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展播
一、字词
1.字音
蓊(wěng)郁 点缀(zhuì) 踱(duó)步 袅(niǎo)娜 霎(shà)时
弥(mí)望 倩(qiàn)影 琐屑(xiè) 颤(chàn)动 脉(mò)脉
2.词义
(1)脉脉: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2)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3)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4)风致:美的姿态。
(5)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
(6)倩影:美丽的影子。倩,美丽。
(7)一例:一律,一概。
(8)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9)敛裾:文中是提衣裳的意思。裾,衣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了空前的黑暗。在现实面前,朱自清彷徨了。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是他觉得这两条路走不了,唯一的办法是暂时躲避。他无力摆脱“中间道路”的吸引,既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文章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孤高纯洁的明月来象征作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也从侧面揭露了白色恐怖下的黑暗,表达了对残酷现实的不满。
四、写作特色
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与月色景象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两个部分来描写,其笔下的“荷塘月色”素雅、柔和、朦胧、静美,是仅有的“这一个”,营造出一个鲜明、逼真的境界。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荷塘上、月光下,各种景物色彩多样、情态不同,但都扣住“淡”字的韵味。如淡淡的月光,薄薄的轻雾,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等,都是轻淡的。用“酣眠”“小睡”的比喻,用“蛙声”“蝉声”的衬托,其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这种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吻合无间,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也包含着淡淡的哀愁。
3.顺序安排,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难点聚焦
《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
这篇散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首先奠定了情绪低落的基调。为了排遣“不宁静”,作者踏上了荷塘小路,往日“这路上阴森森的”,而“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内心独白,作者心灵得到净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到了荷塘,暂得自由,陶醉于月下荷塘朦胧的美景中,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与此同时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忧愁之意偶现。在这忧愁之后,又思接千载地想到了古代采莲的欢乐场景,喜悦之情又接踵而来,作者在想象中再得宽余。忽又回到现实,“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忧愁之情又生。可见,全文中忧愁和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它们是作者观景遣忧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总体来说其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热点演练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脉脉(mò) 煤屑(xuè) 乘(chéng)凉 独处(chǔ)
B.酣(hān)睡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wěng)蓊郁郁
C.点缀(zhuì) 倩(qiàn)影 皱缬(xié) 媛(yuán)女
D.惦(diàn)着 羞涩(sè) 宛(wǎn)然 踱(dù)着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幽僻 诅咒 没精打彩 历尽沧桑 B.弥望 斑驳 专心至志 小心翼翼
C.寂莫 缥缈 蓊蓊郁郁 游目骋怀 D.嬉游 坐落 豁然开朗 迥然不同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以想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在北京揭晓,当选人覆盖了证券、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解读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去年中国经济的热点和脉搏。
B.“山寨”一词既然有了全新的解释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就不能有任何的“匪”气,不能成为当作无视知识产权、制假贩假的挡箭牌。
C.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民营企业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十分严重,在改革开放30年中创造了巨人经济奇迹的广东民营企业能挺过这一关吗?
D.今年的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www.xing528.com)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7.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8.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下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D.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3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________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________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________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9.文中画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依次填入正确的一组是 ( )
A.轻轻 薄薄 淡淡 弯弯 B.静静 淡淡 薄薄 柔柔
C.轻轻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
10.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 )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11.“酣眠”和“小睡”分别指的是 ( )
A.熟睡和较少时间的浅睡 B.满月和淡淡的云
C.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 D.黑影和残月
12.“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 )
A.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D.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13.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 )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上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①引用 ②强调 ③具有特殊含义
B.①强调 ②强调 ③引用
C.①强调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D.①表示专用名词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16.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 )
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
17.“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这是 句式。请改写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