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全貌,不限于学校

教育的全貌,不限于学校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错,我们承认学校是一种教育机关,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份子,书本是一种教育工具,成绩报告单是表示教育结果的一种方式。可是请诸君注意这些都只是教育的“一种”。一般人以为教育只限于学校,于是当人们受教育的时候他们是过着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特殊生活。(二)以教师为教育的中心,这是现在教育中的第二个怪现象而亟应加以矫正的。现在的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育的全貌,不限于学校

有一次在我的教育学班上我问一位同学为什么要进大学受教育。他回答说:“因为我父亲把我送进学校,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受教育。”我又问他:“那末你为什么要选修这一科教育学呢?”他说:“那是因为注册主任替我排的课程,他叫我选这科,所以我就选这科。”当时我听了非常感叹,以一位选修教育的大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选修教育,更不知道为什么他要进学校,当然尤其是不知道教育是怎么回事。我说他的整个生活就是一个悲剧,他的生活是别人支配的。这也可以说是我前面所说的不检讨自己生活的一个例子。后来我再追问一句:“当你受教育的时候你觉得你在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他回答说:“无非是上课,听讲,读书,大考,拿成绩单而已。”我觉得这都是很诚恳的老实话,而且是实情。可是从这句话里面我们可以分析出来教育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怎样一回事。第一,受教育一定要入校上课,这就是说,教育只是限于学校。第二,受教育一定听先生讲书,这意思就是说,学生在课室里面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演,教育的主角是老师。第三,教育就是读书,譬如在日常闲谈的时候王先生问他的朋友说:“令郎在那一个学校里读书?”甚至于在大学里面同学之间往往也问:“你这一学期注册念几本书?”(他的意思是说这学期选修几科)。有一次董任坚先生在某大学讲授教育学的时候总是不带书本上堂,后来教务处有人批评说:“董任坚讲授连书都没有一本。”于是以后上堂他总要拿几本书在手里,可是这几本书也许完全和他讲的东西没有关系,如图画杂志小说之类,无非是表示“有书”而已。还有一位教授在休息室里面大发脾气,嚷着说:“教务处的讲义至今还没有印好,真是岂有此理,叫我怎样教书?”意思之间大有非书不能上堂之慨。这都是表示教育就是读书。第四,考核教育的方法是考试,而教育的成绩就是报告单。要知道一个人有没有教育,我们只要问他有没有毕业证书,要知道教育的成绩如何只要看他的报告单上分数如何。

不错,我们承认学校是一种教育机关,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份子,书本是一种教育工具,成绩报告单是表示教育结果的一种方式。可是请诸君注意这些都只是教育的“一种”。换句话说,学校、教师、书本成绩单并不等于教育。教育中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成分。但是一般的人(包括家长、学生和校长教师在内)以为教育者无非学校、教师、书本、成绩单而已,除此以外别无所谓教育。从这种错误的观念产生了许多教育界的怪现象。

(一)教育和人生的分裂,以及学校和社会的隔阂。一般人以为教育只限于学校,于是当人们受教育的时候他们是过着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特殊生活。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优良的生活习惯,我们知道怎样使我们的身体健全,怎样在家庭中做一个好的子弟,怎样在团体中做一个有用的份子,怎样在国家做一个良善的公民,怎样在一个完整的社会中尽量发展自己的特殊机能。但是在学校里面我们过着地理的生活,历史的生活,国语、英文的生活,代数几何的生活。学校里面学到许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除了升级考学校之外在生活中是不常用得到的。一个在大学研究经济的人毕业之后也许去做官,办学校。即使他跑到一家银行里去做事,他在学校里所念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不合实用的。因为学校里面的经济系是一回事,而银行是另一回事。同样一位在大学里研究教育的人也许后来做了银行的经理;即使他在社会上办一个学校,也觉得以前课堂里和书本上所得的东西似乎又是另一回事。学生初次走进社会(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假定学校和社会是分开的),他就会看见很多很多的现象而这许多现象都是他以前在学校里面从来不知道的。所以我们现在不谈教育则已,若是要谈教育,我们非把学校和社会打出一片不可,非把教育就视为生活本身不可。不过此处我们有一个特殊声明。我们并不是要取消学校,更不是要把社会上许多秽污的现象灌输到纯洁青年头脑里面去,教学生们怎样去欺诈、谄媚、敷衍、苟且以及其他卑鄙的行为。我们要把实际正常的生活态度和特殊的生活技能灌入学校。同时也要把学校里面研究所得最高的生活理想和具体改造社会的计划逐步的实现。我们更进一步的话,我们非但在学校里面受教育,我们不断的在社会里面受教育,我们要从根本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连贯一气。

