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其数据不能反映每年全国及各区域内人才数量的变化情况。此外,人才通过就业体现出了经济价值,才能对区域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部分通过就业人才分布情况来研究我国人才分布现状,其中就业人才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就业人口数据来自各省(区、市)历年统计年鉴。
(1)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
如图3.1所示,从2009年开始,全国就业人才总量增长幅度明显变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比2004年增长8%左右,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长15%左右。2007—2009年,国内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逐年增加,高校扩招不但没有停止,还在不断扩大。教育政策的持续放宽,让我国人才规模持续扩大。1996年以来,随着观念重视,战略推进,以及各种政策方针的大力实施,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获得了巨大发展。
图3.1 1996—2018年全国就业人才总量情况
从全国来看,我国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就业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2000年我国就业人才总量为3145.42万人,相比1996年的1831.90万人,增长了71.10%;2005年我国就业人才总量为4844.87万人,相比2001年的3730.37万人,增长了29.88%;2010年我国就业人才总量为7705.67万人,相比2006年的4894.12万人,增长了57.45%;2015年我国就业人才总量为14255.97万人,相比2011年的10200.68万人,增长了39.76%;2018年我国就业人才总量为15564.64万人,相比2016年的14858.32万人,增长了4.75%。
从区域角度来看,按照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顺序,相比1996年,2000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分别增长了30.01%、70.91%、46.53%、174.50%、70.03%、101.20%、73.93%、48.55%;相比2001年,2005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分别增长了48.10%、34.84%、55.12%、54.59%、17.53%、10.74%、9.69%、37.27%;相比2006年,2010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就业人才总量分别增长了56.62%、59.35%、38.77%、68.84%、58.78%、50.08%、78.13%、73.43%;相比2011年,2015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就业人才总量分别增长了59.35%、23.49%、64.13%、39.77%、43.76%、25.71%、40.90%、36.86%;相比2016年,2018年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东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就业人才总量分别减少0.90%和2.11%,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就业人才总量,分别增长了4.86%、7.44%、9.73%、3.43%、4.25%、13.45%。1996—2018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情况如图3.2所示。
图3.2 1996—2018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情况
从增长量来看,1996—2000年,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增长量最大,达到262.88万人,其次是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2001—2005年,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增长量最大,达到270.13万人,然后是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2006—2010年,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增长量最大,达到529.85万人,其次是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2011—2015年,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增长量最大,达到1020.49万人,其次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2016年到2018年间,就业人才增长量最大的是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达到202.91万人,其次是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而东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分别下降了9.66万人和38.78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自2000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增长较快,2016年达到1834.42万人。
(2)人才分布不平衡。
2000年,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首,达到534.26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7.04%;然后是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522.64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6.67%;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相差不大,分别为460.21万人和449.14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4.68%和14.33%;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404.89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2.92%;然后是南部沿海经济区和东北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分别为304.70万人和300.37万人,分别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9.72%和9.5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人才资源较少,就业人才总量仅为158.21万人,仅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5.05%。2000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区域分布比例如图3.3所示。
图3.3 2000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区域分布比例
2005年,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在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依旧排名第一,就业人才总量为842.86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7.40%。相比2000年,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占比超过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跃居第二,其就业人才总量为760.20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5.69%;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成为第三,为724.92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4.96%;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664.16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3.71%;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621.28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2.82%;南部沿海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533.07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1.00%;东北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460.24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9.50%;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就业人才总量依旧最小,为238.14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4.92%。2005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区域分布比例如图3.4所示。
图3.4 2005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区域分布比例
2010年,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仍为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首,达到1422.66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8.46%;排名第二的依旧是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1297.37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6.84%;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排名第三,就业人才总量为1133.84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4.71%;然后是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1012.74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3.14%;接着是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958.62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2.44%;南部沿海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893.23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1.59%;东北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为652.18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8.46%;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依旧最小,为355.03万人,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4.35%。2010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区域分布比例如图3.5所示。
根据2015和201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比例,超过了之前处于领先地位的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2015和2018年,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占比都排名第一,分别为18.32%与18.82%。这两年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都排名第二,就业人才总量分别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8.05%和17.97%,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都排名第三,分别为14.70%和14.23%。南部沿海经济区在2015和2018年的就业人才总量分别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11.60%和12.50%,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这两年的占比分别为12.28%和11.54%,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这两年的占比分别为13.08%和13.17%,东北综合经济区这两年的占比分别为7.54%和6.83%,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这两年的占比分别为4.43%和4.96%。2015年和2018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区域分布比例如图3.6与图3.7所示。(www.xing528.com)
图3.5 2010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区域分布比例
图3.6 2015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区域分布比例
图3.7 2018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区域分布比例
1996—2018年,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的区域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来看,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内的就业人才总量占比逐渐下降,而该比值在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中逐渐上升。这表明我国人才的区域分布不仅不均匀,而且还存在往沿海经济区进一步流动的趋势。
(3)人才密度差异大。
每个区域的人才总量、经济总量、土地面积都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人才密度进行比较分析。依据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公布数据,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总面积约为374034.99万平方公里,仅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的3.87%(不含港澳台区域,下同)。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这五个不同阶段的年份来看,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平均比例为17.78%,2018年该比例高达17.97%。可见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八大综合经济区占比远高于土地面积的占比,表明该区域每单位国土面积上的就业人才数较高。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总面积约为219140.50平方公里,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总面积的2.27%,这五年该区域就业人才总量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平均比例为16.87%,2018年该比例为18.82%。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总面积约704739.85万平方公里,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总面积的7.29%,这五年该区域就业人才总量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平均比例为15.05%,2018年该比例为14.23%。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总面积约为1376352.00平方公里,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总面积的14.24%,区域内这五年就业人才总量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平均比例为12.54%,2018年区域内该比例为11.54%。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总面积约为1715952.26平方公里,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总面积的17.76%,该区域这五年就业人才总量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平均比例为13.35%,2018年该比例为13.17%。南部沿海经济区总面积约为339079.07平方公里,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总面积的3.51%,该区域这五年就业人才总量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平均比例为11.28%,2018年该比例为12.50%。东北综合经济区总面积约为788132.26平方公里,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总面积的8.16%,该区域这五年就业人才总量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平均比例为8.38%,2018年该比例为6.3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总面积约为4107797.00平方公里,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总面积的42.51%,该区域这五年就业人才总量占八大综合经济区就业人才总量的平均比例为4.74%,2018年该比例为4.96%。可见,广袤的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人才吸引能力最弱,其次是辽阔的东北综合经济区。
为了更好地比较区域之间的人才分布情况,本书引入“人才算术密度”和“人才经济密度”的概念。设区域土地面积为S,区域内经济总量为GDP(不变价,1978=1),就业人才数量为P,则有:
人才算术密度D为:
人才经济密度E为:
人才算术密度着重反映区域内就业人才的聚集程度,而人才经济密度指标能反映区域内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人才算术密度、人才经济密度计算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 八大综合经济区人才算术密度、人才经济密度
从人才算术密度指标来看,在这5个不同阶段年份的数据中,八大综合经济区整体均处于上升趋势,这得益于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其中,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人才算术密度增长幅度较大,2018年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人才算术密度达到133.64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其他区域,表明这个区域人才流入量较大。再者,在人才算术密度方面,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一直很低,体现了该区域地广人稀。从人才经济密度来看,八大综合经济区整体均处于下降趋势,这表明创造同样的经济产出所需要的人才数量越来越少了。虽然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经济总量低,但人才经济密度一直处于八个区域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创造相同水平的经济产出,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需要更多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