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弹琴,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托、擘、抹、挑、勾、吟、猱、绰、注、撞,进退自如,响彻天籁。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自古以来,古琴即被人们视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也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他们崇尚借琴来导志,更深地体察人性和天道。
士大夫蓄琴。常以琴一张,弦轸初调,中夜鼓之,其音宽宏美妙,深幽难测,不唯怡然自得。久之,更有爽然自失、逍遥物外之乐。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古琴既尊,抚琴之法自会讲究。明代琴谱《风宣玄品》即载:“凡鼓琴,必择静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抚琴,讲究的是与山水相合,与自然相合,自得“高山流水,怡然之乐”。
(明)杜堇《梅下横琴图》。
士大夫鼓琴,也讲究与知音共鸣。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似乎一直在他们心头萦绕,在耳畔回响。正所谓“如无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颠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www.xing528.com)
古琴俨然成了士人寻求知音的媒介。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便求得卓文君与之同归,琴音照知音,也照琴瑟之好。
古琴需知音,也需好的听众。士大夫是讲究贩夫走卒、凡夫俗子不得聆听清音的,他们要的是高士和佳人,讲究妙偶天成的合拍。
士大夫抚琴,亦必得仪表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还需焚香洗浴,方可下手操弄。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个仪式多余,但其中却不乏包含了士人自小所受的礼节教育,更是一种对内心的整肃,有着强烈的道德内省精神。
唐代王维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夜的竹林,高耸而深远,当空的冷月,幽暗而寂寥,而琴声音却能如泉水般清澈。曲毕,激切的啸声又划破夜空,在竹林中余音不息。
(清)禹之鼎《幽篁坐啸图》。
诗人的孤寂都诉说在了一张琴里。这也成了很多士大夫的写照,他们不为世人所认可,唯有寄情于山林,抒情于琴瑟,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