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佚之狐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佚之狐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详略得当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难点聚焦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要点展播

一、字词

(fàn)南 (yì)之狐 (gōng)其乏困 (jué)秦

秦伯(yuè) (páng)孙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他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2.作品知识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25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的历史事迹,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以及捍卫国家主权使命感;并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四、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开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的推荐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而烛之武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难点聚焦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领会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的特点。

热点演练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秦军(fàn)南 (yì)之狐 (zhuì)而出

B.越国以(bǐ)远 君之(bó)也 (gōng)其乏困

C.朝(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yuè) 失其所(yǔ)

D.不(què)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páng)孙、杨孙戍之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夜,(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越国以(边邑)远

C.行李之往来,(同“供”,供给)其乏困

D.(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3.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①无能为也已 ②且贰于楚也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①共其乏困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何厌之有

C.①秦伯说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不阙秦,将焉取之

D.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晋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

C.既封郑

D.郑既知

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晋军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

B.因人之力而

C.济而夕设版焉

D.既封郑

7.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晋 佚之狐言郑伯曰

B.臣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往来

C.越国鄙远 焉用亡郑陪邻

D.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8.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www.xing528.com)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中的潜台词是什么?这样写是否有损烛之武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要分析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3—18题。

蹇叔哭师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背景:烛之武说退秦军后,秦穆公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过了两年多,晋文公死去,秦穆公想灭郑攻晋,称霸中原,因此不听蹇叔的一再劝阻,坚持出兵袭郑。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B.若师以来,国可得也 潜:秘密地

C.晋人师必于殽 御:架车

D.秦师遂东:向东进发

14.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B.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辍耕之垄上

15.能表现蹇叔有非凡预见力的一项是 ( )

①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③晋人御师必于殽

④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伯得到杞子派人送来的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孟明、西乞和白乙带兵攻郑。

B.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要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能及时自我反省,勇于承认错误。

D.秦晋殽之战的结果是晋国大胜,还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大将。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秦穆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