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有社会性的。这句话可以分两方面来讲。从一方面教育的过程乃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人一定要从社会环境中才有教育。所以假使我们要明瞭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学的材料,以及教育的价值,我们一定先要瞭解社会的本质,现在社会的情况和需要,以及社会对于个人所能发生的影响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是依赖社会的。从另一方面讲起来,教育乃是一种推进社会的工具。社会一定利用教育才能够有进步。所以我们要人们懂得公民的意义和责任,维持和增加生产的能力,改良生活的情况,我们一定要用教育的力量。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是依赖教育的。所以教育和社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凡我们对于社会的认识都足以影响我们对于教育的见解。现在我们把这个意思分三点来解释一下。
(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社会学里面有两个相反的学派。一派主张社会的基本实质是个人;社会是个人所组织出来。例如几位爱好文艺的朋友组织一个文艺研究会,凡这会里面的宗旨、组织、工作都是由个人商讨出来的;凡这会里面所特有的一种传统习惯、文艺作风、文学创造也都是个人活动的结果。所以他们说社会是一个空洞的名目,用来代表个人所作的某种活动而已。这便是所谓个人主义。还有一派人主张社会本身乃是一种实质,它有一种特殊的目标和特殊的组织;个人只是从整个团体中所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担任整个团体中某一部分的功能而已,而且假使离开了社会之后,这种部分的功能便失去了它的意义。例如学校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机关,它里面分教职员和学生两部分,而教职员中又分教导主任,事务员和教员,学生中又分成功各种成绩不同或能力不同的等级。现在我是一个教务主任,你是一个学生。但是假使根本就没有一个学校的存在,那末我就不成其为某校的教务主任,你就不成其为某校某年极的学生了。所以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是在全体中所抽释出来的一部分。这便是所谓全体主义。
社会学里面的个人主义对于教育哲学有下列几点的影响:
1. 教育是个人的事体。教育,如裴斯塔罗齐(Pestalozzi)所云,是个人一切能力的谐和发展。
2. 教育的目标在卢骚是造人而不是造公民;在斯宾塞尔是准备一个完美的个人生活;在赫尔巴特是完成个人德性;在杜威是供给个人尽量自由发展之机会。
3. 教育的工具是个人心理学,即对于个人的本性,以后所可能的发展倾向等等要认识清楚。
4. 教育的方法应该尊重儿童的自由,减少社会的成训。
5. 课程的重要不在知识和成训的灌输而在乎借以发展儿童的判断力,创造力和自动力。
社会学里面的全体主义对于教育哲学有下列的效果:
1. “教育绝不是以个人及其利益为唯一的或主要的目标;它首先是社会用以不绝更新它自己的生存情况的方法……教育在于使年青人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杜尔斡(Durkheim)著《教育与社会学》(见吴俊升著《教育哲学大纲》二〇八页)
2. 教育的方法在如何使个人的活动社会化,如何使整个社会文化有所改进。教育应该注重个人的社会环境。
3. 教育的方针应配合整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功能应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互相配合。教育应从整个社会的立场而加以计划。
4. 课程应注重儿童的团体活动,课程内容应帮助儿童成功一个国家的公民。
5. 研究教育学的工具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www.xing528.com)
但是照我们看起来,个人主义和全体主义各有利弊。我们觉得个人主义的特点在于说明个人,是社会的必需条件,短处在于没有认识社会在个人之上自有其特殊性。全体主义的特点在于说明社会支配个人活动的力量以及社会在个人活动之上的独特性,短处在于抹煞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功能,以及个人的创造力和改革社会的主动力。所以我们以为社会团体一定要有四个条件:(一)一个社会团体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代表个人之间所共有的一种精神倾向,这种精神倾向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体的。(二)它一定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所谓完整的组织就是说在这个机构中分成许多有特殊功能的部门,这些部门在同目标之下合作。(三)它一定要有一个代表全体精神的领导者,他有主动力和创造力,他的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各个心灵中找出一种新的共同关系。(四)社会团体一定要有各不相同的个人担任各部门的工作。前两个条件是普通所谓全体性的特质;后两个条件是普通所谓个人的特性。其实这四个条件一定要共同配合起来才能成功一个社会团体。这种看法对于教育哲学有下列的影响:
1. 教育的目标在于在整个社会机能之中充分发展个人的主动力和创造力使个人各尽所长为整个社会谋福利。
2. 在教学方法中应注意社会环境对于个人的生活习惯知识信仰思想态度等等所发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在课程中应在整个社会需要之下利用潜移默化的力量,让儿童养成一种正常的人格,所谓正常的人格就是一种足以适合整个社会的个性。
