以来,八大经济综合区人才男女性别比在不断变化,但整体处于下降趋势,表明女性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女性人才占总人才的比例不断提高。横向来看,区域人才男女性别比最高的一直都是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这四个区域处于中间位置,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逐渐位列倒数。(www.xing528.com)

(3)人才的学历结构。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规模,劳动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我国人才的学历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中和《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分区域按性别、受教育程度分的6岁及以上人口”条目的数据,可以得出不同年份我国人才学历结构,如图3.13~3.17所示。

图3.13 2000年我国人才学历结构

图3.14 2005年我国人才学历结构

图3.15 2010年我国人才学历结构

图3.16 2015年我国人才学历结构

图3.17 2019年我国人才学历结构

2000年,我国人才学历结构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其中本科占32%,专科占66%,研究生仅占2%。2005年,研究生学历人才比例保持不变,专科比例降至65%,本科比例上升至33%。2010年,研究生学历人才比例为3%,本科学历人才比例上升到39%。2015年,研究生学历人才比例为4%,本科学历人才比例提高到45%。在2019年的人才学历结构中,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比例高达96%,研究生学历比例为4%。相较2000年,2019年我国人才学历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专学历人才比例下降了13个百分点,本科学历人才比例上升了11个百分点,研究生学历人才提高了2个百分点。

从区域内人才的学历结构来看,八大综合经济区人才的中坚力量均为专科学历。2000年,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专科人才比重最高,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71.51%;其次是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专科学历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70.27%;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最低,专科学历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60.45%。2005年和2000年情况类似,比例变化不大,顺序一致。2010年,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专科人才比重最高,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64.14%;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比重最低,专科学历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53.27%。2015年,南部沿海经济区专科人才比重最高,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54.90%;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比重最低,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47.73%。2019年,南部沿海经济区内的专科人才比重最高,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57.39%;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最低,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48.04%。

从区域内人才本科学历的构成情况来看,2000年,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本科学历人才比重相差不大,分别占本区域人才总数的36.37%和36.13%;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本科学历人才比重最低,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27.62%。2005年和2000年情况类似,比例变化不大,顺序一致。2010年,东北综合经济区本科学历人才比重最高,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42.51%;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本科学历人才比重最低,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33.53%。2015年,东北综合经济区本科学历人才比重依旧排名第一,但是南部沿海经济区本科学历人才比重最低,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42.03%。2019年,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本科学历人才比重最高,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45.97%;南部沿海经济区本科学历人才比重最低,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40.26%。

在区域内人才研究生学历的构成方面,相比2000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9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研究生学历人才占本区域人才总数的比重都有了较大提升。2019年,该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见表3.3所示)。可以看出,在人才学历结构方面,我国南部沿海经济区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的比重是最低的。

与2000年数据相比,当前八大综合经济区内专科人才的比重都明显下降,而本科和研究生人才的比重都明显上升。其中,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本科人才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27.62%上升到2019年的43.2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研究生人才占该区域人才总数的比重上升得最多,由2000年的3.18%上升到2019年的7.25%。

(4)人才的就业结构。

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中“全国分受教育程度、性别、行业中类的就业人口”条目的数据[3],可以得到我国人才就业的行业分布情况,如图3.18、图3.19所示。总体来看,我国人才的就业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包括的20类行业中,我国人才集中分布的前五类行业分别是:制造业,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16.46%;教育业,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16.3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14.92%;批发和零售业,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11.4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6.44%。这五类行业的人才总量占全国总人才的65.62%,人才的就业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表3.3 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人才学历结构 %

图3.18 2010年我国人才就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图3.19 2015年我国人才就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在2015年抽样调查所包括的20类行业中,我国人才主要集中分布的前五类行业,首先是制造业,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14.96%;第二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13.98%;第三是教育业,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13.94%;第四是批发和零售业,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13.46%;最后是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人才占总人才的6.74%。这五类行业的人才总量占全国总人才的63.08%,人才的就业行业分布集中特征依旧明显。对比2010年发现,制造业一直是人才占有量最高的行业,教育、公共管理和卫生等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也一直具有较高的人才占有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