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1世纪初,人才流动主要是东迁与南下。在该时期,人才流动在初期呈现出向中心城市集中流动的局面,如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上海、商贸中心广州。但随着北京、上海开始控制人口数量,呈现出人才在京津冀城市群流出,在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流入的“三强一弱”新格局。
人口政策影响人才流动,随着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外流,京津冀城市群的人才吸引力也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去南方城市打拼。从长期来看,人口和人才的流失必然会减弱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动力。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仍有较大的人才流入,但内部格局也处于分化状态。浙江北部城市继续领跑人才流入,安徽南部城市成为吸引人才最大的“黑马”。几年前,安徽的人才主要流向上海、江苏、浙江,但现在回流现象很明显。相比之下,上海和江苏南部城市由于人口总量的控制,人才的净流入量较小。珠三角城市群的人才吸引力较强,人才流向“小珠三角”(共9个城市)的现象非常明显,特别是广州和深圳。但珠三角城市群的其他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比如韶关、云浮的人才流入量变化不大,而清远、阳江的人才都在向外流动。成渝城市群的人才流动则依旧显露出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双子星”特征。2018年,重庆人口净流入约16万人,成都人口净流入约29万人,从人口净流入情况可以看出有大量的人才流入到了这两个城市中。然而,与其他城市群一样,成渝城市群中的其他中小城市也面临着人才外流的压力。(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移民国家。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数量达到934.2万人,比2000年的549.4万人增长近一倍,从1990年的世界第七大移民输出国上升为第四大移民输出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出国留学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才流动,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自改革开放开始到2019年年底,我国各类留学人员总数达到639.73万人,归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417.80万人。其中,2019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占同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82.49%。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学有所成后将选择回国发展。目前,63%的留学生拥有硕士学位,30%的留学生拥有学士学位,只有6%的留学生拥有博士学位。47.31%的留学生选择本科毕业后出国留学,33.48%的留学生选择高中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只有5.59%的留学生选择硕士毕业后出国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