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出现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夏、商、周三代,我国勤劳的先民们就已发明了伞。《事物纪厚》《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
古语中,“伞”亦作“缴”,《通俗文》曰:“张帛避雨,谓之缴,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之。”所谓“张帛避雨”,就是用布帛制作的雨伞。
青竹骨,油纸面,油纸伞既古朴又漂亮,也很实用。可现今在雨水众多的江南,又有多少人能想到它曾经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备雨具。
北魏时期,伞被用作官仪,因其张罗之象,人们又称其为“罗伞”。官阶大小不同,所用罗伞之大小、颜色也有别。
通常来讲,皇帝出行,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之意。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这无非是封建当权者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百姓极少真的能得到荫庇。皇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给自己遮风挡雨罢了。
用采撷的树叶制作成的油纸伞。
皇帝用伞,官家用伞,老百姓便只能用蓑用笠,用草衣了。
油纸伞的美从来都难以言喻。
自唐已降,造纸业大行其道,伞亦通用于民间。有的工匠突生灵感,将桐油涂于伞纸上,没想到却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油纸伞”较之普通的纸伞或布伞,更加轻便也更加耐用,雨水浸而不透,正符民意。
一时间,下雨之时人人举着油纸伞,奔走于长安街头的场景频频出现。(www.xing528.com)
宋时,“绿油伞”开始流行。在唯美的古典长卷《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集市上人们所撑的就是这种“绿油伞”。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也开始多次出现伞的字样,例如孔平仲“强登曹亭要远望,纸伞挚手不可操”“狂风乱挚雨伞飞,瘦马屡拜油裳裂”。
明清以后,油纸伞的使用范围更广。人们也有了更多的爱好。雨伞,其实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张帛避雨之物,而是蕴含了更多的灵感。
五百多年前,文徵明一时兴起,在一把油纸伞上绘出一幅山水画。五百多年后,这把伞流落他乡,拍出了九十八万美元的高价。
从前,大江南北人人都能用到油纸伞。如今,似乎提起油纸伞,我们的记忆却已经停留在了苏杭,那烟雨的江南。
或许,在油纸伞被尼龙钢架伞代替之后,是那江南朦胧的美,山水画的意境,才更加符合油纸伞的古韵吧。
伞+烟雨+古巷,也许就是这世上最美的意境。
余杭油纸伞盛行于明清。乾隆时期,董文远九房开设杭州最早的油纸伞店,时有渔船伞、文明伞、大红伞等多个品种,是杭州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雨具。史书上写:“余杭有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世代相传。”
由于经久耐用,余杭油纸伞也被不少外地客人购买,作为礼物送给亲友。
时至今日,油纸伞依然是余杭古典文明的见证。它流传千年,不泯不灭,不消不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