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国论:赂秦之弊及对宋王朝的启示

六国论:赂秦之弊及对宋王朝的启示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六国论:赂秦之弊及对宋王朝的启示

要点展播

一、字词

1.字音

率赂(shuài lù)秦耶 思(jué)先祖父 (pù)霜露

(xīn)救火 (yú)嬴而不助五国也 (yān)赵之君

(jì)牧 以(chán)诛 革灭(dài)尽

(wéi)国者无使(wèi)积威之所劫哉 胜负之(shù)

2.实词

(1)六国互赂秦耶(灭亡;都,皆)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好)

(3)思先祖父(其)

(4)暴秦之欲无(同“餍”,满足)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应该)

(6)奉之繁(越,更加)

(7)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8)始祸焉(招致)

(9)后秦击赵者,李牧连之(两次;打退)

(10)牧以谗诛(及,等到)

(11)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将要)

3.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

4.通假字

(1)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同“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同“餍”,满足。

(3)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勿”,不要。

(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倘”,如果。

二、文学常识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学习,下笔顷刻数千言。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做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作《嘉祐集》。

三、主题思想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四、写作特色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缜密,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继而阐明它的两重含义,然后围绕中心论点逐层深入地展开反复论证,最后又在此基础上,针对历史和现实,评古刺时,抒发感慨,引申论点,透出作论本意,并以一个“赂”字贯穿全文始终。这样,先纲后目,纲目对应,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说服力强。

难点聚焦

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同学们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令人难以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而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热点演练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革灭(dài)尽 (bào)霜露

B.思(jué)先祖父 胜负之(shù)

C.弊在(lù)秦 (wèi)国者

D.不得下(yàn) (zì)牧以谗诛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国丧 互:交互 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祖父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终继五国迁灭:灭亡

D.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www.xing528.com)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①六国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其疑 ④城之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6.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7.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洎牧以谗诛

8.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3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得城 秦之所大欲

11.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点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课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第三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16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过失)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摈弃) ④而天下诸侯已自矣(困窘)

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 ⑥兵连祸结,无虚岁(竟然)

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哉(劫掠)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1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