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中艺术课程的目标中,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方面。缺乏人文素养,艺术能力将失去思想和根基,也不利于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使能力变成一般性的艺术技艺。所以,在发展学生艺术能力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所谓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在人的言行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人文精神,它是人的文明教养、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及价值态度的综合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程度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人文素养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建构与培养,注重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探求与思考,经常表现出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往往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重视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培养,崇尚有意义的生活。即使身处一个急功近利的、实用性的社会环境,仍能自觉克服“工具理性”的局限性,以“君子不器”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例如,学艺术不局限于音乐或绘画技能的精进,学理工不局限于公式或技术的记忆与磨砺,而善于超越眼前的利害得失,追求独特的思路、纯正的性情、真实的感受、心动神驰的体验、高深的涵养、脱俗的品位、广阔的胸怀、高远的眼光、开明的态度和伸张正义的勇气。一般说来,人文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是具有文化“交流”的情结和能力。当人的文化修养达到一定的层次,进入一定的精神境界时,必然有感动或感悟。这种感悟或是来自某些非凡事件或突然的变化,或是来自对生活琐事的细腻体验,或是来自对壮美的高山大河的审美反应,或是来自对深厚友情的怀念,而一旦得到某种感动和感悟,
往往不是个人独享,而是化为一种与他人交流的冲动,促使其用诗文、书法(或诗文加书法)、音乐、绘画的方式将这种感动表达出来。“交流情结”深深扎根于人们渴求表达个人之感悟或感动或应和他人之感动或感悟的需要,有时是出于对“自我”感悟的再确定和想同他人共享某种高峰体验的需要。这种交流的情结和能力与艺术能力密切相关。由于艺术课程注重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及科学的连接,注重在有趣的艺术学习中形成人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学生审美体验活动中的情感的共鸣、交流与互动,因而有利于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提高。
第二是具有文化“承继”和“超越”的情结和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历史和传统的继承和超越。当人的文化和思想境界进入一定层次,便不愿随时间之流盲目向前,而是不时地静下心来,对“时间”和“历史”进行思考,有时表现为一种寻根意识,寻找源头的目的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在一个流动不停的时间之流中找到自己,或者说,找到自己的依托、自己的视点和自我的依据。通过对“时间”和“历史”的追寻和思考,人变得更加清醒,知道自己的肉体以及自己的文化财富究竟是从哪里来,应该向何处去。这种能力的提高,同样与艺术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经典性的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文化养分,学生通过艺术的学习,能够充分感悟与了解艺术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继承与超越文化传统,因而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www.xing528.com)
第三是具有文化“批评”与“创新”的情结和能力。这种情结和能力源自于人类对理性的追求。对多数人文工作者来说,反思、思维和批评,是用来阐明自己之所做、所说和所写的意义,以便确定自己生命的价值,进一步改造自身生存的现状。说到底,人文素养的核心是追求文化上的不断创新和不断变化,由此促使人的生存现状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和境界。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存状态,是人文素养的突出标志,它可以使人不断吸收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中的优秀传统,促使学生追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趋向完美,以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艺术创造是实现这一情结、提高这种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艺术创造是精神的探险,艺术创造活动是典型的精神审美创造形式。它以人类生活为对象,通过渗透着理性的自由、丰富的想象力来构造新的审美形式,同时也带有创造者本身强烈的思想倾向和积极的审美追求,所以,艺术教育能满足人的审美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人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总之,从人的发展的完整性来思考,艺术课程所注重培养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能力是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结合,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生发出一种涵盖二者又超越二者的高级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