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金融开放的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情形与1870~1914年的形势惊人地相似。从发达经济体到新兴经济体的世界性金融开放进程为资本的国际流动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使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重新充满活力。国际资本流动膨胀的主要受益者是欧洲信贷和欧洲债券市场,这个欧洲市场是真正国际性的,从而对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都有吸引力。对它的运用则受两个因素共同推动,一是许多国家仍然存在着限制国内证券市场的体制,二是世界许多的金融中心缺少足够的规模和复杂性支持暂时资金可以得到运用的证券市场。即使许多国家的政府确实在20世纪80年代对其债券市场进行了自由化,如德国和美国于1984年废止了预扣税,但欧洲债券市场仍然继续繁荣,因为它现在是受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的基本层面因素所推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连续主权债务违约和金融危机使银行认识到它们向政府和公司借款人发放贷款的风险,推动了银行短期票据向长期债券形式的贷款的转变。
到20世纪80年代,欧洲债券市场已经具有了庞大的规模与支持性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它可以服务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借款人。1980年当年有321笔价值198亿美元的欧洲债券发行,1989年达到1692笔和2217亿美元,且种类不断增加,如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可转换等等。二级市场也在同步成长,交易量从1980年的2400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88330亿美元。虽然仍然是由比较小的公司发行,其结构差异比较大、交易有限而且比较困难,但是这些债券仍然被众多的做市商以有竞争力的收益率或比较小的价差报价,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流动性的市场。尤其是政府借款人债券的发行和跨国公司债券的发行,经济实力强而且有庞大国内债券市场的政府借款人一般依靠其国内市场,而经济规模和债券市场规模小的政府借款人如瑞典和丹麦则是欧洲债券市场的主要使用者,它们觉得这个市场成本低而且灵活。
伦敦仍然是欧洲债券市场的中心,有更多的银行在这里开设经营机构以参与这个市场。1990年521家外国银行在伦敦有机构,世界顶级经纪商美林、高盛和野村证券以及其他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都在伦敦设立有机构。由于伦敦与其他金融中心相比囊括了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中介体的分支,而且有世界最重要的货币和外汇市场,极为适合欧洲债券的交易。
“大爆炸”式改革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就对英国和外国的银行以及海外经纪商开放,如1986年3月美林和野村都获得了会员资格。此外,还有许多大银行和外国经纪商购买伦敦证券交易所现有的会员资格,从而就在经纪和自营两个领域都有了位置。到1989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共有391个法人会员,其中248个是英国的,其余都是外国的,包括美国52个、法国17个、日本14个。这些法人会员中的许多是由英国和外国从事广泛金融业务的大型集团拥有,伦敦证券交易所于是成为欢迎全球证券市场大玩家的国际性市场,不论这些玩家的国籍和结构。因此,英国1986年的改革在伦敦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这个市场以世界各地的大型银行和经纪商为主导,不受从业规章的约束,能够在装备精良的交易室使用电子显示屏上即时得到当前价格,用电话进行交易,所交易证券的范围从欧洲债券到公司股票和债券。1980年有104家外国证券行在伦敦经营,1989年增加到158家,其中美国的公司由43家增加到55家、日本的公司由21家增加到42家、欧洲的公司由13家增加到24家。到1990年,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股票价值就达到13000亿英镑,占总上市证券价值的61%;同年的外国股票交易量已经达到每年400亿英镑,是英国股票的1/3,其中法国、瑞典和日本的证券尤其重要。(www.xing528.com)
总之,20世纪50年代欧洲市场建立时由伦敦城倡导并由英国当局支持的向世界开放的政策一直保持着,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伦敦就在国际金融业务中领先,40多年来伦敦尤其是通过获得新市场进一步扩大其领先优势。如下表所示,伦敦城在众多国际金融领域占有很高的地位。在2007年末,伦敦仅在交易所交易衍生品和对冲基金资产两个领域比较多地落后于纽约(分别为40%和66%),在外国股票交易量和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两个领域与纽约大体相当(纽约分别为43%和16%),而在其他领域都比较多地领先于纽约。
表8-6 伦敦在全球国际性金融交易中的份额(%)
资料来源:IFS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UK, May 2008. www.ifsl.org.uk/ researc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