(二)以教师为教育的中心,这是现在教育中的第二个怪现象而亟应加以矫正的。现在的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替学生建立一个他自己以为最好的人格型态,使他的学生来配合这个模型。他替他们规定了科目,选定了教材,讲许多他自己喜欢讲的话。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和服从。我们看见某一个中学里面把一个学生记大过一次,因为他在上地理课的时候向先生发过问题。这位先生是不许学生发问的。学生到学校来的责任是“听”,而不是“问”。谁问就记谁的过。从前有人批评光华大学说:“光华的大学部是属于职员的,中学部是属于教员的。”这句话在事实上也许是不对的,不过我们所感叹的就是说何以没有人说:“某某学校是属于学生的。”我们知道儿童和青年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和人格。成年人应该让他们有相当自由的发展,我们应该替他们着想而不应该替自己着想。我说:“应有相当的自由发展”,这意思也并不是说听凭他们自然发展而绝对不加以干涉。实在杜威(John Dewey)倒确有听凭儿童自由发展的意思,因为他以为教育只应替儿童布置一种有使儿童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而不应该限制儿童发展的路线。这一点我们将放在以后再讲,不过此处我们可以说,成人未尝不可以先知先觉的资格,根据深思远虑的结果,对于青年的生活有所指示,对于整个社会进展有所规划。但是这种指示和规划一定要顾及个人的特性在教育过程中导师要以学生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为指导的中心。现在的教师都是站在学生前面的。我们认为教师只应该站在学生的背后。意思就是说,教师只能辅助学生的发展,而不能代替学生去发展。

(三)第三个奇怪的教育现象就是一般的学校除了书本之外就没有教育。这种书本教育一方面产生纸上谈兵的风气,一方面疏忽了正常的生活习惯。在书本上我们读到:“我们要使身体健全”,可是实际上教师从不顾及学生的卫生状况;在书本上我们读到:“我们要守秩序”,可是实际上我们只看见学童在上课堂的时候争先恐后。这种书本教育推而广之便成功了贴标语,喊口号的社会教育。有一次我带了几位实习学生到某小学校去参观,我们看见墙上贴着“不要随地吐痰”的标语,而就在这标语下面满地都是痰。我们看见走廊上贴“我们要锻炼身体”的标语,同时却看见一位先生穿着长衫正在上“体育课”。我们大家都知道熟读“游泳术”一类书的人落在水里不一定能游泳,但是我们的教师们却正叫他们的学生熟读“游泳术”而不叫他们下水去练习。学生们也就只知道进学校是因为读书的,至于他们应该怎样培植自己的人格,适应周围的环境,他们只是一任其自然发展。

(四)师生之间处于敌对的地位,这是我要说的第四种教育怪现象。教师控制学生最好的武器就是分数。假使你不用心听讲,我就扣你的大考平均分数。假使你服务有功,我就批你一个甲等的成绩。教师讲书似乎是因为考试学生而讲书;学生读书似乎是因为分数而读书。于是师生之间在大考的时候演出一幕精彩械斗表演。教师千方百计找困难题目来问学生;学生开夜车而准备考试。有的学生探听先生喜欢出那一类的题目。在末考之前和先生讨价还价,请老师指示范围,删除不重要部分。在考试之间在无可奈何之下设法向别的同学呼答合作,甚至于抄夹带等等。学校方面又规定许多禁例,排座位,编号码,对照片来防止作弊。学生再另谋出路,别图他法,师生之间就这样勾心斗智,各显神通。学校考试之不够,再加上毕业会考,统一招生。有人说我以上所讲的也许是例外。不过我们再以通例而论,普通以为教育的结果是从分数中表现出来的。这仍不脱书本教育的巢臼。但是我们以为教育的结果当视学生的生活习惯是否有所改进,生活技能是否有所增益,思想训练是否有所精确为准则。“读书成绩”不过是教育结果的一种。即使单就这一种的成绩评定法而论,在原则上也有问题。例如普通以六十分为及格。假使你的国语得到了六十分,你就认为这已经及格了吗?假使当你应用到国语的时候你写了一封信,其间你只能表达百分之六十的意思,你能承认你的国语够用了吗?假使你计算账目,你只能完成百分之六十,请问经理先生也能让你及格吗?这种“及格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观念。当然我们承认考试和测验是辨别学生在校作业成绩的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不过我们的意思是说,这种方法是不够的;这种方法所根据的以读书为教育的基本概念是不够的。

有人承认教育不只是读书,而读书不过是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而已。在这种生活的准备中我们也许不仅是读书,我们还要练习一种技能;也许不仅是学习一种技能,而且学习一种将来怎样待人接物的方法。总之,这一切无非都是为将来作一准备而已。这种说法有三个假定:(一)将来似乎是和现在分开的,儿童的教育只是替将来作准备,无形之间忽略了他们目前的生活;(二)儿童并非社会中的正式分子而只是候补人员;(三)成人要替儿童树立一种理想的标准,使儿童所作的准备要能够符合这个标准,或者成人简直就使传统的制度作为雕塑儿童的模型。

