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傅统先全集第2卷:中国引进与研究西方教育哲学任务

傅统先全集第2卷:中国引进与研究西方教育哲学任务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从1901年清王朝实行“新政”、“改革教育”起,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止,五十年内引进了西方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这对当时中国的哲学界和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哲学曾在中国流传了三十多年,成为中国教育学者研究外国教育哲学的主流。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哲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动向,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正在形成之中。

我国从1901年清王朝实行“新政”、“改革教育”起,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止,五十年内引进了西方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教育学者引进西欧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教育学说,介绍了他们的哲学和教育思想。当时发表和出版的编著有:江苏宁属学务处、江苏苏属学务处印行的《江苏师范生教育学》(1906年),无锡速成师范学校印行、侯鸿鉴编的《教育学》(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秦毓钓、沈恩孚合编的《教育学》(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王国维编的《教育学》(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蒋维乔编译的《新教育学》(1909年,原著者为日本、吉田熊次)等。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中,中国教育者仍在继续介绍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和西欧各派教育学说,当时出版的著作有:吴馨的《实用教育学》(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13年出版),张子和的《大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14年出版)等。在这两个年代中,中国教育学者编译西方的教育学著作,只能说是“教育学体系”或“教育原理”,还不能说是“教育哲学”。

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末至二十年代初,美国杜威一派实验主义哲学和教育哲学传入中国。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间,杜威来中国讲学,亲自宣讲他的实验主义哲学和教育哲学。杜威在北京大学作了五讲:“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思想之流派”、“现代的三个哲学家”、“伦理讲演纪略”,其记录由北京晨报社连续发表,后来由该社汇编出版《杜威五大讲演》(1921年)。杜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了三讲:“教育哲学”、“试验论理学”、“哲学史”,其记录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1920年);“教育哲学”一讲又另作整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杜威教育哲学》(1921年)。这对当时中国的哲学界和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留学美国师承杜威研究哲学和教育学的胡适、陶行知和其他留学美国的教育学者也多介绍杜威实验主义教育哲学。杜威的教育哲学曾在中国流传了三十多年,成为中国教育学者研究外国教育哲学的主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学者编著的教育哲学渐多,比较著名的有:姜琦著的《教育哲学》(群众书局),肖恩承著的《教育哲学》(商务印书馆),范锜著的《教育哲学》(世界书局),范寿康著的《教育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吴俊升编著的《教育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邱椿著的《教育哲学的新生命》(文化社)等。这些教育哲学著作,对欧、美各派教育哲学作了介绍与评论。

三十年代,杨贤江用“李浩吾”笔名著的《新教育大纲》(上海南强书局出版,1930年)是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述了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揭露了阶级社会(特别的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反动本质;批判了当时中国教育界极为流行的反动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是革命斗争的武器,教育必须服从革命的总任务。这本著作在196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版时,作了一些删节。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张栗原在广东文理学院主讲教育哲学,编有《教育哲学》讲义。1947年,由林砺儒交给生活书店出版。1949年6月,这本《教育哲学》由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发行。张栗原在这部著作中,力图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辨证唯物论来分析各派教育哲学,在讨论“唯物论的教育哲学”一章中,首先叙述辩证唯物论创始人马克思的教育理论。著者在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各章中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来论证。这是张栗原的一部不完整的遗稿,原定写作计划在教育价值论后,还有教育方法论、当代教育哲学的主潮、当前中国的教育哲学问题等几章,不幸,因张栗原在1941年8月病逝,全书未能完成。(www.xing528.com)

二十世纪初期至四十年代末期,近五十年间中国教育学者翻译和著述了不少《教育哲学》专著,并在大学和学院中讲授教育哲学这门课程,引进了欧、美各派教育哲学,教育哲学这门学科在中国建立了。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哲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动向,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正在形成之中。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出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发轫。张栗原的《教育哲学》、林砺儒的《教育哲学》(开明书店发行,1946年),也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中国教育学者中断了关于教育哲学的研究和讲授。六十年代初,开始有一些介绍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的翻译和选编的书籍出版,但在“十年浩劫”中又中断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教育学者又重新开始研究教育哲学和讲授教育哲学,并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而努力。

哲学上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派别的斗争,教育哲学上同样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派别的斗争。唯心主义的教育哲学研究,从康德、赫尔巴特的教育哲学讲座算起,已经有二百年;从罗生克兰茨写的《教育学的体系》算起,已经有一百三十年;从杜威的教育哲学讲座算起,也已经有六十多年。当代各派教育哲学,除了一些从心理实验和教育实践的实际中获得的一些成果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外,基本上都是属于唯心主义的。因此,教育哲学虽有各种派别,但严格区分起来只能是两个派别,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哲学;一是各种唯心主义的教育哲学。二百年来,唯心主义教育哲学占领着教育哲学论坛。一百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对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的关系等,曾作出许多精辟的分析。近半世纪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同样也作出许多精辟的分析。在教育哲学领域,怎样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来研究教育哲学,正确地阐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指导教育的实践,这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一任务的要求,首先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有关教育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一些原著;其次,对于古今中外教育哲学著作中的一些具有科学价值的材料,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批判、借鉴。此外,对于当前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反映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也应作教育理论上的研究。总之,教育哲学涉及到多方面的学科领域,对这些学科也应当作一定的研究,借以充实教育哲学的内容,使教育哲学的研究更加完善,这对于我们研究教育哲学是必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