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教育到底是什么,这是不能单从现有教育现象的表面所能探悉的。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假使我们要知道教育是怎样一回事,我们不能不先明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因为我们知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又不能不探究“人”是怎样一回事,社会又是怎样一回事。在人的方面,我们又要进一步研究(一)他的本性是怎样的,他和自然界有怎样的关系;(二)他的经验和思想是怎样发展的;(三)他的行为和他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四)他的道德观念和美感经验是怎样来的,对于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在社会方面,我们也要进一步讨论(一)社会和各种的文物制度是怎样产生的;(二)社会的演变是由于哪种原动力所推动的;(三)社会进展的趋势是倾向于哪一方面的;(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创造有什么关系……。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前一讲所讨论的那许多问题都是决定教育本质的基本因素。
由于个人的哲学背景不同,各个教育哲学家对于教育本质各有不同的答案。现在我们把几种主要的教育学说简略的介绍一下。
(一)教育准备说——这种说法虽然不是某一学派的主张,但是它却是一般人不知不觉之中对于教育的一种看法。所以它是很普遍的。根据这个说法,教育是准备儿童使他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儿童时代似乎是人生的准备时期。当儿童准备完毕之后他便开始走进成人的社会,把他所准备的东西拿出来应用。这个说法有三个错误的假定。第一,他们以为儿童和成人是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但是我们要知道儿童和成年是同一生活过程的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是连续不断的。第二,他们把准备和应用看做两件事体,准备完毕,应用开始。我们很显明的知道这并不是事实,因为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是一方面准备,一方面应用。准备永远没有停止的,而且我们往往是在应用之中得到许多新的准备。第三,他们想根据社会既成的型态去雕塑儿童,而这种想法埋殁了儿童的个性,没有顾及他们的现实生活。所以杜威提出了“教育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的口号。不过我们倒觉得教育是一种准备,不过这种准备是儿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活动而已。
(二)教育为理性之表现说——这种教育学说是根据客观的唯心论。照黑智尔(Hegel)的客观唯心论,整个宇宙变化的过程和全部社会历史的演进乃是继续明显的表现一个理性的心灵。所谓理性就是指一个有秩序、有条理、有规律、有机性的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完整而自由的。整个宇宙和社会就是理性的表现;这个历史的演进就是逐渐充分的显现这种完整的有机性和自由。所谓有机性是指全体休戚相关,拔一毛以动全身,部分与部分之间是互相依赖而不能脱离全体独立存在的。所谓自由就是在顺应整个的条理之下充分发动自我的力量,使个人与全体打出一片,所以我的活动即全体的活动,全体的活动即我的活动,在如此境界便有了绝对的自由自在。
教育也只是表现这个理性。在教育中儿童要加紧他和团体的关系,从团体生活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充分表现有机的关系。在福禄培尔(Froebel)的幼稚园里面皮球是代表完整性,儿童团团的坐着,成一圆环,这便是象征全体的有机性。教育即向此目标发展的过程。
(三)教育即机能训练说——这种教育学说是根据机能心理学出发的。照机能心理学的说法,人类的心灵是几种基本的机能所组织成功的。例如知觉、记忆、注意、意志、情感、理想、思维等等便是许多的特殊心理机能。这些机能是人类天赋的力量,不过假使这种能力、不加以锻炼,它们的功能就不能表现出来。所以教育就是训练这些机能。训练的方法就是利用各种的材料重复不断的使它练习纯熟。假使我们把这些机能训练纯熟之后,我们在任何方面都能应用它们。例如我不断的背诵四书五经,借以锻练我的记忆力。当我把四书五经都能记忆的时候我的记忆力便因此而增加了。于是当我念英文,读历史的时候我就会容易记忆。根据这种学说,教育只是训练这许多机能。但是照现在的心理学讲起来,心灵并不能分裂成功这许多部分而是一个整个活动的机构,而且许多特殊技能的训练是不能转移到别方面去的,所以这种形式训练说的教育本质论现在已不能成立了。不过有一点到现在还有保存价值的就是他们主张心灵有主动的机能而并非纯粹是被动的。(www.xing528.com)
(四)教育即心理养成说——这个学说认为教育就是建立一个心灵。它是以感觉主义的心理学做背景的。什么叫感觉主义的心理学呢?照这派的说法,人心本来只是一张白纸,上面一无所有,它只是被动的接受从外面所映刻上去的印象。心灵的内容完全建筑在外物所射入的材料。外物投射在感觉器官上,遗留下它的印像,心灵接受了这些印像之后把它们加以整理配合而成功了所谓机能如知觉、记忆、注意、思想等等。
教育就是运用和选择适当的材料在我们内心留下适当的印像,养成许多心理的和道德的性向。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材料,灌输给学生,而且在教授材料的时候还要注意新的材料是否能和旧的印像融贯会通。这种学说把儿童的心理视为完全被动的白纸,这是一个不符事实的假设,而且根据这个假设,我们容易把教育当做灌输知识的过程,而忽略了儿童自动的发展。
(五)教育即经验改造说——这个学说我们在第一讲已经讨论过了,现在我们只要把它的哲学背景以及它和以前各个学派的不同点指明一下。经验改造说的哲学背景是根据经验论、工具论和实验论三大原则。所谓经验论是承认人类心理内容都是从经验中得来,心理活动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这一点是和心理养成说是一致的。但是心理养成说把心灵活动完全当做被动的。杜威用工具论来补充这一点。他以为我们不仅是接受经验而且选择其内容,使其成为维持生命的工具。我们内心有许多的需要,这种需要主动的去推动我们发现事物间的关系,推求行为的前因后果,然后我们根据这种经验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我们利用我们和环境间活动的经验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这一方面使我们的需要更复杂,另一方面使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种环境的改变和需要的复杂又要使我们重新改造我们的经验。因此我们在经验中就等于我们在实验室里面。我们有一定的目标,根据预定的计划,一步一步的实验,实验所得的新结果使我们不断的修正目标,改订计划。这便是杜威的所谓实验主义。
根据经验论的哲学,他们主张儿童的教育一定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面而不是在一个和目前生活隔绝的场所。根据工具论的学理,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从儿童自己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自由的在当前的环境中得到实际的生活经验,因为只有儿童自己知道他需要什么。根据实验主义,我们知道教育乃是不断的生长过程而不是追求一个是静止的目标。
这个学说在批评和补充以上各种教育本质说的方面,我们以为都是它最精彩的部分,但是在积极的说明教育本质方面讲起来,我们尚觉有几点补充的地方,我只预备简单的提一下。(一)在教育中我们希望加强儿童活动的有机体因为在现代生活中个人彼此间互相依赖的程度增加,教育应培植严密的组织精神。(二)在我们鼓励团体活动的时候我们当然还要顾及儿童的个性,使他们自己找出他在一个团体中的本位,站在这个本位来充分发展他自己的个性以及对于全体产生一种有创造性的影响。(三)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以维持生活为人类唯一之需要,我们还需要把生活过得美一点,善一点,真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