我们承认教育是一种准备,因为我们现在的一切活动对于将来都是有影响的,而且是继续不断的向着将来前进的。同时我们也承认成人凭着他比较丰富的经验对于儿童的生活应该有所指示,而不主张绝对的自由发展。不过这种准备说却也有几个足以商榷的地方。第一,将来是不能和现在分开的,因此教育应该特别顾及儿童的现实生活,注意儿童目前的需要兴趣。第二,成人对于儿童生活当有所指示,但是我们不能埋殁他们个性,所以教育应该尽量帮助儿童表现他的特长。第三,从心理学上讲起来,假使我们完全利用将来的前途来鼓励儿童学习,这往往会失败的,因为儿童最感觉兴趣的是他目前的生活而不是他将来的成败。结果,当儿童对于将来的前途不如成人心目中感觉兴趣的时候,一般负指导儿童责任的人们就只好用赏和罚的方法来推动学生去学习。于是儿童便养成功一种因为求赏和避罚而学习的习惯,至于他所应学习的东西倒反未曾注意了。(www.xing528.com)

所以杜威主张教育就是生活。他说:“生长既是生命的特征,那末教育当即为继续的生长。教育除生长外,别无目的。学校教育之价值即在于创造一种希求不断生长的欲望,以及供给种种足以实现此种希望之方法。”(见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六十二页)他又说:“生命就是发展,凡足以不断发展,不断生长的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此外别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改组,改造,改变。”(同书第五九页)

后来杜威说得更具体一点,他主张教育就是不断的改造经验。教育的目的是直接使经验变质。所谓使经验变质就是使一种经验的意义更加丰富。例如本来我们只知道茶杯是喝茶用的工具。后来我们又可以知道一个茶杯还可作装饰品,也可以作一件礼物送人。换句话说,在我们原有的经验中我们看不出两件东西的关系。急流只是流水,电力只是电力。但是当我们认识激流的力量能够用以发电的关系,我们便有了一种新的经验。我们在自然界中愈能发现各个事物的关系,我们便愈有控制它的力量。教育就是经验意义的增加,经验意义的增加便增加了我们控制环境和将来的能力。所以教育就是增加我们控制环境的能力。这种发展是自然的,关于这种发展的性质和内容,别人不必加以干涉。

杜威以教育即儿童个人的生长代替教育即读书,教育即为一种成人社会做准备的说法,这在原则上是对的。不过我们觉得还有几点补充的地方。

第一,教育在杜威看起来是经验的改造。现在我们要请问这种经验的改造要不要利用人类的理智做一种合理的批评,要不要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目前的趋势对于这种经验的改造寻出若干可能的方向。杜威以为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并未其他目的,因为其他外在的目的足以限制生长。成人往往把成人所想做的事让儿童去做。这足以破坏儿童的原动力创造力。不过我们觉得在人生中经验的改造我们不能听其自然发展。过去的历史能够给我们适当的教训。这意思就是说,儿童的发展不能脱离历史的传统和现有的制度。可是儿童本身对于这两方面都没有深切的认识,而另一方面,成人中的先知先觉却往往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对于其中的酸甜苦辣能找出深刻的意义。这种认识是应该供给儿童发展作一种参考和指示的。同时实现的生活也是有一个趋向的。我们对于这种未来的趋向也不能不加以一种考虑。这种工作并不是儿童本人所能胜任的。崇高的理想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上的。所以欲从现实生活建立一个崇高的理想,这种人非有高超的理智、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严密的思想和一种非常动荡的环境不可。这既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得到的事,当然更不是儿童所能办的事情。这种对于人生的深思远虑,我们认为是有价值的。我们承认儿童有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我们不赞成儿童的自然发展。杜威说:“学校之价值即在于创造一种希求不断生长的欲望。”我以为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根本凡人类,甚至于凡有生命的东西,生命的东西,无一不在希求不断的生长,这用不着学校帮助。不过我们却以为学校正是一种经过深思远虑后设立的理想环境,在这种环境之下儿童有自由发展和自由创造之机会。

第二,杜威以为改造经验的结果足以控制环境和控制将来。这一点我们是承认的。不过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何以我们要控制环境?”因为我们借此而能够维持生命,而能够继续生长吗?此处我们更要问到人类的生活和其他动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否因为其他的动物不能改造过去的经验来控制他的环境,而人的生活中却做到了这一层?这种意见仍只是以为人生的目的止在维持和继续生命。我们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看出来,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不仅是在维持生命的方法。我们以为人类的生活和其他动物的生活有性质上的不同。在人类的活动中我们就可以证明人类许多的活动都不是因为要维持生活。我们穿衣服,这不仅是保护身体而且我们还要美观。我们为国家服务,这不仅是因为生计问题,而且有时我们还会杀身成仁。有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终生埋葬在实验室或图书馆里面,他们不仅是借此维持生活,而且是因为追求真理而生活。这都证明人类中大部分的活动不仅为维持生活,而另有一种美感的、道德的、学术的境界。所以我们以为经验的改造不仅是帮助我们维持生活,而且使我们优游于真美善种种价值的境界。教育不仅是不断的生长,而且是不断的追求价值。

所以教育是不断的过着一种经过检讨评价的生活;同时教育是不断的追求和实现崇高的理想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