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逝的文化印记:匠人传奇与瓦猫水晶挂件

消逝的文化印记:匠人传奇与瓦猫水晶挂件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才在店里走走看看,对号称卖得最好的瓦猫水晶挂件,并不以为然。张才夫妇与现场捏制的瓦猫。这样的所谓“省级文化遗产”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他们的传承人,大多像张才一样,对手艺的感情近似于家族血脉的延续,而没有外人期待的所谓文化保护的野心。可是,巷名的雅美,令人欲忘其陋。

消逝的文化印记:匠人传奇与瓦猫水晶挂件

三十年前,张才就坐在他的那张拉坯机前,跟随父亲学习瓦猫的制作技艺,那时候,他才13岁。

张家瓦猫,当地人都它叫云才瓦猫,取的是大哥张云和小弟张才两个人的名,他们家兄弟三人,都是跟父亲学的手艺。

张才的瓦猫作坊内部。

张才家在昆明北部客运站的百年老屋。

张才介绍,从他大哥第一个开始学,学的时候是他二哥帮做大哥一些杂事,比如揉泥巴。

慢慢地,大哥学会了以后,又到二哥开始学。他就回来又帮着揉泥巴。等二哥学会了,他又慢慢开始学。学会之后互相之间一个帮一个。

张才的工具箱里,有张照片,照片上,哥哥红光满面和外国人一起笑着,而他则躲在人后,只露出半个头。

张才大哥很愿意和外国人谈生意,他发现外国人很喜欢他的瓦猫。

可是四年前大哥去世了。他跟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又归于泥土,同时带走了把瓦猫推向世界的雄心。

大哥走了,张家的龙窑也因为污染严重而停用了。

正在制作瓦猫的张才。

张才很迷恋龙窑,他觉得,龙窑文武火慢慢烧出的瓦猫才更有灵性。

他介绍说,开始时是最小的火,然后是中火,再然后是最大的火,要达到1440度,人在外面把烧柴放进去,两天的时间不能停火,不能睡觉。

说到这,张才的话顺畅起来,脸也生动起来。他的眼睛泛起光来,仿佛眼前真有窑火燃烧着。

面对时代流转,张才没有迎头赶上,也没有负隅顽抗。他更多的是顺从,可是心里又有些不甘。他舍不得自家这门手艺,只能做一点是一点。

十年前,张家的瓦猫技艺被昆明市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张才成为民间“非遗”传承人,但他日常主要的赚钱营生是扎“白事儿”的纸人纸马,偷闲才回到拉坯机前,找回对“手心里撮出的泥儿”那份洗不掉的执念。

距离张才作坊十五公里的文化巷,是昆明潮流的聚集地。在这里,瓦猫被当作一种象征摆进橱窗

记者把张才拖到这里,想帮他的瓦猫找块“新屋顶”。店员表示,这边和很多传承人都有合作,“我们和他们学习,他们也和我们学习,创造一个很好的合作环境”。

工艺商品店里贩卖的瓦猫形象装饰品。

张才在店里走走看看,对号称卖得最好的瓦猫水晶挂件,并不以为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水晶挂件,虽然用的是瓦猫的原型,但肯定是拿模子做的。

纯粹的瓦猫,都有指纹的烙印。张才的瓦猫,也不例外。而店里的瓦猫,没有。

店主云南艺术学院的游峭老师很欣赏张才。他说,改天去张才家,拍他做瓦猫,帮他重新包装,在互联网上卖。

游峭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杰出手工艺人的认证,第一个叫作正宗,第二个叫作绿色,第三个就叫作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这些你们自己在做手艺的都不梳理,渴望别人去帮你梳理是很难的。你传承的是一个整体,你不能说只是一只猫啊。”

整个对话过程中,张才一直低头,搓手,一言不发。唯有说到这,他才猛一抬头,与游峭对上了眼神儿。

瓦猫曾经威风地站在屋顶,张着大口,迎向天空,替人们抵挡灾难。如今,那份几代人手心里细细打磨出的祝福,或许更需要的是——我们的庇佑。

记者手记

瓦猫匠人张才是那种你问一句、他答一句的人,半分发挥都没有的老实。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老婆李大姐就会立即帮腔,绘声绘色的样子让人觉得这样的搭配很妙。但也给最终成稿造成了不少困难,因为,主人公的话实在太少了。

我想,热衷于跟上时代的人,心不定,难以稳住手艺。而低头搓泥的人,哪里懂什么推广,躲在自己熟悉的角落里——“雕琢”,就是他们为传承所能做的努力。两者兼容之难,也是传统手工艺遗产保存的最大痛点。如同在正文里写到的:“面对时代流转,张才没有迎头赶上,也没有负隅顽抗,更多的是顺从。”

张才夫妇与现场捏制的瓦猫。

这种顺从,作为采访者,我充分理解。跟着主人公走进他出生长大的昆明城郊,街对面是新建的北部客运站。百年老屋夹在车水马龙中间更显得摇摇欲坠。村子过去因为有张家的一条“龙窑”就叫作小窑村,而三兄弟,童年学做瓦猫的黏土,出门转身上山就能挖到。如今,窑没了,泥没了,大哥不在了。张才的无力感,希望我们能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

公允地说,瓦猫没有古琴的清雅、旗袍的精巧,它只是属于一方水土略显粗糙的印记。这样的所谓“省级文化遗产”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他们的传承人,大多像张才一样,对手艺的感情近似于家族血脉的延续,而没有外人期待的所谓文化保护的野心。

