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最早仅为五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琴当序》中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至周文王受商纣王拘禁于羡里,抚琴而思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后周武王伐纣,两天加弦一根,是为武弦。琴亦终得七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此外,古琴亦有十弦。曾侯乙墓出土之古琴即为此,另古时还有三十二弦之琴。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仍以七弦为根本。
古琴之形制,上部称额,额下端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岳山”,又称“临岳”,为古琴最高的部分,琴下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为“凤沼”。此为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晋)顾恺之《斫琴图》。
古琴的结构。
岳山边靠额一侧所镶之硬木条,称“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的暗槽,则称“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古时,制作古琴又称斫琴。斫,原始的意思是“刀壁斧砍”。而它和古琴一结合,又被赋予了更细腻的内涵。
要斫古琴,必选良木。诸木之中,又以桐木、杉木为佳。桓谭《新论》中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
桐木。
凡有好木,制琴者都视其为千金良材。传三国蔡邕在隐居时,就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用此木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故而得名“焦尾”。
杉木。
斫琴的核心就是斫木。刀斧把原木斫成坯料,再在坯料上凿刮,龙池、凤沼的深浅,头、颈、肩、腰的和谐,全靠手指的触摸来感受,全靠眼睛来度量。
而斫琴之中,重要的还有“上灰胎”。灰胎的主要成分是大漆和鹿角霜。大漆是天然漆树流出的汁液。鹿角霜是梅花鹿、马鹿、驯鹿等成熟后脱落的角制成。
大漆和鹿角霜。(www.xing528.com)
古琴用大漆的历史距今有4000年。古琴震动即是木胎充分震动,让大漆鹿角霜灰胎抑制震动,最后调节声音,音量不大不小,音色柔美,韵味长。这是古琴的重要特点——中庸之道,韵味长才能引发思考,也因此古琴才能变成一种哲学性的乐器。
一张琴要上灰胎,必得反复涂抹二十遍。灰胎制作整体下来,需花掉一年的时光。之后灰胎还要存放八个月左右。整个过程下来需要差不多两年,才能完成古琴的制作。
从前到后,一张古琴制作完成,须经过槽腹、造型、合琴、研磨、定徽、安足、擦光、上弦等步骤,全部工艺有上百道之多,古代斫琴师们通过不断实践,在一张琴上熔炼了无数智慧,才让今天的人们落指在千年的老琴上,依然能抚奏出清越的琴声。
直到今天,要得到一张好琴,仍然须沿用古法。
当代的斫琴师王鹏,是北京奥运会中那把震惊中外的古琴的主人。那张琴,便是他复制的2600余年前的唐代名琴“太古遗音”。
选材法
槽腹法
造型法
合琴法
灰胎法
研磨法
定徽法
安足法
擦光法
上弦法
一袭宽松的黑色布衣,一头飞扬张狂的华发。在记者面前,王鹏正弯着腰给一张琴坯“上灰胎”。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在他身上。那单调的唰唰声,让人心生寂静。
灰白色的灰胎被王鹏手中的胶皮板一层层均匀地从岳山刮起,如流水般顺势而下。而王鹏心中,早已响起的却是高山流水的韵律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