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为保证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学校可采用集中授课形式(连堂),也可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各类俱乐部、合唱队、戏剧社、美术工作室、舞蹈队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根据自身的艺术兴趣与爱好,拓展艺术学习的范围。与九年义务教育相比,普通高中课程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多样性与选择性。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是为了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提供条件,只有具备多样性的选择,才能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因此,强调学习的个性化,是普通高中艺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
现代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也突出强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成为精英式的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享有学习的机会,必须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全面的基础。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应给予所有的学生公平的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人类所创造的优秀的艺术文化遗产,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养成他们热爱艺术的习惯。
面向每个学生,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和积极实践的有利条件。在艺术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实施、教材编写等方面,应考虑到地域间的差异,为不同地区的艺术教育提供多种选择和发展的空间,提供各种教学资料;并鼓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积极开展灵活、多样、丰富、有效的艺术教学活动,以适应本地实际,使艺术教学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www.xing528.com)
面向每个学生,还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学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传统艺术教育常常给孩子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模本,限制他们的个人体验、个人表达和创作方式,结果造成学生大都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同样的画,缺乏个性与创造性,这不符合艺术学习的本性。艺术学习源于个体对世界的感知,并通过特殊的个性化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不是对世界的模仿、照搬,而是对世界的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并认同了自己的知觉,而且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也融入其中,所以每一件艺术品都应是创作者所见、所思、所感的产物,它们鲜明地体现了创作者的风格和个性。对个性化艺术学习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特的审美感知,提高其艺术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自我形象的确立;因为学生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他们自我价值的拓展,也正是从艺术作品中,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有独特个性的存在者,由此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改善自我形象。
艺术学习的个性化也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创造性的时代,而一个人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必须要有宽松、自由的环境作保障,必须允许他们大胆地尝试、允许差异的存在,使每个人保持自己的风格。艺术课程在教学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老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艺术学习氛围,其表现在于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活动建议的安排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等,均应体现多样化趋势。比如教学目标除了常用的行为目标外,还应注重采用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与行为目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规定学生在学习后所必须获得的特定行为结果,而是指明学生将在学习中面对的任务、问题情境等,它追求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