4. 研究教育的工具既不在个人心理学也不在社会学而在于清楚的认识个人心理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与社会团体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两个错误的观念是必需矫正的。第一,一般人把学校当做是担任教育工作唯一的机关,以为在学校以外便没有教育。但是我们知道任何社会团体都有教育的功能。第二,一般人以为学校除了灌输个人的知识,养成正常人格之外便没有其他的功能。但是我们知道学校帮助地方产生良善的风气,矫正不良习俗,改进经济状况,推行政治运动。所以我们说,社会团体足以推进教育的发展,而学校可能成为改良社会团体的中心机关。现在我们再从家庭、学校、乡村与城市,以及国家这几种社会团体来讲一讲它们和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团体,它是由于个人间的血统关系所组织成功的。在家庭中个人间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在工商业尚未发达以前,个人往往是生长于家庭中,工作于家庭中,以至老死于家庭中。这时的家庭可以说是负担了全部的教育工作。一切风俗习惯,生活技能,都是父母兄弟子女夫妇之间互相传授影响。后来工商发达,儿童在家庭里面所习得的已不够应用,于是便有了学校。儿童到了相当年龄的时候便送到学校里去受教育,父母就似乎不常过问了。现在甚至于有人主张废除家庭,因为即使对于婴儿的看护和幼童的教养都不应由这些未经训练过的父母来负责,而应该交给专家来负责教育。但是我们觉得在家庭间天伦的爱是任何其他机关所没有的。这种爱是生命的泉源。所以这种爱的培养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其他如生活习惯的养成,社会风化的传播,个性发展,情感陶冶等等工作现代家庭还是一种主要的教育工具。不过家庭也有很多的缺点,如父母缺乏教养子女的修养,儿童不良习惯的滋长,畸形社会关系的发生等等。可是我们认为这正是教育改造家庭的地方。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我们要训练贤良的父母,灌输家庭常识,改造家庭环境。
学校是专门负责教育的机关。学校的起源有三个原因。(一)儿童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能学到的东西尚不够应付他的环境;(二)地方社会发达,使个人对于过去很久和相隔很远的事实都要熟习;(三)文化复杂口头传授不能胜任,而不能不借助于文字符号。学校是因为教育儿童而特别安排的一种环境,但是这种环境和儿童日常机遇的环境不同。第一,学校是一种比较简单化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可以产生特别能够助长儿童发展的效力。因为现代的文化太复杂,五花八门,使儿童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之感。第二,学校是一种经过提炼过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许多不良的影响都已经淘汰,而是一个纯洁无瑕的园地。第三,学校是一个比较有平均发展机会的社会环境,使儿童在这种环境中无论对于经济、政治、文艺,各方面都有平均发展的机会,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公共团体很多,而这种环境往往使儿童只有倾向于某一特殊方面发展的可能,而我们的生活却是多方面的。因此,学校是一个最适当的教育机关。但是学校却不能脱离社会,一方面要利用社会环境以辅助学校之不足,另一方面要使学校造成一种推进社会的工具。
乡村或城市便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辅佐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能利用学校来提高一般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准。例如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运动,如造林、开联欢会、公益募捐、讲演等,这在学生方面可以从这些活动中得到不少实际的经验;在地方上可以改良社会风俗,促进民众教育,灌输卫生常识。所以研究教育哲学的人就不能不认清社会经济政治的情况。
国家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关系。它所规定的政治方针、经济计划、教育工作、民众指导,这些都是最好的教育资料。我们从实际的公民生活中得到很多的经验。同时学校也是传播政府方针的机关,它训练公民、领导群众、辅助行政。因此从这一方面讲起来,学校也正是一种政治机关。但是教育哲学却正是要借着这些资料来作一种批评。例如学校应该是一种政治的工具吗?教师是政府所支配的仆役吗?或者反过来说,学校能否干涉政治?教育家应否支配政治?计划国家经济,领导民众运动?
(三)社会调查对于教育的帮助——教育是一种实际的活动。所以研究教育的人就不能不认清实际的情境。例如教育中有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怎样使儿童、教材和教学方法配合统一。但是假使我们要认识一个儿童的个性,我们仅就他本人来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要知道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假使我们要知道哪一种材料最适于教学,这非但是看儿童的需要,同时也要看当时社会的需要。现在社会调查中所用的分布法、统计法、个案法,以及它们所得的结果对于教育便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分布法就是调查一个区域里面各种机关、商店、工厂、学校等等分布的情形以及各种职业家庭生活方式和各学龄儿童等等分布的情形。
然后研究何以在某种环境中产生某种儿童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或改良此种环境去发展儿童正常的人格。所以社会调查可以供给我们许多客观的事实,而这种事实的认识是我们研究教育哲学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