张才夫妇同时雕刻瓦猫。

在这个系列策划之初,我们尝试把作坊和家族嫁接上商业和未来。大家带着张才找到了云南艺术学院的老师游峭。后者正在致力于将文保工艺品制作过程整体包装,推向互联网。也许因为张才对“手心”里撮出的泥有洗不掉的执念,整个过程,他一直沉默无言。(www.xing528.com)

作为旁观者,我无法做出结论,上百年的风、土、人、情捏出的瓦猫,是否合适作为工艺品出现在互联网的购物车里,又或许它更愿意立在屋顶、风吹日晒为当地人护佑。但毕竟,风土人情无法被罩在玻璃盅里永不流转,但这个印记经过得当的包装可以被留下来。这事,不该全由张才做,他继续耐下心来做他的瓦猫,就好了吧。

张 闻

滇行短记(节选)

老 舍

(三)

靛花巷是条只有两三人家的小巷,又狭又脏。可是,巷名的雅美,令人欲忘其陋。

昆明的街名,多半美雅。金马碧鸡等用不着说了,就是靛花巷附近的玉龙堆,先生坡,也都令人欣喜。

靛花巷的附近还有翠湖,湖没有北平的三海那么大,那么富丽,可是,据我看:比什刹海要好一些。湖中有荷蒲;岸上有竹树,颇清秀。最有特色的是猪耳菌,成片的开着花。此花叶厚,略似猪耳,在北平,我们管它叫作凤眼兰,状其花也;花瓣上有黑点,像眼珠。叶翠绿,厚而有光;花则粉中带蓝,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都明洁秀美。

云南大学与中法大学都在靛花巷左右,所以湖上总有不少青年男女,或读书,或散步,或划船。昆明很静,这里最静;月明之夕,到此,谁仿佛都不愿出声。

(四)

昆明的建筑最似北平,虽然楼房比北平多,可是墙壁的坚厚,椽柱的雕饰,都似“京派”。

花木则远胜北平。北平讲究种花,但夏天日光过烈,冬天风雪极寒,不易把花养好。昆明终年如春,即使不精心培植,还是到处有花。北平多树,但日久不雨,则叶色如灰,令人不快。昆明的树多且绿,而且树上时有松鼠跳动!入眼浓绿,使人心静,我时时立在楼上远望,老觉得昆明静秀可喜;其实呢,街上的车马并不比别处少。

至于山水,北平也得有愧色,这里,四面是山,滇池五百里——北平的昆明湖才多么一点点呀!山土是红的,草木深绿,绿色盖不住的地方露出几块红来,显出一些什么深厚的力量,教昆明城外到处人感到一种有力的静美。

四面是山,围着平坝子,稻田万顷。海田之间,相当宽的河堤有许多道,都有几十里长,满种着树木。万顷稻,中间画着深绿的线,虽然没有怎样了不起的特色,可也不是怎的总看着像画图。

……

(二十一)

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为大理四景。据说下关的风虽多,而不进屋子。我们没遇上风,不知真假。我想,不进屋子的风恐怕不会有,也许是因这一带多地震,墙壁都造得特别厚,所以屋中不大受风的威胁吧。

早晨,车子都开了走,下关便很冷静;等到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车子都停下,就又热闹起来。我们既不愿白日在旅馆里呆坐,也不喜晚间的嘈杂,便马上决定到喜洲镇去。

由下关到大理是三十里,由大理到喜洲镇还有四十五里。看苍山,以在大理为宜;可是喜洲镇有我们的朋友,所以决定先到那里去。我们雇了两乘滑竿

这里抬滑竿的多数是四川人。本地人是不愿卖苦力气的。

离开车站,一拐弯便是下关。小小的一座城,在洱海的这一端,城内没有什么可看的。穿出城,右手是洱海,左手是苍山,风景相当的美。可惜,苍山上并没有雪;按轿夫说,是几天没下雨,故山上没有雪,——地上落雨,山上就落雪,四季皆然。

到处都有流水,是由苍山流下的雪水。缺雨的时候,即以雪水灌田,但是须向山上的人购买;钱到,水便流过来。

沿路看到整齐坚固的房子,一来是因为防备地震,二来是石头方便。

在大理城内打尖。长条的一座城,有许多家卖大理石的铺子。铺店的牌匾也有用大理石做的,圆圆的石块,嵌在红木上,非常的雅致。城中看不出怎样富庶,也没有多少很体面的建筑,但是在晴和的阳光下,大家从从容容地做着事情,使人感到安全静美。谁能想到,这就是杜文秀抵抗清兵十八年的地方啊!

太阳快落了,才看到喜洲镇。在路上,被日光晒得出了汗;现在,太阳刚被山峰遮住,就感到凉意。据说,云南的天气是一岁中的变化少,一月中的变化多。

(二十二)

洱海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美。海长百里,宽二十里,是一个长条儿,长而狭便一览无余,缺乏幽远或苍茫之气;它像一条河,不像湖。还有,它的四面都是山,可是山——特别是紧靠湖岸的——都不很秀,都没有多少树木。这样,眼睛看到湖的彼岸,接着就是些平平的山坡了;湖的气势立即消散,不能使人凝眸伫视——它不成为景!

湖上的渔帆也不多。

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远远地就看见几所楼房,孤立在镇外,看样子必是一所大学校。我心中暗喜;到喜洲来,原为访在华中大学的朋友们;假若华中大学有这么阔气的楼房,我与查先生便可以舒舒服服地过几天了。及仔细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五台中学,地方上士绅捐资建筑的,花费了一百多万,学校正对着五台高峰,故以五台名。

一百多万!是的,这里的确有出一百多万的能力。看,镇外的牌坊,高大,美丽,通体是大理石的,而且不止一座呀!

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柱。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

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